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生長的國產團綜,能否成為綜藝界的“後起之秀”?

近兩年,團綜作為偶像團體出道後的“售後”環節,開始逐步開花。《橫衝直撞20歲》《少年可期》《十一少年的秋天》等節目如雨後春筍般野蠻生長。不過,儘管各大平臺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但無論熱度還是播放量都相當有限,那麼近兩年這些團綜呈現出怎樣的變化?遲遲無法出圈的問題又出在哪?

野蠻生長的國產團綜,能否成為綜藝界的“後起之秀”?

團綜的作用:圈粉與固粉

團綜最早起源於偶像產業發達的日韓,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圍繞偶像而打造出的內容衍生品,也基本成為了偶像團體的標配。比如Super Junior的《人體探險隊》《美好的一天》、EXO的《Showtime》,防彈少年團的《新人王》等,日本的國民偶像團體“嵐”的也曾出演《VS嵐》《交給嵐吧》等多檔團綜。

對於偶像團體的發展而言,團綜可以說一把利器。一方面,它能夠極致地展示成員的個性魅力,讓組合成員迅速被觀眾所認識,從而將路人“圈粉”,從而提升偶像團體的商業價值。G.O.D剛出道時不溫不火,隨著《G.O.D的育兒日記》的走紅才迎來了事業高峰,節目播出期間發佈的專輯一年前的專輯銷量增長約231%。可見團綜對於偶像事業的拉動作用。

野蠻生長的國產團綜,能否成為綜藝界的“後起之秀”?

《G.O.D的育兒日記》

另一方面,團綜能夠滿足粉絲的需求,從而提升粉絲的忠誠度,達到“固粉”的作用。粉絲追星的過程中,會想要了解偶像的幕後生活,接觸他們真實的一面。而團綜恰能提供這樣的“精神食糧”,滿足粉絲對偶像“營業”的需求之餘,還能強化粉絲與偶像的情感聯結。

團綜的變化:專業化和移動化

日韓的團綜發展起於偶像產業,國產團綜也是如此。2013年11月,國內偶像產業方興未艾,時代峰峻為TF家族推出了《TF少年GO》《星期五練習生》。2014年7月,隨著《青春修煉手冊》響徹大街小巷,時代峰峻又不失時機的推出了《TFBOYS偶像手記》,進一步擴大了組合的影響力。同年,絲芭傳媒也為旗下的SNH48組合打造了專屬團綜《SNHello星萌學院》。節目雖然製作略顯粗糙,但也算早期國內團綜的試水之作。

野蠻生長的國產團綜,能否成為綜藝界的“後起之秀”?

國產偶像團綜初試水

不過在2015年之後,偶像團綜彷彿被按下了停止鍵,直到2018年NINE PERCENT、火箭少女成團出道,才重新迎來了爆發。覺醒東方、超能唱片、哇唧唧哇等多個經紀公司,以及B站、愛奇藝、騰訊等多個平臺共同入局,偶像團綜開始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

其一,製作走向專業化。

雖則平臺入局,團綜在投入上變得更加硬氣,專業的團隊也開始加盟其中。比如香蕉娛樂在2018年推出的《薩瓦迪卡!Banana》《咕噔咕噔Banana》請來了《極限挑戰》的後期團隊;《橫衝直撞20歲》的製作班底是曾操刀過《爸爸去哪兒》的謝滌葵團隊;而芒果TV聯合樂華娛樂推出的《少年可期》更邀請到騰格爾、張曼玉、鄭秀文、蕭敬騰等明星,為團綜加碼。

野蠻生長的國產團綜,能否成為綜藝界的“後起之秀”?

《橫衝直撞20歲》

相較經紀公司自制的時代,如今的團綜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以更加專業的策劃進行打造,節目的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其二,內容形態貼近移動化的新媒體環境。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短視頻逐漸成為用戶消費視頻的重要形態,這樣的媒體環境勢必影響到團綜的內容創作。比如《橫衝直撞20歲》第一季時每期節目一個多小時,而第二季每集只有30-40分鐘,排播上也嘗試了一週雙更,符合當下視頻由長變短、信息密度變高的市場趨勢。

此外,坤音四子ONER的《坤音BC221 小綜藝》、樂華七子NEXT的《明天不在家》、華策集團的《HIGHTING小日常》、嘉尚傳媒的《嘉尚少年綜》等也大多為2-8分鐘左右的短視頻,展現偶像臺前幕後的“小日常”。可見,在頭部團綜走向專業化之餘,也生產出許多適合輕量化傳播、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尾部內容。

野蠻生長的國產團綜,能否成為綜藝界的“後起之秀”?

樂華七子NEXT的《明天不在家》

團綜的突圍:真實性與趣味性

在韓國和日本,偶像團綜往往能有不錯的收視率,如《G.O.D的育兒日記》的收視率最高曾達到32.3%,創下當時韓國團綜收視率的最高記錄;日本的《VS嵐》《交給嵐吧》,收視率也能夠達到同時段民放電視節目收視前三。

但是,國產偶像團綜雖然呈現爆發式增長,卻經常是圈內“自嗨”,甚至有時連粉絲都不一定買賬,這很大程度是因為節目“真實性”與“趣味性”的失衡。

目前大多團綜聚焦於偶像的日常,希望能以偶像的真實面貌拉近與粉絲的距離,但由於主題立意、環節設置等各方面都不夠有吸引力,藝人真實的性格反而被淹沒其中。如在《橫衝直撞20歲》中,火箭少女到沙灘探險,成員被網友吐槽要麼端著“偶像包袱”,要麼“劇本”“人設”明顯,顯然沒有達到與粉絲拉近距離的目的。

同時,國內團綜創作同質化,要麼集體出去旅行,要麼流水賬般的日常,表達方式大同小異,不僅路人味同嚼蠟,連粉絲也感慨“沒意思”。比如《颱風少年行》《少年威計劃》《少年可期》《十一少年的秋天》等節目,就都是讓舞臺上光鮮亮麗的偶像去到不同環境中進行探索。

野蠻生長的國產團綜,能否成為綜藝界的“後起之秀”?

但其實,日韓的偶像團綜早就玩出了不少“花樣”,如《東方神起的72小時中》,讓成員體驗廚師、幼兒園老師等職業,在新環境的過程中完成“成長”的母題;《G.O.D的育兒日記》則是展現組合成員與一名小孩共同生活的場景。可見,團綜完全可以嘗試更多的玩法,以更加戲劇化的情景設計和大眾化的節目主題增加節目看點。

綜藝節目的大量湧現,讓觀眾愈發關注好主題、好內容,而對於偶像團綜來說,只有內容變得好看了,節目才能真正走出粉絲的這個小圈子,被更多的觀眾所看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