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爱,才是抹不去的人生污点

文| 王刀叨

爱情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爱,才是抹不去的人生污点

爱不是欲望沉沦,爱需要有信仰

《信仰》这首歌,作为KTV必点曲目,不少人都听过唱过,里面有两句直白的歌词:我爱你,是多么清楚,多么坚固的信仰;我爱你,是多么温暖,多么勇敢的力量。

经由张信哲清澈细腻的嗓音表达出来,确有几分温暖坚定,直击人心的力量。

这是我喜欢的爱情方式——简单明白,即使有遗憾,即使有呐喊,但那是爱情本来的样子,有落泪伤心,也有反省召唤。

对比《天下有情人》中的歌词:爱怎么做怎么错,怎么看怎么难,怎么教人死生相随;爱是一种不能说,只能尝的滋味,试过以后不醉不归。

尽管是林夕作词,齐豫、周华健的演绎也极尽缠绵悱恻,但这不是我喜欢的爱情方式——踏破红尘,情丝吐尽,纵情迷惘,不管不顾。

渺小而平凡的我们,不要上天入地,撕心裂肺;不要流言蜚语,百转千回。

爱情可遇而不可求,活一世也就这一颗心,决定给了你就给不了旁人。所以我们向往真正的爱情,是需要有一点信仰的,否则漫漫人生路,如何能执手相看两不厌,如何能不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能让乱红飞过秋千去呢?

爱情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爱,才是抹不去的人生污点

钱钟书与杨绛

然而当下的我们,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爱情,或是焦躁不安,或是轻率浅薄。要么深陷爱情的泥淖中,无法自拔;要么尝遍爱情的快餐,游戏人生。

我们经常被欲望牵着走,沉迷于病态的谎言,肤浅的魅力,在感情的边缘地带行走,不顾舆论道德的谴责,以为那是真爱的所在,实则失去了对爱情的信仰!

失去信仰的爱情,是抹不去的人生污点

张爱玲,是我一直很喜欢的海派作家,写尽十里洋场背景下的爱恨纠缠,才华横溢享誉文坛。但我仍然认为,她与胡兰成,那段失去信仰的爱情,是她人生里的唯一污点。

她对于女性的了解深刻而通透,所以能写出那么多女性视角、旷世闻名的小说。但轮到自己却是“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看过胡兰成自传《今生今世》的,都知道他一生有过许多女人,书中提到的有代表性的就有八个,张爱玲是第四任,最多也不过八分之一。

两人初见时,他已经有家室,她却自觉低到了尘埃里,还在尘埃里开出花来。此前,她已经是上海滩最负盛名的女作家,特立独行,孤芳自赏。

爱情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她爱上的是一个没有家国情怀,十恶不赦的文化汉奸;一个没有礼义廉耻,始乱终弃的浪荡渣男。

胡兰成曾大言不惭地说过:“我于女人,与其说是爱,毋宁说是知。”他的确懂得女人,所以善于玩弄感情。他把这些女人,有的当作免费保姆,有的当作显摆的漂亮工具,有的当作动荡逃难的避风港,而张爱玲就是他的提款机,给在外流亡的他寄钱款。

即便这样,他还是勾搭上了护士小周,与张爱玲正式分开前,他一直脚踏两船。她没有成为他心口的朱砂痣,也不是他的床前明月光。

尽管她看清了渣男真面目,写了诀别信给他,但失去信仰的爱情还是她的人生污点,完全改写了她的人生格局。

爱情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爱,才是抹不去的人生污点

我们不禁要问:信仰是什么?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人性和良知是信仰的基础,是做人的底线。

所以我们爱一个人,是要有信仰的:不能去爱弃国弃义的奸贼;不能去爱烧杀抢掠的罪犯;不能去爱精神扭曲的变态;不能去爱失去控制的瘾君子;更不能去爱有家室之人……

这样的感情,不能称之为爱情,而是欲望沉沦、眼前苟且,会成为人生中永远抹不去的污点。

信仰之于爱情,是矢志不渝,终身守候

上,不愧对天地祖先;下,不有悖纲常人伦,这就是有信仰的爱情。

说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李丹妮和袁迪宝。

李丹妮1927年出生于北京,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法国人。1953年,李丹妮在浙江医学院担任俄文老师,遇上了比她小1岁的学生,也是她一生的至爱———袁迪宝。

也许是因为每次俄文成绩都拿满分,袁迪宝引起了李丹妮的注意。李丹妮是一个勇敢大气的女孩,她在一个飘着雪花的早晨,把一件崭新的蓝色毛衣,送给了教室中瑟瑟发抖的袁迪宝,两人就此定情。

爱情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爱,才是抹不去的人生污点

然而,此时的袁迪宝,在入学前两周已经结婚,两人相爱而不能相守。得知这个情况的李丹妮痛苦万分,下定决心于1955年,留下了一缕金发和书信,就和母亲回到了法国。文革开始后,两人书信来往也断了,音讯全无,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

直到2010年5月,袁迪宝发妻离世10多年后,在家人的鼓励下,袁迪宝终于鼓起勇气,写了内容相同的5封信(为了增加收到的概率,考虑了各种情况,每封信还用了两种语言),寄到曾经熟悉也从未忘却的地址。也许是上天眷顾,也许是缘分未尽,两人居然联系上了。此时的李丹妮已经独自等待了55年,从豆蔻年华等到了白发苍苍。

爱情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爱,才是抹不去的人生污点

2010年9月18日,经过几个月的通信,本来已经打算到修女那儿终老的李丹妮,终于来到了中国,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爱人身边,回来3天后两人登记结婚。又过了5天后,儿女们帮他们举办了隆重的婚礼。此时的两人,一个82岁,一个83岁。

爱情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爱,才是抹不去的人生污点

这应该算是一个幸福的结局,55年的各自等待,换来7年的幸福相守。相比于等待的岁月重逢的日子实在太短。但对于把彼此装进灵魂的恋人,他们又怎会计较时间的长短——两情长久,不在朝朝暮暮。

深深佩服李丹妮这样的女子,一生一世爱一人,一生一世守一人,这是怎样的爱情信仰和真爱坚守?!

她向我们证明了:有信仰的感情,在于成全,在于守候,在于忠诚!即使遗憾,也是美好的!

正如格利高里·派克之于奥黛丽·赫本,是初见时的欣赏,而后亦兄亦友的支持。两人间,历经40年辗转的一枚蝴蝶胸针,见证了友情的确比爱情长久。派克的友情退守,成全了赫本的爱情之路!

爱情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爱,才是抹不去的人生污点

也如金岳霖之于林徽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绝不逾矩孑然一身,寄情的不过是最后握于手中的一张影像。这是金岳霖对于挚爱的一生守候!

更如杨绛之于费孝通,少年相识,始于友情,终于友情,最后一句“楼梯不好走,你以后再不要知难而上”的明白拒绝。这是杨绛对于爱情的无二忠诚!

我们追求爱情,要以织茧化蝶的耐心,慢慢熬制爱情这碗浓汤。坚守信仰,战胜恐惧、贪婪与杂念。

做个爱情守卫者,不跨越感情的禁区;或做个爱情守望者,不跨越道德的边界。

罗曼•罗兰说:“爱情是一种永久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赋予了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

-END-

#我要上头条#,

#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