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唐詩中的"毒龍"是罵皇帝嗎,不怕殺頭?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詩人王維在南陽臨湍驛遇見南宗的神會大師,從此信仰了南宗。王維因此留下了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能禪師碑》。王維40歲以後的詩文中,開始頻繁地使用佛書故事與禪宗意象,其中引《維摩詰經》入詩是比較多的。

長安城南有個香積寺,寺名源於《維摩詰經·香積佛品第十》:“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維摩詰說,香積國的香,誰都比不了,“最為第一”,哪裡的亭臺樓閣都是香做的,香積佛親自在那裡說法。不用文字,也不用嘴說,只須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就可以悟道。長安香積寺的寺名及深意,就是《維摩詰經·香積佛品第十》中所說的。

王維唐詩中的

雨中香積寺

王維專門去了香積寺,去幾趟已不可考。還為我們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詩《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這首詩的妙處在於由遠及近,由動及靜,最後一句”安禪製毒龍“由外及內,以定禪心驅心魔,拔高了整個詩的畫面與意象,堪稱一絕。

然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龍一直被視為一種神聖、吉祥的動物,我們還自稱為“龍的傳人”。龍的紋飾,作為權力的象徵,成為天子的專屬,皇帝則有“真龍天子”之稱。

王維唐詩中的

而與之相反是西方文化裡龍則是邪惡的象徵,《聖經·新約》裡的“蛇”引誘夏娃犯罪,從而被視為邪惡、魔鬼的化身,加之其形象與龍相似,故而“龍”也逐漸成了“魔鬼”、“撒旦”。這句詩裡的“毒龍”,不會讓皇帝引起忌諱,確實有點奇怪。我們看看唐朝別的詩人其實也這樣寫過。

定力超香象,真言攝毒龍。——唐·顧況《寄江南鶴林寺石冰上人》

因知護王國,滿缽盛毒龍。——唐·孟郊《夏日謁智遠禪師》

一夜盆傾雨,前湫起毒龍。——唐·張喬《華山》

幸親方便力,猶畏毒龍欺。——唐·劉長卿《獄中見壁畫佛》

事實上唐朝是個理佛的國家,對文化管制也很寬鬆。這要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這些詩人腦袋都不夠砍。

而詩中的“毒龍”所指的是什麼呢?

說很早以前有個龍王,名叫拔抵,生性暴虐無常,經常用風雨霹靂禍害百姓生靈,搞的民不聊生。當時有佛界羅漢們就商量,這樣搞不行啊,再沒人管它,生靈都要滅絕了。然後就準備去勸阻他。

王維唐詩中的

於是羅漢們向佛陀請示彙報。經佛陀同意,於是派一萬羅漢共同前往,準備勸化龍王。

龍王一看,一萬羅漢是吧,我不在乎,繼續颳風下雨、閃電霹靂,居然把一萬羅漢打跑了,倉皇逃回。

佛陀在耆闍崛山上解情況後,心想必須親自出手了,又帶了一萬菩薩、一萬羅漢共同前往龍宮。

龍王一看,又來了,這是不讓人睡覺啊!不放大招是不行了,於是颳起了十二級颱風、下起了超大個冰雹,殺傷面積長寬可達四十丈,掉地上都要入地四尺深,龍王說“別走了,臭和尚,我把你們一起埋了吧”。

王維唐詩中的

這時眾羅漢們嚇壞了,都靠近佛陀的身邊。但是奇蹟發生了,冰雹接近佛陀時,全都變成一把把華蓋。那場景就像撐起了無數把華麗的雨傘,層層疊疊。眾羅漢歡呼拍手叫道:“哇,好美啊,再來一把”。

王維唐詩中的

龍王氣的頭髮昏,立刻把自己的身軀變得無比堅硬,身高達四十丈,向佛陀和眾菩薩羅漢們撲去,但效果基本等同於蒼蠅撞牆,不久自己就撲倒地上去了。眾小龍們也倒下了,動彈不得。

佛陀說:“小樣兒,你服不服?”

龍王抬起頭、睜開眼,看著佛陀,敬畏至極。心想再不服,佛陀把我當面條煮了怎麼辦。

王維唐詩中的

龍王因為臨終一念,命終上生天道,成為天王;其餘小龍命終之後,也都成為天子。他們成為天人,再度下到世間,住在佛陀身邊(這待遇還是不錯的),終修成正果。

這就是詩中“毒龍”來歷,後來常引喻為用禪心驅除心魔。

王維與《維摩詰經》緣分很深。不讀《維摩詰經》,不影響我們閱讀王維。讀了《維摩詰經》,對王維許多詩的理解就更方便更深入。王維的許多山水田園詩,看似寫景,實是參禪,有令人頓悟的藝術美感,也有詩歌的思想性和豐富的詩歌的藝術表現力與張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