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80萬對陣8萬卻一敗塗地,一代雄主符堅究竟錯在何處?


淝水之戰,80萬對陣8萬卻一敗塗地,一代雄主符堅究竟錯在何處?

引子

公元383年8月,前秦天王符堅任命符融為督統,率25萬先鋒抵達淝水河畔,符堅親率步、騎兵80餘萬隨後,共計112萬大軍,浩浩蕩蕩開赴前線。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就此揭開序幕。


一、淝水之戰,符堅80萬卻被晉軍8萬兵打的一敗塗地


公元383年8月,前秦天王符堅任命符融為督統,率25萬先鋒抵達淝水河畔,符堅親率步、騎兵80餘萬隨後,共計112萬大軍,浩浩蕩蕩開赴前線。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就此揭開序幕。


東晉這邊,派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驍勇的“北府兵”沿淮河向西迎擊前秦軍主力。同時,上游的桓衝也率10萬荊州兵伐秦,用以牽制前秦軍。


九月,符堅已到達項城,而此時,前秦各處的隊伍正在向此集結:涼州的軍隊剛到咸陽,幽、翼二州的部隊抵達彭城,符融所率30餘萬前秦軍前鋒,此時,已行至潁口。看上去東西萬里,水陸並進,很是壯觀。


十月,符融攻下壽陽後。本想增兵壽陽的龍驤將軍胡彬退守硤石,後其部糧草用盡,暗中派使者向謝石求救,結果卻被前秦軍抓住。符融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派人向遠在項城的符堅報告:“敵人兵力很少,也很容易擒獲,只是擔心他們跑的太快,我們應該趕快攻打他們。”符堅一看,原來反對攻晉的弟弟現在也轉變態度,非常高興,於是,只帶八千騎兵,連夜行軍,奔赴壽陽與符融會合。急於求戰的符堅派投降過來的朱序到東晉軍營勸說謝石等人早日歸降。結果,朱序私下對謝石等人說:“一旦前秦百萬大軍集結完畢,你們實在難以與他們為敵,但幸好現在他們沒有到齊,應該趁此良機攻打他們。如果能打敗他們的前鋒,就能挫其銳氣,甚至徹底打敗他們”。

淝水之戰,80萬對陣8萬卻一敗塗地,一代雄主符堅究竟錯在何處?

十一月,謝玄派劉牢之帶領5000北府兵在洛澗斬殺前秦大將梁成及戈陽太守,前秦軍傷亡15000人。得勝的晉軍水路同時進發,站在壽陽城上的符堅看到晉軍陣容整齊,聲勢震天,又望見八公山上樹林深處似有無數伏兵,回頭對符融說:“像晉軍這樣的部隊實在是不折不扣的勁旅,之前你怎麼說他們很弱呢?”符堅知道,自己原先出現誤判,低估了東晉的實力,僅憑壽陽現有兵力,已然很難取勝。因此,悵然若失。


當時,雙方在淝水兩岸對峙,誰也不敢冒然行動。到了十二月,謝玄派人送來一封書信(據說此信為謝安親筆所書):“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符堅一看,哈哈大笑,心想:本來你如果堅守不出,我拿你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現在你竟然主動求戰,我正好可以趁你渡河時打你個措手不及,此乃“擊其半渡”。符融也同意後撤方案,於是,指揮大軍向後稍稍後退。結果,竟然失控,大軍撤退根本停不下來。與此同時,對面的晉軍加緊渡河,攻擊前秦軍,符融想要前來壓陣,結果被潰散的隊伍衝倒戰馬,為晉軍所殺。至此,前秦軍四散逃躥,互相踩踏死傷無數。

這一戰,前秦軍損失十有七八,前秦嫡系主力全軍覆沒。符堅被流矢射中,單騎逃回淮北。

淝水之戰,80萬對陣8萬卻一敗塗地,一代雄主符堅究竟錯在何處?


二、符堅有3個嚴重錯誤


回看淝水之戰,其實符堅有3大決策失誤,導致此戰失利:


1、主次矛盾混淆


我們看,當時擺在符堅面前的選項只有兩個:對外擴張有望統一全國、內化國內各種矛盾讓自己變得更強。其實,《矛盾論》講得明白:“……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於次要和服從的地位……不能把過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須把它們區別為主要的和次要的兩類,著重於捉住主要的矛盾。”


那麼,對於符堅,哪個才是他的主要矛盾呢?對外擴張與東晉一較生死是錦上添花;勤修內政,化解國內各種利益、文化、軍事諸方面矛盾,則關乎國運興亡。顯然內化前秦內部矛盾才是當下最關切的要務所在。具體分析如下:


我們先看他平定各地的手法:

淝水之戰,80萬對陣8萬卻一敗塗地,一代雄主符堅究竟錯在何處?


370年,攻滅前燕,慕容暐被前秦所擒,同在前秦的還有前一年投靠而來的慕容垂,而且,慕容垂還受到符堅的器重;

371年,前秦打敗仇池的楊纂,派前仇池國君後代楊安鎮守此地。符堅為了在河西(仇池所在地區)樹立威信,還釋放了前涼的5000兵士,前涼與吐谷渾聽到仇池被滅的消息都大為驚恐,先後來降;

就在公元378年(建元十四年)東西二線南攻東晉之時,鎮守洛陽的北海公苻重謀反,不過很快就因苻重長史呂光忠於苻堅而被平定,苻重獲赦而返回府第。至公元380年(建元十六年),苻堅卻再度命苻重為鎮北大將軍;

……


上面的這些實例足以說明,符堅的英明神武,所過之處,攻城掠地如拾草芥,但是,他有一個愛好:得饒人處且饒人,或者叫做以德服人,以誠感人。無論什麼樣的對手,敵國國君、兩軍對壘的將軍、前秦內部的功勳大臣,即使謀反,我也要會饒了你。為什麼?因為符堅常自比秦皇、漢武。可是,一味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忠奸不分,識人不明,而且,攻人之國,不挫其根本,萬一將來有變,徒留“死灰復燃”的隱患


在此,我們並非一味指責符堅這樣有什麼不妥。關鍵是,政令方針要一以貫之。如果之前是用寬仁的方法取得天下,那麼,治理天下,是不是應該緊一緊呢。正如他的大謀士王猛臨終所言:“陛下威烈震懾八方荒遠之地,聲望德化光照六合之內;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然而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終。所以,古來明君聖王深知創業守成之不易,無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此話的後半段不正是要告誡符堅要做好守成工作嗎?


所以說,從符堅取得北方統一的具體事例來看看,是留有很大隱患的。如果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一旦與東晉開戰必然會留下致命弱點讓人有機可乘。到時,很可能危機政權和性命。而先修內政,花上幾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時間,把自己的弱點先稍除,再圖伐晉大業,不僅勝算大大提高,即使敗了,也能像曹操一樣,回到北方,即續與東晉抗衡。而不是如現實那樣,回國之後,眾叛親離,國破身亡。


可見,驕縱狂傲的符堅已經很難靜下心來,對戰爭得失進行充分系統的分析。

淝水之戰,80萬對陣8萬卻一敗塗地,一代雄主符堅究竟錯在何處?

由上表能夠看出,符堅選擇攻打東晉,其實是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決策。而另一種修內政的策略,會顯得穩健很多。策略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分,關鍵要看當前所處的環境。


為什麼要慎重選擇戰爭?因為一旦開戰,勝敗未知,很可能使前秦喪失對東晉的優勢,尤其是自己治下其他勢力的威懾力,還有可能喪失強大的軍事能力。這都是前秦無法承受的後果。


更何況,前秦已經佔據優勢,現在面對一個強敵,你最好的策略是什麼?當然是選擇穩健的策略保持這樣的優勢,儘量避免給後來競爭者渾水摸魚的機會。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一點:當前秦選擇冒險策略時,他真正麻煩的不是被東晉打敗,而是失去爭霸天下的資格,被攆下統一天下的“牌桌”。這是任何一個想要爭霸天下的君主最無法接受的。

淝水之戰,80萬對陣8萬卻一敗塗地,一代雄主符堅究竟錯在何處?


2、盲目自大


造成符堅盲目自大的原因大致有以下3點


a、實現北方統一大業,是符堅與王猛最佳搭檔共同完成


我們看到,在前秦平定北方的很長一段時間,君臣二人配合默契,所向披靡。但時間長了,符堅很自然就會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己英明神武,領導有方。同時,王猛死後,符堅在南征北戰過程中依舊無堅不摧,平涼滅代。至此,前秦的國土幅員遼闊,北至大漠,東至高麗,西至涼州,南至淮河。卓著的功績,讓苻堅面對江山的廣闊,也不禁發出劉邦“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感嘆。膨脹之心見風就長,難以自已。


然而,事實是:沒有了王猛這樣出色的“職業經理人”,符堅在7年後就跌落神壇,被自己的部下所害。這或許是上天對符堅自大的最大諷刺。


b、一路順風順水反而讓人無知無畏


符堅從青少年起,就有著異於常人的稟賦。在符堅8歲的時候, 他突然向爺爺符洪說,自己想要讀書,要求爺爺給他請一個家庭教師。符洪說,咱們這個民族向來只知道喝酒吃肉,沒想到你竟然想求學,真是太好了。從那以後,符堅刻苦學習,潛心鑽研經史典籍,並立下經世濟民、統一天下的大志向。後來又遇到最佳拍檔王猛,一路過關斬將,統一北方,大的跟頭,符堅一個也沒有遇到過。如果讓一個人一直贏,他的傲氣自然而然就產生了。他會以為這一切都是自己英明,而不願相信這一半來自他的運氣好,另一半來自對手的愚蠢。

淝水之戰,80萬對陣8萬卻一敗塗地,一代雄主符堅究竟錯在何處?


c、投其所好


國君喜歡什麼,自然就有逢迎之臣溜鬚拍馬。符堅喜歡仿效先賢以德服人,所以,就出現了那麼多投降而來的人。符堅想要攻打東晉,立刻出來一些居心叵測之人,誇讚符堅是千古帝王,慫恿他趕快打。這些人,符堅似乎並未深入瞭解他們的為人與品格,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當聖君賢王的願望罷了。那些勸他不要打這一仗的近臣與皇子貴胄們,被符堅疏遠,反而是慕容垂、姚萇這樣的降將受到重用。淝水之敗後,正是這些歸降者,揹他而去,有的甚至還背後捅一刀,像東晉的朱序復臨陣倒戈,慕容垂擁兵復辟大燕。


此時,符堅甚至已經做好了滅晉之後的計劃:他開始在長安為司馬曜、謝安、桓衝等人修建官邸,準備迎接他們的到來。令人哭笑不得,符堅的狂妄之態可見一斑。


有了上面這些因素,符堅的自大似乎更是“順理成章”的事。這就不難理解:當東晉的桓衝派兵襲擾前秦疆土時,符堅立即按下攻晉的總開頭;當他的兄弟符融稟報他,晉國糧草不多,而且戰鬥力很弱時,符堅把僅存的一點忌憚之心也拋諸腦後。他的自大讓他感覺滅掉東晉,統一天下,易如翻掌!


看來,假如不經歷必要的磨難,即使再傑出的帝王將相,也只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巨嬰。他很難懂得失敗的滋味,更難以養成與困難做鬥爭的勇氣與韌勁。只能待危難到來,將其一擊而潰。

淝水之戰,80萬對陣8萬卻一敗塗地,一代雄主符堅究竟錯在何處?


3、缺乏戰前準備


你可能會覺得符堅明明做了很多準備,為什麼還說他準備不足呢?


《孫子兵法》最重要的原則之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講得是要求主帥對敵我雙方都要有準確的認知,才可以做到每一仗保持不敗(是不殆,而不是百戰百勝)。那麼,符堅做到這兩點嗎?答案是一條都做不到。


a、不知彼


當時,東晉一方,正是江南望族謝氏掌權。大名鼎鼎的謝安、謝玄叔侄,一個主內政,一個主軍事,配合默契,極難對付,同時,在謝安斡旋下,這一時期謝氏還與上游的桓氏暫時化解矛盾,團結一致對外;另一方面,東晉有長江天險,且有大軍嚴陣以待,易守難攻。況且還有驍勇的北府軍,神出鬼沒,不斷騷擾侵襲。


面對這樣一個勁敵,符堅起初和君臣商議攻晉時,竟然發出“投鞭斷流”的天真言詞“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後來,在項城等待大軍集結的符堅,一聽說東晉軍隊缺糧兵弱的消息,又不等大軍集結完畢,就連夜趕赴前線的壽陽,然後開始安排勸降人員。符堅這樣的理解,是該說他太幼稚,還是太狂妄呢?


直到他看到晉軍強師水陸並進,整齊劃一,聲勢憾人,再望見八公山上似佈滿伏兵,心情立刻悵然起來,晉書記載,符堅看後“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這樣的大轉變,應該足以說明,他此前對東晉嚴重誤判了吧。


符堅終於明白,東晉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好打,硬攻肯定吃大虧。這也是符堅在看到謝安那封信後,這麼爽快後撤的原因。因為,他知道,此時,想通過正常手段消滅東晉,已無可能。

所以,他只能寄希望於“東晉軍隊渡河時,擊其半渡”,期盼能夠出現奇蹟。


b、不知己


符堅只看到百萬之眾,卻看不到自己隊伍的不足。首先,人員蕪雜、一盤散沙,這些人員有漢、鮮卑、氐等多個民族,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統一管理。其次,這些勢力各自為政,表面順從,更多的是待機而動。前秦失敗,甚至正是他們所期盼的,這樣的隊伍,戰鬥力實在令人堪憂。


戰後,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小事是,前燕大將慕容垂所率的3萬大軍,竟然毫髮無傷。人心向背,不言而喻了吧。


而這些,苻堅似乎一概不知。

淝水之戰,80萬對陣8萬卻一敗塗地,一代雄主符堅究竟錯在何處?


三、符堅身上的教訓


這樣一分析,你就會明白,前秦軍事力量並非如符堅所想的那麼強,東晉的力量更非像他之前所預設那樣。所以,攻打東晉,是一個風險極高(打敗,國力大損,甚至喪失爭奪天下的資格),收益有限的糟糕策略。


首先應該清醒認識到客觀現實,持盈保泰,保存實力完整。更何況,他與王猛當初平定這些地方的時候,多數都採用威懾臣服的方式,先天就會存在各種隱患。因此,與伐晉相比,修煉內功使自己更加強壯,是最穩健有效的競爭策略。當務之急,是要保持這樣的優勢局面,徐圖前進,而實現這樣的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跟隨第二名。


接下來,只需待敵有變,見縫插針打擊敵方弱點。正如《隆中對》所講待“天下有變”,再派兵攻打,必然事半功倍。實際上,東晉大將謝玄5年後就去世了,而謝安在此戰2年後即去世。這就是典型的天下有變,假如符堅能多隱忍數年,再引軍向南,鹿死誰手真就難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