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將軍田忌,善於採納正確意見,向別人學習,不計個人的得失

戰國中期,齊國與魏國旗鼓相當,相互爭霸苗頭已逐漸顯露。齊威王連挫魏惠王而稱霸關東,這與軍師孫臏和將軍田忌的赫赫戰功是分不開的。司馬遷評論說:“齊威王、齊宜王用孫子、田忌之徒,使諸侯東面朝齊。”可見孫臏與田忌在戰國軍事史上是蟬聯而出的兩位重要人物。然而,孫臏已在歷史上作為傑出的軍事家而聞名,但田忌卻鮮為人知。田忌,是齊國的公室貴族,約生於公元前380年。戰國時期,各國重武,故田忌自幼習武練功,早早步入軍營。約在25歲時晉升為齊國將軍。當時齊、魏關係緊張,交往很少,但都想以各種手段偵探對方的實力。

戰國將軍田忌,善於採納正確意見,向別人學習,不計個人的得失

公元前353年,魏國伐趙,圍攻趙都邯鄲。趙成侯向齊求救。齊威王果然派田忌領兵進攻魏國襄陵,初戰告捷,使魏陷於兩面作戰的境地。這年10月,魏將龐潤加緊進攻邯鄲,終於把邯鄲城攻破。趙成侯再次向齊告急求援,齊威王派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率領齊軍主力救趙。齊軍入趙後,田忌主張直趨邯鄲,將都城奪回。軍師孫臏根據兵法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戰略,不贊成直取邯鄲,建議田忌乘魏都大梁空虛之際直搗大梁,迫使龐涓回兵自救,在他率兵回救時,選擇有利地勢進行襲擊。兩種救趙方案,都有道理,如按田忌主張,直趨邯鄲,好像忠實地執行了救趙使命,但魏軍處於以逸待勞之勢,居主動地位,齊軍長途跋涉,處居被動,這種形勢有利於魏,而於齊不利。

戰國將軍田忌,善於採納正確意見,向別人學習,不計個人的得失

按當時雙方兵力相比,齊軍不但救不了邯鄲,而且要遭受巨大損失。如按孫臏之計,似乎有違王命,但它可調虎離山,迫使魏軍不得不回兵自救,這就使魏軍變主動為被動,而齊軍則變被動為主動,形勢有利於齊。將軍、軍師分析了各自方案的利弊,田忌絲毫不懷個人偏見。從戰爭前途著想,堅決放棄自己的主張,採用軍師的作戰方案,結果取得大勝。為了實現“圍魏救趙”的戰略方案,孫臏“居輻車中,坐為計謀”,田忌則親臨前線調兵遺將。他先派少量兵力攻打平陵,使齊軍在魏軍的前後夾擊下棄城潰逃,造成齊軍軟弱無能的錯覺。

戰國將軍田忌,善於採納正確意見,向別人學習,不計個人的得失

然後,派遣齊軍輕車直取大梁。魏惠王見齊軍兵臨城下,急令龐涓回救大梁。田忌又把圍大梁的齊軍故意分散,讓龐涓感到齊軍兵力單薄,誘使他拋棄縮重,晝夜兼程南歸解大梁之圍。孫臏和田忌指揮齊軍在桂陵設伏襲擊,齊軍以逸待勞,大敗魏軍。這種“圍魏救趙”的策略,是戰爭史上的新發展。桂陵之戰,齊軍以少擊潰優勢之敵,表現了孫臏卓越的軍事才能,同時也顯示了田忌是一位善於實幹的將領,因為最好的計謀沒有巧妙的配合,是難以成功的。孫臏善於謀,田忌長於行,兩相配合,獲得成功。

戰國將軍田忌,善於採納正確意見,向別人學習,不計個人的得失

齊國將軍田忌,是位出色的軍事指揮家,他有許多將領所不及的長處:善於發現人才,並能忠實地推薦給齊王,讓孫臏為齊國充分貢獻他的才能。在劇烈兼併的戰國時代,有才者要發揮其才能也是不容易的。龐潤為了私佔孫臏的軍事研究成果,不顧同窗友情,殘酷地毀掉孫臏的膝蓋骨。田忌卻不然,他不僅不嫉才,不害才,更不想埋沒人才。按田忌的權勢,可把孫臏變為他的幕僚,做他私人的智囊,給他出謀劃策,揚名獲利,但他沒有這樣做,足見其品德高尚。

戰國將軍田忌,善於採納正確意見,向別人學習,不計個人的得失

善於採納正確意見,向別人學習,不計個人的得失。桂陵之戰中,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在圍魏救趙中,兩人意見不一,田忌完全可以決斷一切。但他絲毫不懷個人偏見,他認為軍師所謀方案比自己有遠見,便堅決拋棄自己所想,採納了軍師的謀劃。在軍事專權時代,田忌能擇其善而從之,可算是不可多得的長處。

戰國將軍田忌,善於採納正確意見,向別人學習,不計個人的得失

善於顧全大局,不鬧分裂。他與相國鄒忌不睦,鄒忌多方給他刁難,而且暗藏殺機。但作為有將兵之權的田忌,沒有以武力給相國以打擊,“而是處處委曲求全,以顧國家大局。馬陵之戰中,鄒忌有意壓制田忌,不給他主將之權。然而田忌並未因此而鬧軍事獨立,而且積極地與田盼、孫臏配合。田忌能忍辱負重,不計名望地位,以能者為師,甘居人下,這在戰國上層軍事人物中也是難以做到的。及至後來鄒忌要對他下毒手,田忌被迫逃楚。田忌在楚國得勢,以及被召回齊後,也沒有因地位的變化而對鄰忌報復,可見他心地光明正大、氣度容人,確有大將風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