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解读,咖啡两大行业的崛起之路,成功绝非必然

商业解读,咖啡两大行业的崛起之路,成功绝非必然

上岛咖啡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人第一次去的咖啡厅就是上岛咖啡。只用了短短七年,依托加盟模式,挂着上岛咖啡招牌的门店在大陆就高达3000多家。而这两年,全国各地的上岛咖啡却陆续上演歇业、关店的惨剧。上岛咖啡的加盟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给钱就行!

品牌方只收取初次加盟费和后期续约费,加盟门店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上岛咖啡收取了加盟费用后就基本撒手不管,既没有早期的开店选址调研、指导,也没有中期的销售支持,甚至也没有后期的营销数据分析。除了一块上岛咖啡的金字招牌,缺乏创业经验的加盟商只能靠自己摸索前行。

上岛咖啡作为品牌方,既不筛选加盟商的资质,也没有一套统一的品牌管控标准,任由加盟商发展,在无形之间损害了品牌。上岛咖啡依仗着品牌既有的知名度,仍专注于扩张、收更多的加盟费,疏于管理,怠于创新。上岛咖啡不只面临外来咖啡品牌的冲击,还得面临股东自有品牌的竞争。

商业解读,咖啡两大行业的崛起之路,成功绝非必然

瑞幸咖啡

创始人曾毫不讳言地说,Luckin coffee的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市场上打败星巴克。星巴克是直接到店内点单购买,非上班高峰,等待时长差不多5分钟。到手的温度,相较于瑞幸偏低,没有烫手的感觉。Luckin coffee的外卖是由顺丰快递承接,满35元免外送费,不满则另外收取6元配送费。

豆浆太俗,牛排不够方便小资,请喝咖啡才是最有格调的职场社交。消费型互联网,核心就是抓住人。人不可能孤独地存在,抓住社交;人喜欢美,抓住颜值;人喜欢表达,抓住分享。瑞幸咖啡的星辰大海根本不仅是咖啡本身,而是咖啡社交,或是咖啡空间。

商业解读,咖啡两大行业的崛起之路,成功绝非必然

2018年底,瑞幸咖啡拿到了2亿美金的B轮融资,估值达到22亿美金,相当于这些老牌上市公司伊利股份、保利地产、洋河股份的市值。2018年初这家新锐咖啡品牌,带着汤唯和张震代言的形象广告,开始了铺天盖地的推广。用瑞幸咖啡CMO杨飞的话来说,就是先用补贴“破坏”一个行业,再用互联网的手段去重造。

现在好一些的写字楼都拒绝外卖上楼,你还得自己下楼去拿,一想到要从工位里站起来,去等电梯,然后和外卖小哥联系,再在楼下等,再上楼……很多人就放弃了。要不是看在卡里有券的份上,或者有买赠活动,很多人真的不会想到去点瑞幸。

商业解读,咖啡两大行业的崛起之路,成功绝非必然

烧钱营销可以做三个月,一年,但绝对做不了两年,三年,而如果一停止补贴,又有多少用户留存,谁都没有把握。开店容易,经营好店却不容易,而瑞幸的团队基本没有线下门店的管理经验,特别是当从100家店到1000家,甚至2000家,5000家时,管理模式几乎都达到“隔行如隔山”的地步。

据美国咖啡协会数据,在美国,大约64%的成年人每天都喝咖啡,而这是自2012以来的最高比例。与此同时,美国人在咖啡上花的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据国际咖啡组织和美国农业部数据,在过去四年间,中国的咖啡消费增长了近两倍,咖啡进口量每年增长16%,而美国却只有2%。

商业解读,咖啡两大行业的崛起之路,成功绝非必然

目前在中国大陆,人均每年只喝3杯咖啡,而英国是363杯,美国则为250杯。Bulletproof,也就是风靡美国的“防弹咖啡”,将黄油、椰子油添加到咖啡中,试图为人们提供恢复元气和能量的新型饮品。回归到本质,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管什么品牌,不管市场如何变化,最终想要的都只是一杯好喝的咖啡。

瑞幸咖啡的门店分为旗舰店(Elite)、悠享店(Relax)和快取店(Pickup)三种,旗舰店的面积最大;悠享店其次;快取店一般只有一张桌子,仅供2-3人堂食。从试营业开始,瑞幸就用大幅度的补贴开拓市场,经常推出免费咖啡和打折活动,折扣力度最低可达1.8折。

商业解读,咖啡两大行业的崛起之路,成功绝非必然

短短5个月内,瑞幸在中国开设了500多家分店。要知道,英国咖啡连锁巨头COSTA用了长达13年时间,也不过在中国市场开出了400余家线下门店。绝大多数人对瑞幸咖啡的品牌认识集中于“便宜和方便”两个词语。瑞幸咖啡成立于2017年7月,并于2018年1月1日正式线下试营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