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命學的成熟(唐至清)

中國古代星象學經長期發展,到唐代發生了重要的質變,這表現為星象學內容的擴大。即在原先單純的占星術之外,又產生了與算命相結合的星命學。於是,中國古代星象學的兩大組成部分,在這個時期便全部形成,使星象學的發展達到了頂點。

星命學的成熟(唐至清)

占星術發展到唐代,已經十分繁雜詳備,可以說已經了盡頭。盛極則衰,這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占星術也不例外。占星術在唐代,經過《開元佔經》的總結和彙集大成,便基本上

走完了自己的生命路程,其後便停止了發展,並逐漸不再受到人們和社會的歡迎,其地位逐漸讓給了更適合個人和個體家庭需要的星命學。這表明了中國思想文化在唐代發生的重大質變:宗教神學的天命觀的中心已從國家朝廷移向了個人和個體家庭。占星術一直是為朝廷、帝王服務的工具,它的任務是預測國家、朝廷、帝王及社會、地區的災變吉凶,而並不關心個人的命運。到了唐代,占星術所反映的思想傾向已不再流行,古星術為朝廷帝王所提供的服務,己不再如漢代那樣受到重視,人們不再迷信占星術了。對於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人類事務,人們逐漸將眼光轉向了人類自身,而不是祈求於蒼天。加之占星術的日益繁瑣雜碎,也逐漸令人難以接受和使用,其使用價值也大大降低。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便使得占星術走向了衰落和冷落。

星命學的成熟(唐至清)

開元佔經

反映唐代占星術狀況的著作,主要是新舊唐書的天文志及《開元佔經》。《開元佔經》一百二十卷,其中一百一十卷是講占星術,是迄唐為止的一千多年占星術的集大成之書。《開元佔經》自成書之後,就被視為機密,極少傳世。宋以後就已失傳,到明代連皇家天文臺也無藏本。這充分反映了時代對占星術的態度,反映了占星術的衰落。

與此相反,與算命相結合的星命學在這個時期卻發展起來了,為中國古老的星象學增添了一門更復雜的分支。

星命學究竟起源於哪一年?由誰發明?這個問題已無法回答。因為我們今天已無具體詳實的資料說明它,但我們可以大致找出其產生形成的時間。

線索之一,星命學的基礎之一:八字算命的產生,不會早於韓愈的時代。八字推命的始祖,是唐代的李虛中,這是八字測命家的基本常識。但據韓愈為李虛中所作的墓誌銘,李氏推命只用年月日的干支,而不用時的干支。這說明在韓愈的時代即唐開元天寶年間,尚無八字推命,而只有六字推命。既然如此,星命學似亦不應早於這時。

線索之二,韓愈的《三星行》和杜牧的自作墓誌銘中,都提到星命之法,可知這時已有星命學,即星命學的產生又不會晚於韓愈的時代。

線索之三,任何一個事物的產生形成不會在一個早上突然完成。早在東漢王充的《論衡》中,就已提到過用星位談祿命的事。當然,王充所說與後世的星命學並不相同,但至少說明把星象與個人命運聯繫在一起的想法很早就已存在。這無疑是星命學得以出現的萌芽和源頭。

在韓、李之前無記載以星象與生辰干支配合推命者,到韓、李時始有明文記載。儘管李虛中的推命僅用六字而不用時之干支,但也基本具備了後世八字推命術的構架和理論,後世八字推命家尊他為始祖也不無道理。星象學與這種推命術相結合而產生星命學,也就不足為奇了。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是先由簡單粗略到複雜細密的。韓、李時期的星命學也是其初成的簡略階段,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星命學產生於韓愈、李虛中時期。而李虛中很可能就是星命學的創始人之一。此外,與李同時代的還有一位奇人被星命家們推為祖師,這就是唐玄宗時的張果,亦即後世所稱的張果老。

星命學的成熟(唐至清)

張果老

張果,世傳他生於堯時的丙丁之年,到唐代仍活在人世 ,且有神妙之術 , 故時人視之為神人。 唐玄宗時曾召見他,當場試驗他的神術。據《李橙問答》記載 , 玄宗讓張果喝三杯毒酒,喝完之後,醺然若醉,並說:“這不是好酒。”不一會兒,牙齒全部發黑,手執鐵如意將牙齒全部擊落。然後假寐片刻,牙齒又全部重新長出,人亦不中毒。玄宗於是賜號為通玄先生。

張果的星命之學傳給李忸,其後便流傳不斷,所以後世談星命的人,都把張果奉為始祖。今有張果李登問答傳世,其中記錄了張果星命學的先天心法(又稱先天口訣)、後天口訣、至寶論、評人生稟賦分金論等。據李登自署,為嘉平二年九月記,李忸自稱中都石室山人。

星命學自唐時問世以來,歷經宋元明清,又有發展,在內容和方法上都有很大變化,這主要是變得越來越複雜繁瑣,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與此相應,星命學著作的內容越來越龐雜,部頭越來越大。同時,真正的專家卻越來越少,不象隋以前那樣,往往一個時代便有幾十名著名的專家學者。從唐到清,真正精通星命學的專家只有如下幾位:張果、宋代鮑雲龍、元 代鄭希誠、遼的耶律純、明代的萬民英、劉基、杜全。

星命學的成熟(唐至清)

四庫全書 書影

《四庫全書》關於星命的著作不下數十種,但有著者姓名者並不多。唐以後書多人少的局面表明,真正的專家日漸罕見,星命學逐步成為絕學。至於江湖術士於星命八字一知半解便來唬人騙人,真正的星命家對他們本是十分鄙薄的,根本不足以代表真正的星命學。

總之,在唐至清的時期,中國古老的星象學已由單一的占星術發展為包含占星術、星命學兩大部分的龐雜體系,其思想原則、推算方法、使用範圍、社會文化意義均比以前的星象學有了質的變化,表明中國星象學的發展己經達到了頂點。

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逐步譯介到中國,星象學也不例外。當時有一位名叫穆尼閣的傳教士就寫了一部名叫《天步真原》的書,詳細介紹了當時的西方星象學。當然,中國星象學並沒有完全吸收西方星象學的內容,只是有選擇地選用了西方星象學中黃道

十二宮的內容,將十二宮的星座:寶瓶、摩羯、人馬、天蠍、天秤、室女、獅子、巨蟹、雙子、金牛、白羊、雙魚,與中國的十二辰、分野、二十八宿、十二次配合起來而已。

拓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