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去銀行買信託吃虧?

為什麼去銀行買信託吃虧?

首先銀行的表外業務(也就是銀行理財)80%以上的項目內都有投資於信託的部分,只不過這個部分有大有小,這是什麼意思?我給大家解釋一下,銀行理財屬於間接投資,舉個例子,一個銀行理財項目,投資者們總共認購一個億,那麼這一個億不會有明確的標的去投資,有可能會呈現出0%-40%投資國債、央行票據;0%-90%投資銀行間債券資產;0%-90%投資信託計劃等債權類投資,這樣的一種投資範圍說明。

這個大家可以去每個銀行的APP查看銀行理財具體項目的投資說明書,裡面一項為投資方向會寫的很清楚,在下圖中給大家展現的是招商銀行理財的投資說明。注意很多銀行理財項目沒有明確說投資信託計劃或產品,投資方向裡提到的債權類投資就包含著信託計劃在內。從這一點也可以簡單對比一下銀行理財和信託各自的特點:銀行理財實屬分散投資,收益低,浮動收益,但相比市場其他產品安全性很高,而信託產品每個有明確的標的,收益比銀行理財高,有固定的收益(這裡僅指固收類信託),產品安全性能納入銀行理財投資範圍可見風險不高,屬於穩健性投資從另一個角度看:

為什麼去銀行買信託吃虧?

信託產品有大半是通過銀行賣出去的(為什麼?因為老百姓相信銀行,銀行知道你存多少錢,沒辦法這就是優勢)。而其中有些銀行直接銷售信託產品,還有些是商業銀行自身的理財資金池產品。但往往客戶不清楚自己買的是啥類型的產品,有統計數據指出:90%客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都沒仔細做過風險評估和理財說明書,只信任銀行的安全性保障性,這樣的投資,在剛性兌付打破的今後,事故只會愈來愈多,學習必要的金融知識,謹慎投資才是對自己財產的負責。言歸正傳,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是4-5%,信託理財產品收益9%左右,其中的的利潤差就是銀行利用優勢賺來的便宜錢。此外銀行還要賺大部分發行費。因此銀行理財資金佔了信託發行規模的1/3。現在銀行已經很少公開賣信託產品了,至少我接觸到的銀行是這樣的。因為這樣客戶就會知道信託這種低風險高收益的產品,銀行肯定不願意;所以除非客戶主動要求,不然銀行很少會主動推銷信託,即使客戶問起來,銀行代銷的信託產品收益率也大大低於信託公司直銷,銀行美其名曰是產品經過銀行的篩選風險更低,但仔細一看就知道不僅收益率低於信託公司直銷的,而且基本是小信託公司的。主要原因當然是利益。小信託公司收費便宜,通常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通道而已,這樣利差比較大,品牌好的信託公司銀行不願代銷,如果要風險低,為什麼只要代銷小信託公司的呢?真正出問題了,銀行也不會負責的,因為信託公司才是法律意義上的受託人。比如中誠信託30億礦產風波,項目是工行推薦的,工行賺了4%的發行費,中誠賺的不會超過0.5%,中誠信託不過是銀行的通道而已。但出事了,銀行把責任撇得乾乾淨淨,說自己只是代銷,信託公司才是受託人?大家心裡應該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吧。當然我沒有批判銀行或者銀行理財,畢竟他降低了投資和理財的門檻與風險,但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去向大部分是購買信託和券商資管產品等,也是事實。因此很負責任地跟各位建議:如果資金夠得上信託和資管業務的門檻,為何承擔相同的風險卻又讓銀行再賺一半走呢?直接去買信託和資管就好了!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在銀行買踏實,靠譜,實際上,非保本型理財產品佔到大多數,其風險直接對應相應的投資標的,並不是銀行在給你承擔相應的風險而是信託和券商的風險管理機制,之所以銀行理財產品兌付好也是因為這兩類業務本身兌付非常好,制度的紅利給了他們機遇,這就是金融行業的信息不對稱。關注資金的去向,非常有用,可能會讓您的理財效果翻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