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創新專家”指南克頓思

清流小傳 | “產品創新專家”指南克頓思

1997年,中國人都不會忘記香港在這一年回到了祖國,與此同時,中國也在這一年徹底告別了物資短的時代,中國經濟從計劃配置向市場調節的轉型基本完成。

但隨之浮出水面的,是內需不足的問題,而突如其來的亞洲金融危機,也為中國經濟的轉軌過渡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企業對外尋求出路,因而這一年也成為了“中國製造”逐步開始走向世界舞臺的最大推手

無獨有偶,一家名為指南工業設計(指南克頓思的前身)的專業機構也在這一年成立,成為了當時中國最早的一批工業設計公司之一。

由於當時在中國鮮有類似的專業機構,公司憑藉自身的專業水準很快獲得了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資企業與臺資企業的認可,成就了早期的騰飛,且一躍成為了業界的黑馬。2001年,指南被西門子相中,成為其亞太區唯一的設計合作機構。伴隨領先企業的成長不僅鞏固了指南的聲譽,也全面地提升了其專業能力。

與此同時,作為行業的先行者,公司也逐步意識到一個產品的成功不僅取決於產品本身,還取決於諸多要素的統籌與規劃,

僅僅是炫目的設計並不能保證產品真正能夠驅動商業層面的成功與創新,更不要說從設計至量產的過程之中又還有多少妥協與調整。指南不僅早已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更感受到了設計師角色的侷限。

此時,大洋彼岸的另一邊,以IDEO, frog為代表的一批同樣以工業設計起家、致力於創新諮詢的專業機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動著設計思維運動的大範圍開展。他們的轉型恰好為指南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思路。無論是一家諮詢公司,還是一家傳統企業,轉型發展都不會是一件易事。開創者從來都不應"墨守陳規",指南亦不會例外。

2005年前後,這家中國本土的老牌工業設計公司決定轉型。這一次,指南又走在了前列,是中國最早採用設計思維流程、從單一設計轉向創新策略諮詢的本土機構。

事後證明,過去多麼成功,轉型亦會多麼艱難,指南轉型之路並不平坦。此後幾年中,指南做出了很多的嘗試與努力,才逐步從摸索中找到了自身的定位,並且越來越清晰。

回顧過去幾年,全球諮詢市場的整合中也見證了諮詢巨頭們頻繁出手併購創新與設計諮詢機構的動作。

而這也在暗示著如果指南當時少了那份對於產品創新的堅定不移,少了那份對於商業影響力的執著追求,可能就不會踏上這一條艱辛曲折的轉型,但那時,指南的未來又會在哪裡?

以產品創新驅動商業創新

創新,在當今世界中無處不在,無所不及。

對於指南而言,在如此廣闊的領域找到借力點、實現為企業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的目標,就得從定位、模式以及能力等多個維度進行重塑,而這對於指南、對於每一位在指南工作的創意人員而言,都是一次未知的探索。

況且,指南也深知,如果只是一味學習與借鑑國際標杆,並不能真正取得成功。既然要做創新,就要根據中國市場、中國企業、中國製造的實際現狀先自我創新。

縱覽公司的發展歷程,無論嘗試何種創新,其實不難發現公司的底層基因從未改變。“產品創新專家”的定位是指南伴隨著市場需求而不斷破繭重生、尋求專業服務價值最大化過程中的必然

,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公司的產品基因深入心魂。提及指南,業內有些資歷的專業人士都會對其在工業設計領域專業能力不吝讚許之詞,這是指南發展至今的根本——對產品死磕,對製造敬畏。因為工業設計對於公司的技術專業性要求很高,所以如果脫離了對技術與產業的理解,產品設計便只會虛有其表,不僅無法執行,也無法真正得到製造業客戶的認可。這是指南的基因,也是其差異化的體現。

第二、始終不變的方法是"用戶第一"。從轉型初期對標國際機構,不遺餘力地引入具有國際背景的領導團隊,服務於市場中對專業性最挑剔的外資領先企業,錘鍊了公司對於設計思維的理解、以及本地化應用能力。通過對設計思維的揚棄和本土化詮釋,以"用戶為中心"的思想與方法已經融入了公司的文化與行為之中,這也決定了公司提供服務的方式始終堅持從下至上,不遺餘力地捕捉獨特的用戶洞察,並以此為基礎推動產品的創新。

第三、錘鍊從“想法”到“量產”的一體化能力。

除了諮詢業務外,指南還推出了一個自有產品品牌"7",定位於生活方式類的產品開發與銷售。創始人周佚曾表示做這麼一件苦差事就是為了給自己做這麼多年的創新一個現實的答案,指南深知從產品方案到量產上市之間的鴻溝與挑戰,要實現產品創新的價值最大化,就必須要深入中國製造的腹地,對於產品方案之後的量產規劃、製造標準、產品行銷有深入的理解。對於"7"這件情懷之作,真正讓指南打通了從想法、開發、研發、製造、再到銷售的全鏈條認知,更鞏固了其服務製造業客戶的專業能力。


圍繞產品創新,指南的服務貫穿於三個層次:

其一是需求洞察與機會策略,目的在於將客戶前期大規模研究,和頂層商業策略相銜接,順利地把抽象的業務方向詮釋為具體的需求機會點方向;

其二是產品的定義、規劃與設計,這一層次需要以對產業和技術的認知作為前提,在充分考慮技術、商業與用戶的可行性基礎之上,來構思產品創新的功能應用以及發展路線;

其三是服務的定義、規劃與設計是產品服務化的產物,通過開創性地探索與重塑用戶使用產品的旅程,創造使用的愉悅感與品牌的忠誠度,這也是在互聯網普及與騰飛後,當下市場中的熱點領域。顯而易見的是,前兩者專業壁壘和風險相對較高,也恰恰是能夠把指南過往所積累的專業以及能力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地方。


時至今日,指南克頓思已經是一家以產品創新見長的諮詢機構,並且扮演著連接戰略與產品間橋樑的角色。從業務所聚焦的行業來看,指南除了在高競爭的消費品領域有所建樹以外,也在汽車、醫療服務等高壁壘領域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汽車作為製造業的冠上明珠,近幾年的轉型壓力對整車產品與延伸服務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戰,而指南卻能在其中如魚得水、大顯身手,這也得益於其成立二十多年來在負責產品設計和製造領域的深刻積累。

2015年,指南克頓思的專業能力也被全球唯一的諮詢聯盟組織Cordence Worldwide所認可,成為了其全球網絡在中國市場的唯一成員。

隨著中國市場不斷成熟,中國創新不僅早已不是新鮮事,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引領創新也已成星火燎原之勢。當下的背景為指南克頓思借力Cordence Worldwide聯盟中十多家全球精品諮詢公司的跨領域、跨專業的能力,全力服務 “中國創新”搭建了閃亮登場的舞臺。

清流小傳 | “產品創新專家”指南克頓思

文章作者 | 慎思君


中國本土諮詢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新冠疫情之下的諮詢公司

慎思行兼職研究員(iRA)開放申請!

清流計劃的“本分” – 暨來自甲乙方典型問題的彙總與解答

清流計劃全案說明 – 邁向中國諮詢行業未來的“一小步”

“清流計劃”正式啟動,開放申請(8月1日)

年度重磅 | 慎思行發佈“清流計劃”白皮書(含PDF下載)

為什麼保持獨立思考這麼難?

行業經驗對於選擇諮詢公司到底重不重要?

從規模到人效,管理諮詢如何成為一門好“生意”?

遠卓集團董事長李放:中國本土諮詢公司的十字路口 | Dialogue

諮詢公司需要一個戰略

諮詢為何在你眼中不“高大上”了?


清流小傳 | “產品創新專家”指南克頓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