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萬法歸宗 《論語別裁》讀後感

崇敬之心

再讀《論語》有不一樣的體會,年少時讀這本書似懂非懂,今再讀更生崇敬之心,南先生從平常生活著手通俗易懂、如沐春風;感恩先生的大愛和付出;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感悟之情:

1、學無止境。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學習也是這樣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2、讀本書仿如沐浴清香,如飲茗茶;先生侃侃而談,古今逸事娓娓道來。人生家國信手拈來,微言釋大義:對聖人“仁”的思想有了較深刻而又不同的理解。


首先,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本書從“學而”開始然後“為政”,“八佾”和“里仁”這四個部分是本書的論點。其他十六章是對前四章的詮釋和案例分析,賞心悅目、沁人心脾。

一、《學而》是個人學問的內在修養而《為政》是做學問的外用,而把這兩個部分放在前面其一是說明人生最重要的莫過於“學”和“化”同時也是陰陽互動,慎始善終。

二、《八佾》是第三部分作為個人學術宗旨(《學而》)、學以致用(《為政》)、二者綜合起來的文化精神;進一步明白孔子“仁”的思想基礎—內學外化,二合一為禮(八佾)

所以整部書重要意義更在於明理與次第。

三、接下來是闡述如何在“仁”的境界(《里仁》),通過整體學習更明晰了體用關係,概括起來上半部分是儒家思想的體用結合,論點與論據互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四、下篇為上篇的詮釋,敘述了孔子師生間的討論和一些生活實踐,更生動形象的闡述了儒學觀點,通過與學生或先人的對話,用案例教學法進一步闡述“體”如何“用”,最後一篇“堯曰”為總結,更是讚美:

知命—瞭解大環境、責任和使命—君子

知理—禮儀、禮教、倫理等—以立

知言—言語、文化—知人

感悟: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生規律不可改變,人生大事知命為要即順應時代趨勢找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若想有所作為就要知禮、守禮才能立於社會。同時還要知言識人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正符合道法自然之要義。

其次,知人識仁

通過學習對“三家店”有了新的認識,本書談古論今,縱橫開闔,旁徵博引、磅礴大氣、引人入勝……

1、 仁的認識

孔子的思想精髓是“仁”—仁愛,利他是智慧、是國學的根本—修己安人,慎始善終。放鳥迴天、放魚歸海是仁;寬厚原諒也是仁;孝悌也是仁,生活的一切都是“仁”。而教育的目的在於立人,立人是讓所有人迴歸本源: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都是“仁”的境界。

2、 關於學習

本章從學習的“本”開始,時時學習,隨時感悟,體會“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境界,明白了千百年來君子治學的首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時也感受到如何認識君子—終身學習,勿忘教化(修己安人)、守禮重道、臻至仁境。

接下來是案例教學藉助教(也是弟子)的語言闡述學習的具體細節從“孝悌”開始,不孝不教,要學會從言語看人,要做到忠、信、行三者合一才是君子所為,以不怨尤即不抱怨及是否瞭解別人做結尾;從現代角度來講,那就是了解別人的需求和愛好,才能真正為社會服務達到和諧的境界,也是我們積福造福過程。

綜合本章:

1 學習之道重在行,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累計,用人識人亦在此。

2 孝悌德之本,言語德之基。

3 富不嬌、貧不賤,溫良恭儉讓,注重因果,慎始善終,治國之道,“時”刻把握—“仁”的境界。

4 學習態度—人生最大也是最後的防線。

3 關於教化(為政)

真正要教化四方的人(包括各級領導和有責任和使命感的人)有以下幾方面的重點:

A 德是根本

B 思無邪是最高境界

C 孔子畫卦志在學,重要的是志向大於一切。

D 禮是教化的基礎(孝悌也在其中)

E 君子的定義是邊做邊說,先做後說。

F :“為政”需通才

也就是真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教化四方的人)是需要遵循很簡單的道理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4 關於“禮”(八佾)

對前三章的基本理解:

個人修養—學習—本—內在

修養外用—為政—體—外在

二者結合—八佾—用—禮儀

個人求學的宗旨是第一也是最重要的第一,為學的體是為政而個人內聖為學外用為政,結合起來的文化精神是禮—“八佾”從樂舞祭祀,君臣之道等來闡述體用結合,最後從居上位要包容博大,做人為禮要敬,奔喪應哀(由內而外)來做為禮的總結,看似毫無關聯實際都是“禮”的範疇。

此時感悟:

人生唯學,責任使命就是不斷地提升修養;用什麼來印證修為呢?即“為政”去引導,去教化、去吸引,達到各盡其責、各安天命,那就是“仁”的境界。

5 關於“里仁”

第一是基本觀念的改變即對仁有了新的理解—如何處在“仁”的狀態—處世為人,自處之道,也就是把修養和精神放在“仁”的境界。本章用了很多方法和案例具體來討論“仁”,並總結了很多千古名句:德不孤,必有鄰;訥於言,敏於行是仁,見賢思齊為仁,君子喻於義為仁,忠恕為仁;朝聞道夕死可矣為仁,最後總結君王勸其向善要注意方向和言行、時機等等。對朋友也一樣,否則就不是“仁”了。

感悟:究竟什麼是“仁”很難給出準確的答案,讓人似懂非懂,但通過學習正是本書的偉大之處,而不是說出來,而是人生無處不在也符合陰陽之道,但若要給個究竟,我想一句話:凡符合止於至善之道均是“仁”。

小結:通過本書明白了人生要務是學習,學習首要的是立志(學而)—力行(為政)—次第(八佾)—深入(里仁)這樣順序就是真正有智之人,就能達到“仁”的化境(當然不能懈怠,不能偏差)

最後:《論語別裁》總體感悟

僅僅是驚鴻一瞥,猶如掉入傳統文化的海洋,祖先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讓我們對古老而又飽經滄桑的偉大民族有了新的更深的認識,更生起了對國學的愛與崇敬,真正理解了“為天地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含義——責任使然,使命擔當!!

“仁”是論語的核心,沒有一個準確而又簡單的定義,正因為如此才更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奧妙之所在;就像《道德經》一樣,什麼是“道”,我們用一句話很難解釋清楚,所以“道”就是自然規律的代表,而“仁”就是人本性的概括和展現;天地用“道”,人性用“仁”正所謂:道法自然,萬法歸宗;人間正道是滄桑......

感恩、感謝、感悟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