青天有月來幾時?李白這首詩裡全部都是《春江花月夜》的影子

盛唐詩篇,是我國文化史上最燦爛光輝的一頁,像李白、杜甫這種才華驚豔的大詩人,更是以膾炙人口的詩篇流傳至今。我們現在常說夢迴大唐,又何嘗不是對這種文化盛況的敬畏。

唐朝詩人有很多,《全唐詩》近五萬首,能被我們記住名字的卻不多。在我們認識的這些詩人裡,你要問,誰最受喜歡?那答案基本上就是李白了。李白想象力豐富,筆下的詩篇多浪漫之作,有著“謫仙人”的美稱,令我們讀起來的時候能夠感受到一種超凡的境界。

青天有月來幾時?李白這首詩裡全部都是《春江花月夜》的影子

可是唐詩裡有這麼一首《春江花月夜》,號稱“孤篇橫絕,力壓盛唐”,受到了文學評論家高度的讚揚。但以我們來看,《春江花月夜》似乎也沒有厲害到這種程度,並不見得它能比李白高明多少呀。筆者就曾因誇讚《春江花月夜》遭到網友反駁,說是無腦吹,說它必不可能比得過李白。

事實上,這位網友說的是正確的,李白是盛唐文化的高峰,《春江花月夜》的藝術成就尚不足以與李白比肩。但我要說的是,其實這並不影響《春江花月夜》作為全唐詩裡最牛的一首。張若虛可是初唐人物,比李白出生要早,李白也是踩著他的肩膀才能達到更高水平。

青天有月來幾時?李白這首詩裡全部都是《春江花月夜》的影子

這種說法並非無稽之談,事實上,從李白的某些作品裡我們完全可以看到他受張若虛作品影響的痕跡,例如下面這首《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青天有月來幾時?李白這首詩裡全部都是《春江花月夜》的影子

月與酒的意象搭配似乎是李白特別鍾情的一種結合,像是“舉杯邀明月”,竟在月下徘徊起舞一同玩耍起來。但這次李白舉杯對著月亮發出了他的疑問,人沒辦法攀登到月亮上,月亮卻為什麼一直伴隨著人呢?海上明月隱沒雲間,多少年來皆是如此孤單吧。今人雖不曾見到古時的月亮,這月亮卻也曾照耀古人。今人與古人抬頭仰望明月的時候,懷揣著的應該是同一種心情吧。罷了,且以杯中酒遙敬明月,月光,照在我的酒杯裡。

全是呈現一種空間和時間上的哲學思考,對於人與時空的關係發出了自己的疑惑,這與《春江花月夜》的基調大體相同。在結構上,張若虛從景入理再入情,描摹月之孤寂襯顯人生孤獨,李白這首詩也是如此。

青天有月來幾時?李白這首詩裡全部都是《春江花月夜》的影子

從某些字句上,更能看出來前者的影子。“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與“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只不過張若虛是疑問句,李白卻是肯定句了。“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與“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字面詞語雖不相思,但細細體味其中感情,其實一般無二。

文化的發展就是這樣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程,我們不必為了誰更傑出而爭論,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他們同樣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余光中詩中所言“酒入豪腸,三分嘯作了劍氣,七分釀酒了月光。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