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來自《詩經》的相戀相思之情

《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近三百首詩歌。這些詩歌被孔子編纂時候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是各地民歌的整理,最具藝術價值。

這些民歌真切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心聲,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愛情主題。愛情,自然便是有悲也有喜,既有情投意合的相互愛慕,也有求之不得的輾轉反側。今天要說的這首詩,則是充分表達了對於所愛之人的思念之情。這首詩,是陳風中的《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來自《詩經》的相戀相思之情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僚:美好 悄:憂愁的樣子

懰:美好 慅:憂愁的樣子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來自《詩經》的相戀相思之情

這首詩和詩經中絕大部分的篇章一樣,採取的是迴環疊唱的方式,一唱三疊,讓情感在重複中得到強化。每四句為一個章節,組成本詩的基本單位,完整意思單從四句中便可以解讀出來。

一輪明月從遠方的天際之上升起,高高懸掛著,清輝的光彩照耀大地。有一位絕色的美女,在月光下的姿態是如此的窈窕,亭亭玉立,婀娜多姿。這姑娘實在太過美麗,挑動人的心思,不禁為之動容。可愈是喜歡,就愈是覺得憂愁,這姑娘啊,著實令我思念。

由月亮引發情感在我國詩歌中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而這月亮還是皎皎明月,更容易使人產生聯想。月圓如鏡,照映出遠方佳人的面龐,望著月亮,似乎便是望著思念的愛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來自《詩經》的相戀相思之情

這種由月亮的時空錯覺產生的哀愁極似《春江花月夜》所言“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這一輪明月正是對佳人思念情緒的勾憶。但這首詩中並未如何明言自我感情,只是說佳人的姿態如何窈窕,自己內心的愁思只有淡淡一句。

正是這樣迷茫、朦朧的感覺給本詩製造出優美的意境,像極了近代所言的朦朧詩。因為委婉柔和,詩歌的故事並不具體,也就留下了更多的空間。對於讀者而言,這種情感就不再是自己來感受別人的情感,那些留白正是為讀者而留。

未曾言明的感情其實是等待著每一個閱讀這首詩的人來補充,在讀到“佼人僚兮”的時候,大概我們自己的心中也會出現一個窈窕的佳人。這份思念惆悵,其實是所有人共通的情感。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來自《詩經》的相戀相思之情

明月在天空上高懸的皎潔,襯托出月光下人的孤獨。這種迷離感使得惆悵並不過分的悲,而是有限度的,止於情的。如孔子評價《詩經》中民歌所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月出》這一首其實是同時具備了這兩種情感。

對於美人的樂,對於思念的哀,又都同時恰到好處。這份愛慕是純粹的愛慕,這份思念也是純粹的思念,從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代傳來,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受那濃郁又淡然的情感。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來自《詩經》的相戀相思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