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喜上眉梢”:透过《红楼梦》,品味中国传统行酒令文化

曾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你首先需要读一本红楼梦。红楼梦

作为中国传世经典四大名著之一,透过主人公们生活的一点一滴,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中药文化、服饰文化、诗歌文化、家庭礼仪等各种各样的中国传统文化。

而今天,我们则是透过红楼梦来观一观中国传统的酒令文化。

“春喜上眉梢。”《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的荣国府元宵家宴上,贾母看着眼前的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内心喜悦。凤姐儿投其所好,见贾母如此兴致高昂,便趁机凑趣,提议让大家伙一起来玩行酒令,这个行酒令的名字店叫做“春喜上眉梢”。春喜上眉梢属于行酒令中的通令,也就是我们所常见的击鼓传花令。

“春喜上眉梢”:透过《红楼梦》,品味中国传统行酒令文化

在这一回中,由说书的女先儿躲在屏障后面,进行击鼓。在丫鬟们想办法的提示下,当鼓声停止时,梅花枝条恰好传到了贾母的手上。梅花是迎接春天的花朵儿,当梅花盛开时,象征复苏与喜庆的春天也就到来了。因而春喜上眉梢,是一个象征着喜气的令,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长辈辈,在小辈们的刻意而为之下,成为了第一个拿到喜气的人。

这一回的红楼梦中,春喜上眉梢,这个击鼓传花的行酒令,起到了调动宴席氛围,助酒兴的作用,而这也是我们当代行酒令的常见作用。但今天我们溯本追源,一起来看看古代行酒令的从始至终的发展历程。

一酒令的含义

酒令是中国一种重要的传统民间风俗,一般运用于酒席之上。

首先需要在酒席的宾客中推举一人作为令官,其余人则作为

参令者。人们依据选择的酒令,进行相应的说诗词、对对联、等其他活动,对违反了规定酒令的人,或者是游戏中的输家要求罚饮。所以酒令又称为行令饮酒

“春喜上眉梢”:透过《红楼梦》,品味中国传统行酒令文化

二酒令的历史发展

中国的酒令文化由来已久。它最早诞生于西周时期,而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一直延续至今,接下来我们就从各个朝代的酒令文化来具体分析。

1.起源-西周

酒令起源于西周时期,但在最初,酒令并不用以调节气氛,而是一种严格规定的礼制、法令。如果饮酒者违反规定,这就不单是罚酒这么简单了。

在西周时期,酒令有专门的官职人员担任,称为酒政。酒政掌管有关酒的政令,职责有许多。如依据法律规定,售给酒人造酒的材料;辨别三种酒的名称种类:一是事酒,二是昔酒,三是清酒;辨别四种饮料的名称种类:一是清,二是医,三是浆。同时更为重要的,酒政也负责祭祀时添加酒的勺数,大祭祀时添加三次,中祭祀时添加两次,而小祭祀则添加一次。

而且,在西周时期,周公更是特地颁布了相关的禁酒令—《尚书-周书-酒诰》。其中记载有“无彝酒”、“饮惟祀”、“罔敢湎于酒”、“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等规定。意思是说,若是有人放纵地聚众饮酒,酒正应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他们进行处置。要把他们全部都抓捕拘留起来,送到周京地区,在对他们处以死刑。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西周时期的酒令是关于酒的法令。人们依据法律规定,严格规范饮酒和与饮酒相关的礼仪,不遵守酒令则是触犯法律,将接受法律的制裁,承担相应的刑罚,而这也是酒令的最初含义。

“春喜上眉梢”:透过《红楼梦》,品味中国传统行酒令文化

2.变化-春秋战国时期

酒令文化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国的实力不断增强,诸侯王们分裂割据,独占一方,周天子的权威日益缩小,许多礼仪和法令也受到了挑战,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

此时的酒令,也不再是严格的一种法律规定,而是逐渐转变为了贵族们饮酒时取乐的一种工具,并且带有明显的尚武风采。

此时的贵族们,在饮酒时喜欢用投壶这项运动进行取乐。投壶是中国最古老而又持久的一种酒令,源于古代君子六艺之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射箭运动。

最开始,凡是较为正规的宴饮活动活动,在举行前都要进行射礼,主人和客人需要同时来到射箭场进行射箭。

只不过,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为了在符合礼仪的同时又收获简便,射礼逐渐发展成了投壶运动,由将箭投入酒壶之中替代了使其正中靶心。

在后来的发展中,投壶更是也起到了娱乐宾客的作用,由人们选择在一个规定的距离内放置一个酒壶,然后由宾客拿着箭进行投射,投中的宾客是赢家,而没有投中酒壶的宾客,则作为输家要罚酒。

“春喜上眉梢”:透过《红楼梦》,品味中国传统行酒令文化

3.继续发展-两汉

两汉时期,酒令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转变,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酒令的尚武风气,也出现了文雅化的酒令

此时,人们饮酒的场合越来越多,已不再是贵族的专属活动。饮酒逐渐与各种节日相联系,酒令的作用也越来越偏向娱乐化。

根据《东汉观记》中的记载,“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我们可知,西周时期,除却投壶,雅歌也成为这时酒令的特有组成部分,充满文雅情趣。

“春喜上眉梢”:透过《红楼梦》,品味中国传统行酒令文化

4.曲水流觞-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此时的酒令文化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风气的影响。此时的政治,虽然分裂、混乱,但是从文化史,精神史、思想史而言,这是铭记于中国史册的一个时代。

也正是因为此时的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许多的文人雅士选择了入山林避世,远离政治漩涡中心,而寻求内心的自由安宁。他们花大量的时间研究玄学,高谈佛道,游玩于山水之间,饮酒作乐,在带动开放社会风气的同时,也形成了尚文的社会风尚

由此,此时的“行酒令以饮酒”完完全全成为了一种文雅化的代表性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曲水流觞。

觞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酒杯。这种酒杯一般是木质,体重轻巧,底部设计有杯托,可以悬浮在水面进行漂流。

曲水流觞最初是古代汉族的一种传统民间习俗,每年农历三月,也就是上巳节,这是我国古代一个拔除灾祸,祈求福气降临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弯曲的水流旁设置酒杯,酒杯流到了谁的面前,谁就取下来喝酒,据说这样可以去除掉一年的不吉利。后来,曲水流觞才逐渐发展成了文人雅士喝酒唱酬的一种活动。

“春喜上眉梢”:透过《红楼梦》,品味中国传统行酒令文化

历史中最为著名的曲水流觞活动,莫过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记载的那一次集会。当时王羲之等人在举行修褉祭祀仪式后,他们来到了兰亭清溪两旁的草地,席地而坐。同时将盛放了的美酒的酒杯放在小溪中,让酒杯顺着水流留下,要是水杯来到谁的面前停下或者不停打转,这个人就得喝下这杯酒,并且即兴作诗一首。

也正是在这场集会中,王羲之提笔挥毫写下了闻名天下的《兰亭集序》,流传后世至今。

5.繁荣-唐宋

到了唐朝时期,行酒令文化已经经历了千年的积淀,酒令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饮酒方式,而且尤其盛行于士大夫之间。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曾有记载,“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生动形象描绘了唐人饮酒的欢乐场面。

“春喜上眉梢”:透过《红楼梦》,品味中国传统行酒令文化

此时的酒令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最受欢迎和最为盛行的,主要还是藏钩,射覆

藏钩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猜物游戏,这个游戏据说是由汉武帝的钩戈夫人创制。

钩戈夫人本姓赵,是一名民间女子。她从生下来就两手紧握拳头,从来都不松开。有一天汉武帝路过她的家乡,让她把双手松开,她的手中出现了一个钩,后来汉武帝把她娶回了宫中,人们也因此称这种握拳的姿态为藏钩。藏钩应用于游戏时,首先将参与游戏的人分为两组,一组人偷偷地将一个玉钩或者银钩安置在其中一个人的手中,而另一组则需要猜测,这个小物件被谁攥在了手里,猜错的一方则需要罚酒。

射覆则是带有占卜意味的一种猜物游戏,它的难度更大。通常是把一个物件覆盖在瓯、盂这类盆状器具下,让对方猜测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通常射覆所使用到的猜物工具都是一些古人的常见用品, 像毛巾、扇子、笔墨等。

而且这种游戏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猜谜,但它也可以用易学术进行占卜,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占卜文化。例如三国时期只有一个叫作

管辂的人,他既十分精通《易》和占卜,同时他也十分善于射覆。

6.完善-明清

明清时期,先代所流传下来的酒令种类已经十分丰富了,但在此基础上,明清酒令形式仍然有一定的增加。

此时比较流行的酒令当属“拧酒令”。这是民间的一种比较通俗的玩法,首先需要一个不倒翁,由参与宴饮的宾客拧着这个不倒翁,使其旋转。不倒翁的脸朝向了谁,谁就需要接受惩罚,饮一杯酒。故而,这种不倒翁也被称作酒令公仔

“春喜上眉梢”:透过《红楼梦》,品味中国传统行酒令文化

三 行酒令的科学归类

根据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流行的饮酒令形式,饮酒令文化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能够很好地凭借这些史料积淀,对饮酒令类别作出归纳总结。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大致了解下吧。

中国的酒令传承,种类已经十分繁杂, 到底有多少种行酒令已经无从计数。但是大致来说,可以分为雅令通令两大类。

雅令,顾名思义,是一种较为文雅的行酒令方式。根据史书典籍中已有记载的雅令有 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快乐令、对字令、筹令、彩云令等。

雅令的行令方法通常需要借助诗歌等文学作品。首先需要推举一人作为令官,有令官出诗歌或者对子,参与饮酒的人则需要根据首令,吟诵出与其内容或形式相符合的诗句。

如果无法对出续句,或者对出的句子不符合规范,都需要饮酒,这就要求参与雅令的人, 需要一定或者较高的文学素养。因此这种行酒令方式,也主要流行于贵族或者士大夫之间。

“春喜上眉梢”:透过《红楼梦》,品味中国传统行酒令文化

通令,则是一种十分热闹的玩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常也会配合一定的身体语言活动,如振臂高呼,挥拳。

这种玩法在文化人眼中是有失文雅、粗俗的,但不可否认,通令往往能够很好地调动席间氛围,在民间的饮酒聚会上十分流行。而且因为通令通俗易懂,简单易学,在传承方面也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时至今日,许多通的饮酒方式,我们都还在使用,如划拳、击鼓传花等。

四小结

酒令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基于酒文化而不断丰富完善,是中华民族饮酒文化的另一个特色鲜明的标志。从古至今,酒令都起到了很好地活跃酒席气氛,增进情感交流的作用,也是中国人际关系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往方式。

“春喜上眉梢”:透过《红楼梦》,品味中国传统行酒令文化

我们在传承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情感。当下,饮酒文化、酒令文化仍然时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不忘初心,推动中国饮酒文化的优良传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我想,唯有不变质的酒桌文化,方可酒令文化长久。

“红衣佳人白衣友,朝与同歌暮与酒。”我想,不论古人还是我们,行酒令中最珍贵的也莫过于是“众宾欢也”的其乐融融之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