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管理的基礎——溝通

企業管理者角色眾多,所承擔事務繁、雜,良好的溝通是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日常工作中的溝通包含“對上溝通”“平行溝通”“對下溝通”,今天我們先來聊一聊“對下”的溝通。

很多時候,我們會講到執行力,想著怎麼樣去提升員工的執行力,殊不知員工的執行力是領導“溝通能力”的體現。只有事前做好了溝通,才能帶來員工在執行層面的更好績效表現。

在一些日本企業中,領導給員工下達工作任務,一般會交代5遍:

  • NO.1 交代具體事項;
  • NO.2 讓員工複述一遍;
  • NO.3 和員工探討為什麼要這樣做;
  • NO.4 做的時候可能會碰見什麼問題,怎麼解決,什麼情況需要反饋上去,什麼情況不需要反饋;
  • NO.5 要求員工提出個人意見和建議

或許這樣的流程在我們當前看來是複雜的,但這樣做可以讓員工充分理解做事的方法和目標,減少失誤,避免可能的“返工”帶來原本不需支出的成本。


做好管理的基礎——溝通


但事實是我們身邊的管理者和日本人的做法恰恰相反,我們會說“不要再讓我說第二遍”,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員工理解上有偏差,結果可想而知。這是溝通能力高低的區別。

在企業中“領導”和“管理”的區別在於“驅動力”的區別。

管理的核心驅動力是“怕”。怕各種指標完不成,這樣會導致團隊的不和諧。

領導的核心驅動力是員工對領導的尊敬和信任。員工對老闆有著充分的尊敬和信任,相信你能帶領大家闖出一番天地,才會發自內心地、盡心盡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即便是當前失敗了,也會更願意相信這是個時運問題。

那麼如何打造這份尊敬與信任?

  • 給團隊設置一個相對宏大的目標,統一思想,使大家一起向目標奮進;
  • 對員工的行為作出靈活、準確的有效反饋,讓員工有參與感;
  • 為工作設置明確的規則,有章可循,打造公平環境;
做好管理的基礎——溝通

  • 尊重員工意願,培養自覺意識,推進工作進程;

管理者角色

每個管理者身上都有三種角色:領導者、管理者、執行者。

1、領導者的角色

領導者是通過營造氛圍來提升績效的人。

管理團隊時,團隊氛圍非常重要。氛圍好了,團隊凝聚力強,一呼百應,工作效果就好。反之,團隊氛圍不好,工作結果也不會很好。

2、管理者角色

管理者是通過別人來完成工作的人,只有明確了這個定義,才能避免“事必躬親”的錯誤做法。

凡是都親力親為的領導者,不是優秀的領導者。凡是親力親為,員工的創造力和活力會被壓制或者扼殺,領導者的精力也不足以承擔,後果可能就是員工思維慵懶、領導者忙死。

3、執行者角色

執行的核心是結果呈現。

在日常工作中,有太多的執行者只是“執行”指令、完成既定動作,卻沒有給出相應的結果、沒有產出。這樣的執行力是無效的,而且會傷害團隊。

優秀的執行者需要認真執行,給出結果,同時及時對工作內容本身進行反饋,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見解。

溝通力相關技術

領導力需要觀念、技巧,也有著專門的技術。掌握瞭解領導力技巧,管理團隊事半功倍。

1、傾聽和提問是一門學問

傾聽是與人交流的開始,需要保持專注、深呼吸,給對方安全感,讓對方說出心中的想法。

提問時,多提開放性問題,而不是封閉式。封閉式問題包括“是不是?”“對不對?”限制了對方的問答,往往會引起對方情緒上的牴觸。

與之相反,開放性問題沒有引導的傾向性,如“你覺得怎麼樣?”“你有什麼想法?”這種問題可以激發對方的談話欲,讓對方更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覺得自己受到尊重。

傾聽的最高境界是要學會反映情感、學會反饋。

2、反饋的分類

反饋分很多種,不能一概而論。

反饋可以分為正面反饋和負面反饋。員工做對了事,我們給他反饋,這是正面反饋;員工出現了失誤,我們給予批評指正,這是負面反饋。

以上兩種反饋,都存在著層級的區分。我們可以將其大體分為:零級反饋、一級反饋、二級反饋。

零級反饋:沒有能夠及時反饋。領導看到員工的表現,把自己的批評和想法放在心裡,沒有及時告知員工,這是零級反饋。零級反饋往往會提升員工縱容感和打擊員工積極性,即我做得不好也不會有人批評我,我做得再好也沒人看見。

一級反饋比零級反饋略好,給出了反饋。領導在看到員工的表現後,給出評價,如:"小李,非常棒!"等等,但是這是遠遠不夠的,這樣可能讓員工不清楚道理哪裡做得好,這樣就不能明確做事的方向,影響同類工作做好的持續性。

領導真正需要掌握的是二級反饋。二級反饋是在一級反饋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不光要說出對員工的評價,而且要給出相應理由,不僅要讓員工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小李幹得不錯,到底哪裡不錯?這些都需要向員工說明。這樣才能給予員工最大的動力,使其明白自己工作的價值。

學會二級反饋有利於團隊更有幹勁。

BIC工具

在反饋中,不只有誇讚員工的正面反饋,還不可避免地要有負面反饋。在做負面反饋時,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對事不對人”,但是這個很難做到。

因此,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個工具:BIC。B代表Behavior行為,I代表Impact影響,C代表Consequence後果。

B:談及對方行為的時候,要闡述事實而不是要表述觀點和評論。比如員工經常遲到,找對方談話,不能說“你又遲到了吧”,而應該說“九點上班,現在九點十分了吧”,這樣可以避免預設對方是不負責任的員工,構建談話基礎,更容易讓對方接受,而不是從你一開口的時候就有牴觸情緒。

I:這部分需要談及影響,影響是短期的、局部的,比如員工沒有按時完成任務,導致交期延期,整個團隊要一起加班,談及這一部分可以警醒員工之後注意。

C:後果指的是長期後果,比第二部分影響更為深遠。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談對團隊的影響,而要儘量和員工本人的長期發展掛鉤,讓對方清楚這些失誤關係到其核心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引起重視。

以上講到的BIC工具需要做反覆練習和嘗試,循序漸進,持續進步。使用BIC工具才能實現真正的有效反饋,真正提升溝通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