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酒一大壶一大壶地喝,还不容易醉,是因为酒量大吗?

古时候的官人、文人非常沉迷于酒,似乎就没有不适宜喝酒的场合。

且看他们高兴时喝酒: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诗圣杜甫听到安史之乱终于结束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古人喝酒一大壶一大壶地喝,还不容易醉,是因为酒量大吗?

宋代词人李清照

悲伤时喝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中年,北宋灭亡,国破家亡的同时,她的夫君赵明诚也因病去世。从此,她的生活颠沛流离,孤苦伶仃。

在冬春交际时分,她月下独酌,不禁悲从中来。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晚上的寒风急袭?

忧愁时喝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

李白不仅是一位诗仙,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酒鬼,终日无酒不欢。

因为仕途一波三折,自身性情孤高自傲,经常不把权贵放在眼内,一生怀才不遇,李白常在诗里流露出在压力山大之下纵情享乐的意趣。

古人喝酒一大壶一大壶地喝,还不容易醉,是因为酒量大吗?

诗仙李白

他挥笔写下“不要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一口气喝酒三百杯也不要嫌多”这样的豪情壮语,喝酒赋诗,看似潇洒,却处处流露着无奈。

相思时喝酒: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远离家乡,到西北边塞任陕西四路宣抚使。

塞外的风光纵然壮阔,也还是掩不住诗人羁旅思乡的感情: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虽然饮酒能助兴,但是古代文人酒不离手,简直把酒当成白开水来喝。从早到晚,无论心情如何,只要有酒,才叫生活。

古人喝酒一大壶一大壶地喝,还不容易醉,是因为酒量大吗?

酒坛子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动不动就喝一天的酒,喝一壶一壶的酒,怎么不会醉呢?

是古人太能喝,全都有酒精免疫,还是因为酒精浓度不够?

我国酿酒技术的起源

有人认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但有更多人认为起源于稍晚的龙山文化期。

我国最有可能从龙山文化期开始有富余的粮食,而且在那时也存在着尊、禽、罄等酒器。根据这些资料,推测我国从龙山文化时期开始酿酒是比较可靠的。

龙山文化时期,如何酿酒?有两个关键词,分别是:天然酒,农业生产。

天然酒的制作过程,其实是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过程。

古人喝酒一大壶一大壶地喝,还不容易醉,是因为酒量大吗?

微生物无氧呼吸简易分解图

植物果实内含糖分(有机物),而且果皮上有少量的酵母细胞。经酵母菌作用,能直接发酵生成酒精。

据《蓬拉夜话》记载,猿酒就是这样酿造的:

“黄山多猿猛,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注中,酝酵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意思是,猿猴把采集的花果、谷物放置于石头中,发酵数日后,便产生了香气浓郁的酒。

另外,酿酒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在《淮南子》里也有相关的记载:

“清醠之美,始于耒耜”。

“清醠”意为清酒,“耒耜”是指古代农具。

古人喝酒一大壶一大壶地喝,还不容易醉,是因为酒量大吗?

耒耜,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 用于翻整土地、播种庄稼

人类从开始学会农业生产起,就懂得把成熟的谷物收藏起来,也就是“屯粮”以备食用。

但是,由于当时贮藏条件简陋,谷物容易受潮发芽、变霉。当发芽、发霉的谷物遇水后,淀粉受微生物的作用引起糖化和酒化,就会“酿造”出天然的谷物酒。

经过反复模仿和不断实践,我国古代人民最终掌握了用发霉、发芽的粮食来制酒的人工酿酒技术。

农业生产为酿酒提供了原料——粮食,而天然酒则为酿酒孕育了技术条件,二者的结合就是我国酿酒的起源。

酿酒技术的核心:蘖、酒曲

《尚书·说命》中有云:“若作酒醴,尔惟曲蘖”;《礼记,礼运》中亦有记载:“犹酒之蘖也”。

这统统说明:要酿酒,必须用曲蘖。

古人喝酒一大壶一大壶地喝,还不容易醉,是因为酒量大吗?

曲蘖酿酒流程示意图

“曲蘖”是酒曲和蘖的统称。

“蘖”是指发芽的谷物,生物学名词叫“有机物”,可以提供发酵过程中所需的能量。

“酒曲”是用淀粉作原料制成的营养物质,生长着大量微生物(菌种)。这些微生物可以分泌酿酒所必需的酶,包括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

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快速转化成糖和氨基酸,糖分再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完成整个酿酒过程。

因为谷物里的淀粉,必须经过糖化和酒化两个过程才能成酒。利用曲蘖造酒,能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加速酿酒的进度。

学会制造曲蘖是我们祖先在酿酒技术上一个最重大的突破。这种曲蘖同时并用的酿造方法,到了汉代已很普遍,制造酒曲的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

古人为什么千杯不醉?

使用曲蘖酿制的酒都属于发酵酒,酒精含量不高。

这是因为古时候常用作酿酒的原料(谷物、果实等)含糖量一般不高(大米在73%左右,水果最高在20~30%,含糖量越高出酒率越高)。

加上在酿造过程中,原料损失、酒曲质量、发酵密封、蒸酒设备等都会影响出酒率,在古代生产设备并不完善的情况下,酒精含量必然不高。

古人喝酒一大壶一大壶地喝,还不容易醉,是因为酒量大吗?

古代煮酒

因此,古时候(特指唐、宋时期)人们喝的酒,就像如今市面上的酒精饮料一般,酒精含量一般在3~4%左右。

为了提高酒的度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酿造酒的基础上,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制造出了蒸馏酒——一种含酒精浓度较高的饮用酒,在现代被称为“白酒”或“烧酒”。

它的制作堪称酿酒技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古人要是喝蒸馏酒,必醉无疑

最早在北魏时期,河东人刘白坠所酿的酒的风味与白酒相仿:“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其酒性之烈不难从字里行间体会到。

另外,唐诗中也曾出现过有关“烧酒”的诗句。

约在公元778年,白居易曾作《荔枝楼对酒》,其中诗句有“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瑰拍香”;晚唐诗人雍陶也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的诗句流传。

古人喝酒一大壶一大壶地喝,还不容易醉,是因为酒量大吗?

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难道是在暗示烧酒早在唐代,甚至是北魏就已经出现?

但是,在唐之后的宋代,出版的多部酿酒专著竟然没有一部讲过有关蒸馏器及其使用方法,似乎不合常理。

北宋朱肱精于医术,在讲葡萄酒造法时曾说:

“酸米入甑蒸气去了,后加葡萄。酒醒置甑内后待甑罩上酒香透酒溢出,可揭甑取开看,酒滚即熟矣!”

其中,用这种甑(古代蒸食用具)煮酒需要先把“蒸汽齐了”,而且“酒滚即熟”。这并不是指元朝朱氏说的甑。

显然,这是煮酒法而非蒸馏法。因为煮酒用的甑,和现在南方农村用的蒸饭用的甑相同,都没有冷却设备。

由此可见,宋人并不知道蒸馏设备和蒸馏方法。

为什么说蒸馏酒在元朝才开始出现?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

他这段话的意思是,烧酒之法是元代始创,把浓酒和酒糟放入蒸食用具,然后用器皿把蒸馏后所得的酒精液滴收集,制得高浓度的酒。

古人喝酒一大壶一大壶地喝,还不容易醉,是因为酒量大吗?

酿制蒸馏酒示意图

而且,元朝诗人朱德润在《札赖机酒赋》中,也描述了当时的蒸馏方法:

“观其酿器鬲钥之机,酒候温凉之殊。酝一器而两圈,挡外环而中洼,中实以酒,仍械合之无余。少蔫火炽既盛,鼎沸为汤,色混沌于郁蒸,鼓元气于中央。蒸陶渐渍,凝结为场,中涵竭于连摘,顶淄咸濡于四旁。乃泻之金盘,盛之以瑶蹲。”

  • 观其酿器鬲钥之机,酒候温凉之殊:简述了蒸馏器的设计原理。利用酒和水的沸点不同“温凉之殊”,作为蒸馏器的“酝”。
  • 酝一器而两圈,挡外环而中洼,中实以酒:“酝”结构分为两圈,外圈是冷却器,内圈是汽管,酒汽入管经冷却变成液体。
  • 少蔫火炽既盛:讲究火候,把握温度。
  • 鼎沸为汤,色混沌于郁蒸,鼓元气于中央:等到酒沸腾冒出蒸汽,以“混沌”的状态鼓入汽管时,火候最适宜了。
  • 蒸陶渐渍:酒汽凝结成液滴。到这一步,就制作得到高酒度的烧酒了。

综上所得,起码到了元朝,我国古代酿酒技术才到达蒸馏酒的阶段。

古人喝酒一大壶一大壶地喝,还不容易醉,是因为酒量大吗?

古人喝酒这么凶,我们穿越回去也能做到

写在最后

唐、宋时代的古诗制造了一个假象,让我们认为古人都很能喝。其实不然,因为他们喝的是发酵酒而不是蒸馏酒。

如果那个时代的文人们穿越到元朝,左手端酒右手作诗,独酌一天,纵然是文武双全的八尺男儿,恐怕也难逃酒精中毒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