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電影《大魚海棠》講述在人類世界的大海深處,生活著掌管人類世界萬物運行規律的神仙,並以福建土樓為原型,打造了海洋深處神仙的住所,講述了神仙化作魚,遊歷人間等故事;故事引用了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的句子,給男主公取名“鯤”。鯤生前為人,死後為魚。魚作為可以穿越仙界和人間的形象出現多次,現實生活中的魚被賦予了通神的作用。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南海I號出水的魚骨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魚骨鑑定

我們從電影故事回到現實生活,繼續說魚在古代航海船員生活中的功用。“南海I號”是一艘宋代遠洋商船,在沉船上出土了大量魚骨,這些魚骨經鑑定,分別是虎鯊、鯖鯊、日本燕魟魚、赤鯛、海鰻、鰻、斷斑石鱸,鯰屬、赤鯛屬、棘鯛屬、帶魚屬、石鱸屬、鰣屬、鯕屬、石斑屬、兔頭魨屬、鮭屬、太平洋鮭屬、棘鮃屬、牙鮃屬、狹鱈屬、鱅屬、鮋屬動物和海洋哺乳動物。“南海I號”航海過程中船員捕獲的海洋魚類動物和海洋哺乳類動物擴充了食物來源。

魚不僅是“南海I號”船員的食物,它的形象還出現在“南海I號”沉船出水的貨物上,“南海I號”沉船出水了德化窯青白釉雙魚花卉紋大盤和錫制魚形鈴鐺。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鳥魚石斧彩陶缸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人面魚紋彩陶盆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南海I號雙魚碗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傳世品宋青白釉雙魚紋芒口碗

魚紋是陶瓷的傳統紋樣之一,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河姆渡文化的彩陶器上,之後,人面魚紋彩陶盆在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遺址出土,說明距今6000年前,人們已經使用魚紋來裝飾器物。隋唐、五代到宋遼這一歷史時期是魚紋的新盛期。兩宋時期的魚紋圖案,在典雅潔淨的瓷器裝飾紋樣中充分體現泥釉的材質美,形象洗練,線條柔和,與宋人在繪畫中追求的意境一致。陶瓷魚紋的意境顯得悠然自在,輕盈灑脫,寥寥數筆,表現出一種特定的審美效果。定窯、景徳鎮窯、龍泉窯、德化窯的瓷器中,都有不同風格的魚紋,魚或單或雙,或三、四、五尾戲水追逐。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南海I號出水的魚形鈴鐺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銅魚幣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西周青銅魚尊

銅魚在先秦古(弓魚)國墓葬(寶雞渭水)出土,西周青銅魚尊在寶雞市橋樑廠出土,這些金屬質地的魚飾品,有的用作貨幣,有的用作盛酒器。“南海I號”出土的宋代魚形鈴鐺,錫制。表面鏨刻刻菱格狀魚鱗,魚頭上翹,背上有三個三角形魚鰭,下方有胸鰭和腹鰭,背鰭頂點處焊接掛圈,魚鰒內有鈴籽一顆,魚尾擺動,尾鰭上刻線紋。

中國人愛魚由來已久,除了魚紋裝飾的陶瓷器、金屬器,在語言、文學、繪畫、雕刻、哲學、宗教中都出現過魚的形象,可以說魚文化貫穿於中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

漢語言關於魚的諧音字,如魚與餘、鯉與禮、鰱與連、卿與吉、鯰與年等,由此引出有美好寓意的成語,例如富貴有餘、連年有餘、吉慶有餘、年年有餘等,這些魚語言給生活添加了許多樂趣。眼下盛行的各類尋找“錦鯉”的活動就是運用了“鯉”和“禮”的諧音。

魚也是文學創作的題材,鯉魚跳龍門的神話故事,在中國的漢代就有流傳,《三秦記》中記載:“大魚積龍門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不上者魚。”古代形容金榜題名為跳上龍門,因此,鯉魚躍龍門便成了飛黃騰達的象徵,望子成龍也由此演繹而來。在古代詩詞文章中,莊子的《逍遙遊》、張志和的《漁歌子》、柳宗元的《江雪》《漁翁》都寫出了他們對魚(漁)的情結。此外,中國還有諸多關於魚的歷史故事,例如羊續拒賄懸魚的廉政故事,魚傳尺素的郵政故事,巡遊途中的秦始皇駕崩後,李斯用鹹魚掩蓋屍臭運回咸陽的權謀故事。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繪畫魚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年畫

魚的形象常出現在繪畫作品(年畫)中。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與新會市博物館的文化交流中,筆者發現一幅清宣統二年關於魚的繪畫,畫中魚活靈活現,一魚憨態可掬,一魚調皮可愛,還有二小魚穿行其間。關於魚題材的年畫,大多運用了之前所說的漢字諧音,寄託著對來年的美好祝願,如下圖“蓮年有餘”年畫,將童子、魚和蓮葉有機結合到一起,表達了人們對生活富餘的美好憧憬。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魚的形象亦常出現在古代雕刻藝術中,西周玉魚,長8.4、寬1.3釐米。器直身魚形,魚口寬短,中部有一個透鑽的小孔。圓眼,眼球隱起。頸下部內凹。無鱗紋,鰭均為短斜陰刻線。短尾分叉,略向上下撇,尾端較平直。西周的墓葬中出土玉魚較多,一部分是佩飾,另一部分是明器。佩飾多較精緻,明器則質地差,刀法簡陋。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最值得一提的是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圓雕石魚,該魚是白鶴梁18尾石魚中體積最大的一尾。石魚長3.1米、寬1米、重3.5噸,於清嘉慶18年(公元1813年),由涪州州牧張師範鐫刻而成,是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此魚是白鶴梁18尾石魚中體積最大的一尾,而且不是從白鶴梁上切割下來的,而是一直與白鶴梁題刻相對獨立存在的個體。張師範在刻這尾石魚時,還附有一首詩:石鯨自有形,躍入蛟龍宅。霖雨及時行,永顯濠梁跡。這首詩寓意著這尾石魚將給涪州百姓帶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太極圖

魚的形象體現在中國古代哲學中,當屬陰陽魚太極圖,也被成為“中華第一圖”。陰陽魚是太極圖的一部分,因為圈內一黑一白兩條首尾相互銜著的魚兒而得名。陰陽魚代表的是一陰一陽,而魚眼的對立色則表示陰中有陽和陽中有陰,相互交融。陰陽魚共同拼合成一個完整的圓形,表示陰陽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此外,中國還有諸多關於魚的哲學典故,例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緣木求魚”等。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佛教八寶

在佛教裡,魚是佛教八寶之一,對應佛的雙眼。魚是一種遊行在水中的生物,佛教中認為金魚暢通無阻的遊行是代表著超越世間、自由豁達、尋求解脫的修行者。在藏傳佛教中,常常用一對公母金魚來象徵最高解脫,同時還象徵著永生和再生之意。

南海I號*魚*古代魚紋飾品

陽西淨業寺木魚

木魚是有宗教中有警省自己作用的法器。木魚和銅磬相配。上圖是筆者從陽西淨業寺拍攝的木魚。

“南海I號”是一艘宋船,航行在四海之間,水中魚不僅為船員提供了食物來源,同時也為當時人們的生活平添一份樂趣。船上出土的雙魚紋碗和錫制魚鈴鐺跨越七百餘年,讓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體驗到了宋代魚飾品的雅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魚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象。幾千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魚紋圖案的形態和功能都在發生著變化。從新石器時代先民的圖騰崇拜,祈求獲得魚一樣的繁殖力;到商周時期人們將魚形禮器視作通天神靈;再至秦漢人們創造的生活化的魚形象;最後唐宋明清,魚徹底由“神性”轉變成了“人性”,溝通神靈的功能被人忘卻,吉祥美好的寓意深受百姓歡迎。魚紋在改變的過程中,人們賦予魚紋圖案豐富的文化內涵、精神寄託和特有的哲學觀念,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魚文化。

參考文獻:

《南海I號沉船考古報告之二——2014-2015年發掘(下)》

《中國傳統魚紋圖案的發展及魚的美好寓意》景高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