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看過來!“弱打”、“復打”、“脫字”不知道這些,要吃虧!

喜歡收藏老銀元的朋友,總是聽到一些很專業的術語,比如:“弱打”、“復打”、“脫字”、“透打”、“陰打”、原光……等等。

這些術語是什麼意思?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常見的幾種。


弱打

弱打”,是指在印製過程中,由於機器力度過小,導致幣面印刷變淺,從而形成弱打幣。

如下圖的民國三年甘肅加字袁大頭,右側這枚的“肅”字的左半邊,明顯較淺,這就是典型的弱打幣。

銀元看過來!“弱打”、“復打”、“脫字”不知道這些,要吃虧!

▲右側為弱打幣

多是因機械原因,另一原因就是模具壽命將至


在此提醒廣大的泉友,銀元中心弱打要格外小心,假貨的可能性極大。

復打

復打”,是銀坯在印花過程中,受到兩次以上的錯位衝壓,致使局部相同圖案出現疊加。

像下面這枚銀元,就出現了兩個“造”字。


銀元看過來!“弱打”、“復打”、“脫字”不知道這些,要吃虧!

▲袁大頭復打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復打”圖案是而不是點。

脫字

“脫字”,因模具字體凹槽被碎銀或其他金屬物填滿而造成,因此工人要經常清理模具凹槽內的雜物,以確保銀元上的圖案完整。

在不少銀元上我們經常發現有的字體缺一筆少一橫,或圖案連線斷開,這就是“脫字”現象,大量的版別就是這樣產生的。



銀元看過來!“弱打”、“復打”、“脫字”不知道這些,要吃虧!

▲袁大頭常見脫字現象

透打、陰打


透打”屬機械壓力過大,造成銀元一面圖案反映到另一面。像下面這枚銀元,“圓”字下方就能看到袁像的衣領透打條紋。

銀元看過來!“弱打”、“復打”、“脫字”不知道這些,要吃虧!

▲民國十年袁大頭常現此種透打

而“陰打”屬模具原因造成,是由於模具間在沒有銀坯的情況下相互接觸,使對方模具上的圖案留下碰痕,最後“陰打”圖案反映到成品的銀元上。

銀元看過來!“弱打”、“復打”、“脫字”不知道這些,要吃虧!

▲透打與陰打

如何區分“透打”和“陰打”?

關鍵是要看銀元圖案是凸透現象還是凹透現象。

簡單的辦法,就是看團的輪廓和麵積,模糊的輪廓和圖案面積較大者叫“透打”。

清晰的線形輪廓,並且圖案面積較小者是“陰打”。在孫中山開國紀念幣銀元上多見頭像,圓字,葉片“陰打”。

原光老銀元

原光老銀元,是指至今仍帶有出廠時的原始光澤的老銀元,可以簡單理解為未流通過

原光的意義,原本是衡量老銀元上等品級的標誌,因為一枚老銀元是否帶有原光或帶多少原光,直接反映了該銀元的使用狀況和磨損程度,價值有天壤之別。

銀元看過來!“弱打”、“復打”、“脫字”不知道這些,要吃虧!

▲原光民國27年鎳幣

原光老銀元經過近百年的保存或埋藏,其光澤已經和新銀幣的光澤有所不同,通常的觀感特徵為有一定厚度和硬度的乳白色,類似麵粉,因此常被收藏者稱為“粉光”;

被長期埋藏於南方潮溼地區所表現出的原光則類似於溼石灰,被稱為“窖藏原光”;

被長期存放於木箱內所表現出的原光則泛金黃色,被稱為“金光”。

早期的製假者用洗銀液將普通品表面的鏽色包漿洗淨,以此冒充原光,但洗過的老銀元表面的光澤類似新銀幣的光澤,觀感沒有“粉”、“厚”的感覺,而且原有的磨損度無法改變,因而比較容易辨別。

如下圖,左為原光,右為洗過的銀元。

銀元看過來!“弱打”、“復打”、“脫字”不知道這些,要吃虧!

▲左為原光銀元,右為水洗過的銀元


近年來,一些製假者將大量沉澱銀泥的洗銀液或沉澱金泥的洗金液攪混,然後用來清洗老銀元,有意將銀泥或金泥殘留在老銀元表面,觀感很像“粉光”或“金光”。

但是,殘留的銀泥或金泥顆粒鬆散,有漂浮感和水漬樣,因此購買者只要細心觀察,就不難分辨。

帶光

機鑄銀幣鑄造時用黃油脫模,銀幣表面在黃油的作用下,氧化形成淺褐色或微藍色的一層很容易被破壞的原有光澤,這種光澤被稱為“帶光”。

銀元看過來!“弱打”、“復打”、“脫字”不知道這些,要吃虧!

▲帶光的三年袁大頭

由於這種光澤很容易保護,因此“帶光”的銀幣基本上是未經使用的,自然也就彌足珍貴。

“帶光”且未流通的銀幣,被人們公認為品相很好的銀幣,這種銀幣的價值超過不“帶光”同種類同版別銀幣十倍甚至幾十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