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允禮一生的寫照,也是東學在表演時想到要放大的一個人物特點。

所以,人物很好地完成了他的使命,果郡王允禮,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白月光。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氣質飄逸出塵的少年郎,丰神俊郎、玉樹臨風,笑起來溫暖明媚,好一個春閨夢裡人啊。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劇情有推動,人物的“情感也有層次。象李東學說的,果郡王出場並不多,在整個後宮戲中,戲份顯而易見的少,但是卻印象深刻的讓人難以忘懷。

對人物的感覺拿捏得當,出場時扮演著皇上的好基友,看似兄友弟恭,實則暗藏機鋒。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和雍正應對時,典意逢迎又不著痕跡,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被年羹堯輕慢時的不動聲色,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在阿晉憤憤不平時才雲淡風輕又落寞地說道,淡泊自抑,才是與帝王的相處之道。


到底意難平。人前的“放浪不羈”,人後的不甘與落寞,在李東學的演繹之中,果郡王如履薄冰的人生,肉眼可見的真實。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也許正因抱負無以施展,看盡帝王家的斷情絕愛,滿腹才情的果郡王,才會有著“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祈願。

人物傑克蘇,也要演技烘托,才會讓觀眾有代入感。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個人覺得,傑克蘇,就是一種超越真實地對女性、對愛情的呵護,而你卻把這種極致演繹得真實地讓人相信。

所以導演才會評價說“把果郡王這個人物虛與實把握的特別好”。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再看一遍時才注意到一些細節。

甄環在小產後,果郡王吹笛安撫甄環前往探看時,果郡王情根深種,眼前人是心上人,卻又礙於世俗禮教不得訴衷腸,只能艱難的來一句“小王希望莞嬪一切安好,是因為,我視莞嬪為知己”,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語言未表白,眼神卻深情的仿若滴出水來,好似在說“是因為,我喜歡你啊”。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王爺對甄環的愛,隨著每一次的相處,每一次的表達,在演員的表演中,觀眾就這樣信了王爺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如果兩個人相愛稱為“發糖”,那觀眾就是被這蜜糖一般的愛給包裹著、沉醉著,不願從這美好的夢中醒來。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兩個人的表演都太好了,那種戀人才有的眼波流轉,深情凝視,彷彿一個眼神就可以心意相通的感覺,躍然畫面上,再有音樂的加持,彈幕裡都在感嘆,就在此全劇終吧,誰捨得打碎這樣一個真實的美夢啊。

前面有多甜,後面就有多虐。因為一切機緣的陰差陽錯,從此擦肩而過。

“環兒,我從此再也不能把你抱在懷裡了”,河邊那一場戲,甚是經典。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神情裡是迫切趕回的急切,卻不為對方知曉的委屈憤懣,是永失吾愛的痛苦與折磨,是從此天涯咫尺的傷心悲痛,

此情此景,深刻感受到果郡王的愛與恨,痛與殤。

那一段,讓人心碎。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之後兩個人之間的愛恨糾纏、藕斷絲連,就象一把鈍鈍地小刀,一刀一刀地割在觀眾的心上,果郡王為了環兒,飲毒酒而死,情深無悔,又怎不賺人熱淚。

在爾虞我詐、處處算計的皇宮裡,這樣一種真心相愛對比之下更顯珍貴,在這種巨大反差裡,在兩位精湛的演技中,也成就了這一段感情戲的經典,而李東學的表演,也成就了女性觀眾心目中如白月光一般果郡王的經典。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所以,2020年了,還有人在你微博下留言,不捨果郡王。


這個人物真的很蘇,還是很多人的意難平。讓人痴迷於其中的深情,是因為有吻戲嗎?沒有。是因為有船戲嗎?也沒有。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現在有部分劇普遍的從感官的原始衝動給你刺激,來推動情感的深入和煽動力。可是兩位主演沒有,更多的是一種含蓄之美。


好的藝術作品,給你三分,剩下的七分靠想象,不需要這些,已經相信愛情的存在了,也許是因為如此,你覺得把吻戲政成吻額頭更有美感?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記得看訪談說,為了演好這個人物,去學笛子,也許有人會覺得沒有必要,好似一種執拗的精神,體現更深一層的,是努力去尋找與角色接近的方法,增強自己的信念感,也是一種專業態度一種鑽勁吧,也正是如此,才會展現一個這麼出彩的角色,才會有更多經典的角色。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也有人說,之後就沒有那麼經典的角色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只是甄嬛傳受眾大,導演劇本演員形成的經典之作,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甄嬛傳果郡王,永遠的白月光


反而李東學值得表揚的是,之後的作品一直在挑戰不同類型,跳脫“果郡王”的光環,在重塑、創造新的人物,完全沒有重複這種討好觀眾的痴情人設。

所以,期待新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