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意見(原創)

面對意見(原創)

面對意見

在北京紫禁城門內外矗立著兩組方向相對的白色大理石華表,她精美、威嚴地昭示著燦爛輝煌的東方文明。華表在古代是大型建築物前不可缺少的裝飾物,然而,她最古老的用途是:立於路邊,一方面起路標的作用,指點迷津;一方面是用於過往行人向地方長官、官府提寫意見,便於地方管理的。由此可見,古人就已經意識到民眾監督的作用。在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在實現“三個代表”的偉大實踐中,不論領導幹部,還是一般群眾,都應開拓進取,用於實踐。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或錯誤,面對意見,我們既不能熟視無睹,放任自流;也不能畏縮不前,因噎廢食。正確地面對意見,勇敢的改正錯誤,對於我們的領導幹部,對於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面對意見(原創)

《孟子·公孫丑》中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喜什麼呢?朱熹解釋說“喜其得聞而改之”。足見子路傾聽意見的謙虛態度和決心改過的自覺程度。

而“聞過則喜”的反面則是聞過不喜。《韓非子·喻老》中那個諱疾忌醫的蔡桓公就是此類人物的代表。北宋的大理學家周敦頤評價當時的“今人”:“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也。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這種流行通病,在今天仍需要我們提高警惕,有人將此歸納為以下幾類:

一種是聞過則辯。你給我提意見,好!我接受,只是主觀上不檢討,不重視,不反省;而從客觀上找原因,無理也要辯三分: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吧,我幹得已經不錯了……問題再多,與己無關,要不,慢慢地和你拖,看你奈我如何?

一種是聞過則憂。明知自己有缺點,不去改正,卻老是怕別人指出來,整天愁眉苦臉,心事重重,“只許州管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不僅嘴上不能說,心中也不能想,更怕由此丟官,能不憂乎?

還有一種聞過則怒。一聽到別人提意見,就惱羞成怒,怒髮衝冠。怎麼我還有錯?不看看老子是何許人,也不看看你自己的身份,我就是這種作風,就你能?……最後對乞丐般的轟出了事。

面對意見(原創)

這三類做法當然是錯誤的,但也只是辯形於辭、憂形於色、怒形於目,並沒有“陰為不善,而陽欲掩之”。最可怕的一種是,聽取別人意見時,頗有修養,很講風度,態度貌似誠懇,實為我行我素。更有甚者,外表裝出謙虛接受的樣子,內心卻恨得要命,伺機打擊報復,“秋後算帳”;而提意見者以為是“魏徵遇見了李世民”卻不知遲早要為自己的言語付出代價。

“誠於中方能形於外”。不論是聞過不喜,還是聞過假喜,毫無改過的誠意,也就不會由改過的行動,最終只能走向自己願望的反面,疏遠了幹群關係,更談不上搞好了工作。“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自我改正是一種境界;“聞過則喜”勇於改錯也是一種境界。

面對意見(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