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青州的石廟村有一個“舉人大院”,很多人都不知道。

石廟村,是一個距離青州縣城十幾公里的小山村。村子中心有一空曠場地,場地平整,東西寬二十幾米,南北長三十餘米。村民喜歡稱場地為“廟臺子”。石廟村最初叫富家村。村子在山腳下,村民世世代代敬拜山神。很久以前,人們為祭祀山神,用青石在廟臺子建起一山神廟。因為有青石建的廟,所以村名由富家村改為了現在的石廟村。


在山東青州的石廟村有一個“舉人大院”,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山東青州的石廟村有一個“舉人大院”,很多人都不知道。

 冬日暖陽溫潤,這個季節裡難得的晴好,好友做導遊,我們的車子沿駝山路,一直南行、南行,終於駛進隱藏在一片綠色之中的一山村,好友說:“到了,這就是古老的石廟村。幸虧開發商還沒發現這塊寶地……”若非好友指點,我還真難發現這個山村。村中那古老的槐樹挺立在路邊,熱情地迎接著我們,合抱的樹幹,勁拔的虯枝。古槐腳邊,竟然有兩個豎旗杆的底座默默臥著。在科舉時代,門前豎旗杆可是莫大的榮耀。秀才成為貢生,或者考中舉人,或者再中進士,都可在宗祠或家宅前面豎旗杆。這兩個豎旗杆的石墩,顯示著那時主人是多麼揚眉吐氣,多麼光宗耀祖,多麼榮耀門庭!

  古槐旁邊那座青磚灰瓦的大門吸引了我,門前三級青石臺階,大門比尋常人家高大魁梧了許多,一看府上就是大戶人家。木大門不見了蹤影,可木門框依然完好挺立著,門框兩側各鑲有一塊半人高的石條。好友俯身向前指點給我看:你仔細瞧瞧,石條上還雕刻著精美的蓮花和文字呢。


在山東青州的石廟村有一個“舉人大院”,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外出旅遊,一向不注意細節。好友一提醒,我躬身向前,注目一看,只見工筆蓮花,惟妙惟肖。再看雕刻的文字,有些被人破壞。好友輕輕讀給我聽:“耕與讀兩般教子,勤和儉二字傳家。”這副對聯寄託了舉人對後代子孫的殷殷期望。這種設計獨特的大門,我還真是第一次見到呢。據村人說,大門上方還曾經懸掛一方大匾,藍底紅字,上寫“文魁”二字,顯示出舉人門第,很有學問。 跨進大門,是一座高大的門樓,大而厚重的青磚砌牆,足以抵擋風雨,托起歲月。舉人大院麼,大門樓就應非同凡響。穿過彎月似的拱形門,一級級青石臺階,吸引著我的眼睛從低處抬頭仰望。古人迷信風水,講究臺階的高低,臺階越高,象徵著房屋的主人地位越高,人傑地靈。拾級而上,我好奇地數著,足足十六級,這麼多臺階,可以想象這家主人曾是多麼顯赫。

  愈往上行,愈往裡走,愈驚訝不已。這裡是石頭的世界,一塊塊或大或小的石頭,用最簡單的方式組合在一起,青青白白,乾乾淨淨。方方正正的大石頭,嚴絲合縫地砌在一起,留出門,留出窗戶,蓋上茅草,就是房子了。正房、偏房,就是一個像模像樣的家。


在山東青州的石廟村有一個“舉人大院”,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山東青州的石廟村有一個“舉人大院”,很多人都不知道。

令我驚歎不已的是,邁進一個大門,前行不遠,上幾級臺階,眼前又是一個大門,大門對著大門,重重疊疊,連綿不斷。信步走進一個大門,堂屋、西屋、東屋、南屋,典型的四合院,標準的大戶人家呀。山區地勢高窪不平、起起伏伏,房屋院落錯落有致、自然隨意。

  我還是第一次走進這樣的大院,大門裡有大門,院落裡有院落,石牆相連,房屋相依,院落相偎。從這家翻過一道牆,就進了另一家。到處是自然生長的榆樹、槐樹、梧桐樹……現在是萬木蕭條的冬季,想那夏季,這裡定然一片蓊蓊鬱鬱,樹木葳蕤,雜草叢生,一道道斷牆殘垣躲藏在綠海里探頭探腦。


在山東青州的石廟村有一個“舉人大院”,很多人都不知道。

這戶人家,祖上該是多麼人丁興旺、團結和睦?什麼人家能有如此的威勢和氣魄?我產生了滿腹疑問。好友給我講解,這就是著名的舉人大院!舉人兄弟五人,雖然舉人出繼,但五家和睦相處,幾座院落,自然地形成了一條巷子。舉人名叫杜浚源,光緒十五年中舉。這位杜舉人苦讀詩書多少年,面壁寒窗多少載,科舉考試才金榜題名。“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莘莘學子的夢寐以求,除了考試及第,還有什麼?想起了那位可笑可憐的范進範老爺,整天被岳父罵得狗血噴頭,一旦中舉,喜極而瘋。

  那是吳敬梓塑造的範舉人,今天,我們卻是在青州市石廟村,在杜家的舉人大院裡,探尋著杜舉人不朽的傳奇。村人相傳,杜舉人家境貧窮,但學富五車。考舉人時,頭兩次禁不住家境富裕而又學問不高的同窗再三請求,終於替同窗答了試卷,同窗因此中了舉人。第三次應試時,家人說你也自己考個功名吧,於是自己也考中了舉人。傳說故事,姑妄聽之。但是杜舉人確實有真才實學。在駝山之巔,矗立著一塊光緒十四年《重修駝山昊天宮記》石碑,碑文就是杜舉人寫的,文采飛揚。朋友,當你去攀登駝山時,別忘了駐足欣賞。

  繼續探尋,拐進一道瘦長的小巷,兩邊的石頭牆極高,似有高聳入雲之勢。探頭仰望,小巷巷尾通向外面,上面竟然有一座二層小樓,別具一格。小樓的一層為門洞,便於行人經過;二層是保存完好的樓房,住在二層,春天可以從前後窗中欣賞花開花落,夏天可以足不出戶就納涼,設計者可謂匠心獨運。

  “此乃舉人大院的後門。”好友文雅解說著。我駐足回望,右手邊是高高的山巒,幾處房屋竟然以山為牆,修成了一道高高的圍牆,在過去戰亂年代,起到了防匪的功效,可謂神奇。


在山東青州的石廟村有一個“舉人大院”,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山東青州的石廟村有一個“舉人大院”,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們從舉人大院正門進入,一一拜訪一處處院落,邁上邁下一級級臺階,悄悄從後門走出。再回首凝望一番,真覺不虛此行。舉人大院,今天,我們這樣冒昧地前來,是否打擾了您幽幽的寧靜與祥和?

  明媚的太陽暖暖地照著舉人大院。多少年來,舉人大院像一座人跡罕至的小島,堅實、沉默、無比驕傲地佇立在風雨裡,任光陰斑斑駁駁地流淌過來。歷史長河緩緩東流,名望尊貴的杜舉人,鍾靈毓秀的舉人大院,悠悠訴說著他的榮耀、他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