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80万对阵8万却一败涂地,一代雄主符坚究竟错在何处?


淝水之战,80万对阵8万却一败涂地,一代雄主符坚究竟错在何处?

引子

公元383年8月,前秦天王符坚任命符融为督统,率25万先锋抵达淝水河畔,符坚亲率步、骑兵80余万随后,共计112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前线。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此揭开序幕。


一、淝水之战,符坚80万却被晋军8万兵打的一败涂地


公元383年8月,前秦天王符坚任命符融为督统,率25万先锋抵达淝水河畔,符坚亲率步、骑兵80余万随后,共计112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前线。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此揭开序幕。


东晋这边,派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骁勇的“北府兵”沿淮河向西迎击前秦军主力。同时,上游的桓冲也率10万荆州兵伐秦,用以牵制前秦军。


九月,符坚已到达项城,而此时,前秦各处的队伍正在向此集结:凉州的军队刚到咸阳,幽、翼二州的部队抵达彭城,符融所率30余万前秦军前锋,此时,已行至颍口。看上去东西万里,水陆并进,很是壮观。


十月,符融攻下寿阳后。本想增兵寿阳的龙骧将军胡彬退守硖石,后其部粮草用尽,暗中派使者向谢石求救,结果却被前秦军抓住。符融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派人向远在项城的符坚报告:“敌人兵力很少,也很容易擒获,只是担心他们跑的太快,我们应该赶快攻打他们。”符坚一看,原来反对攻晋的弟弟现在也转变态度,非常高兴,于是,只带八千骑兵,连夜行军,奔赴寿阳与符融会合。急于求战的符坚派投降过来的朱序到东晋军营劝说谢石等人早日归降。结果,朱序私下对谢石等人说:“一旦前秦百万大军集结完毕,你们实在难以与他们为敌,但幸好现在他们没有到齐,应该趁此良机攻打他们。如果能打败他们的前锋,就能挫其锐气,甚至彻底打败他们”。

淝水之战,80万对阵8万却一败涂地,一代雄主符坚究竟错在何处?

十一月,谢玄派刘牢之带领5000北府兵在洛涧斩杀前秦大将梁成及戈阳太守,前秦军伤亡15000人。得胜的晋军水路同时进发,站在寿阳城上的符坚看到晋军阵容整齐,声势震天,又望见八公山上树林深处似有无数伏兵,回头对符融说:“像晋军这样的部队实在是不折不扣的劲旅,之前你怎么说他们很弱呢?”符坚知道,自己原先出现误判,低估了东晋的实力,仅凭寿阳现有兵力,已然很难取胜。因此,怅然若失。


当时,双方在淝水两岸对峙,谁也不敢冒然行动。到了十二月,谢玄派人送来一封书信(据说此信为谢安亲笔所书):“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符坚一看,哈哈大笑,心想:本来你如果坚守不出,我拿你也没有什么好办法,现在你竟然主动求战,我正好可以趁你渡河时打你个措手不及,此乃“击其半渡”。符融也同意后撤方案,于是,指挥大军向后稍稍后退。结果,竟然失控,大军撤退根本停不下来。与此同时,对面的晋军加紧渡河,攻击前秦军,符融想要前来压阵,结果被溃散的队伍冲倒战马,为晋军所杀。至此,前秦军四散逃蹿,互相踩踏死伤无数。

这一战,前秦军损失十有七八,前秦嫡系主力全军覆没。符坚被流矢射中,单骑逃回淮北。

淝水之战,80万对阵8万却一败涂地,一代雄主符坚究竟错在何处?


二、符坚有3个严重错误


回看淝水之战,其实符坚有3大决策失误,导致此战失利:


1、主次矛盾混淆


我们看,当时摆在符坚面前的选项只有两个:对外扩张有望统一全国、内化国内各种矛盾让自己变得更强。其实,《矛盾论》讲得明白:“……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著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著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


那么,对于符坚,哪个才是他的主要矛盾呢?对外扩张与东晋一较生死是锦上添花;勤修内政,化解国内各种利益、文化、军事诸方面矛盾,则关乎国运兴亡。显然内化前秦内部矛盾才是当下最关切的要务所在。具体分析如下:


我们先看他平定各地的手法:

淝水之战,80万对阵8万却一败涂地,一代雄主符坚究竟错在何处?


370年,攻灭前燕,慕容暐被前秦所擒,同在前秦的还有前一年投靠而来的慕容垂,而且,慕容垂还受到符坚的器重;

371年,前秦打败仇池的杨纂,派前仇池国君后代杨安镇守此地。符坚为了在河西(仇池所在地区)树立威信,还释放了前凉的5000兵士,前凉与吐谷浑听到仇池被灭的消息都大为惊恐,先后来降;

就在公元378年(建元十四年)东西二线南攻东晋之时,镇守洛阳的北海公苻重谋反,不过很快就因苻重长史吕光忠于苻坚而被平定,苻重获赦而返回府第。至公元380年(建元十六年),苻坚却再度命苻重为镇北大将军;

……


上面的这些实例足以说明,符坚的英明神武,所过之处,攻城掠地如拾草芥,但是,他有一个爱好:得饶人处且饶人,或者叫做以德服人,以诚感人。无论什么样的对手,敌国国君、两军对垒的将军、前秦内部的功勋大臣,即使谋反,我也要会饶了你。为什么?因为符坚常自比秦皇、汉武。可是,一味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忠奸不分,识人不明,而且,攻人之国,不挫其根本,万一将来有变,徒留“死灰复燃”的隐患


在此,我们并非一味指责符坚这样有什么不妥。关键是,政令方针要一以贯之。如果之前是用宽仁的方法取得天下,那么,治理天下,是不是应该紧一紧呢。正如他的大谋士王猛临终所言:“陛下威烈震慑八方荒远之地,声望德化光照六合之内;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然而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终。所以,古来明君圣王深知创业守成之不易,无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此话的后半段不正是要告诫符坚要做好守成工作吗?


所以说,从符坚取得北方统一的具体事例来看看,是留有很大隐患的。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一旦与东晋开战必然会留下致命弱点让人有机可乘。到时,很可能危机政权和性命。而先修内政,花上几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时间,把自己的弱点先稍除,再图伐晋大业,不仅胜算大大提高,即使败了,也能像曹操一样,回到北方,即续与东晋抗衡。而不是如现实那样,回国之后,众叛亲离,国破身亡。


可见,骄纵狂傲的符坚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对战争得失进行充分系统的分析。

淝水之战,80万对阵8万却一败涂地,一代雄主符坚究竟错在何处?

由上表能够看出,符坚选择攻打东晋,其实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决策。而另一种修内政的策略,会显得稳健很多。策略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要看当前所处的环境。


为什么要慎重选择战争?因为一旦开战,胜败未知,很可能使前秦丧失对东晋的优势,尤其是自己治下其他势力的威慑力,还有可能丧失强大的军事能力。这都是前秦无法承受的后果。


更何况,前秦已经占据优势,现在面对一个强敌,你最好的策略是什么?当然是选择稳健的策略保持这样的优势,尽量避免给后来竞争者浑水摸鱼的机会。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当前秦选择冒险策略时,他真正麻烦的不是被东晋打败,而是失去争霸天下的资格,被撵下统一天下的“牌桌”。这是任何一个想要争霸天下的君主最无法接受的。

淝水之战,80万对阵8万却一败涂地,一代雄主符坚究竟错在何处?


2、盲目自大


造成符坚盲目自大的原因大致有以下3点


a、实现北方统一大业,是符坚与王猛最佳搭档共同完成


我们看到,在前秦平定北方的很长一段时间,君臣二人配合默契,所向披靡。但时间长了,符坚很自然就会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英明神武,领导有方。同时,王猛死后,符坚在南征北战过程中依旧无坚不摧,平凉灭代。至此,前秦的国土幅员辽阔,北至大漠,东至高丽,西至凉州,南至淮河。卓著的功绩,让苻坚面对江山的广阔,也不禁发出刘邦“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感叹。膨胀之心见风就长,难以自已。


然而,事实是:没有了王猛这样出色的“职业经理人”,符坚在7年后就跌落神坛,被自己的部下所害。这或许是上天对符坚自大的最大讽刺。


b、一路顺风顺水反而让人无知无畏


符坚从青少年起,就有着异于常人的禀赋。在符坚8岁的时候, 他突然向爷爷符洪说,自己想要读书,要求爷爷给他请一个家庭教师。符洪说,咱们这个民族向来只知道喝酒吃肉,没想到你竟然想求学,真是太好了。从那以后,符坚刻苦学习,潜心钻研经史典籍,并立下经世济民、统一天下的大志向。后来又遇到最佳拍档王猛,一路过关斩将,统一北方,大的跟头,符坚一个也没有遇到过。如果让一个人一直赢,他的傲气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他会以为这一切都是自己英明,而不愿相信这一半来自他的运气好,另一半来自对手的愚蠢。

淝水之战,80万对阵8万却一败涂地,一代雄主符坚究竟错在何处?


c、投其所好


国君喜欢什么,自然就有逢迎之臣溜须拍马。符坚喜欢仿效先贤以德服人,所以,就出现了那么多投降而来的人。符坚想要攻打东晋,立刻出来一些居心叵测之人,夸赞符坚是千古帝王,怂恿他赶快打。这些人,符坚似乎并未深入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品格,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圣君贤王的愿望罢了。那些劝他不要打这一仗的近臣与皇子贵胄们,被符坚疏远,反而是慕容垂、姚苌这样的降将受到重用。淝水之败后,正是这些归降者,背他而去,有的甚至还背后捅一刀,像东晋的朱序复临阵倒戈,慕容垂拥兵复辟大燕。


此时,符坚甚至已经做好了灭晋之后的计划:他开始在长安为司马曜、谢安、桓冲等人修建官邸,准备迎接他们的到来。令人哭笑不得,符坚的狂妄之态可见一斑。


有了上面这些因素,符坚的自大似乎更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就不难理解:当东晋的桓冲派兵袭扰前秦疆土时,符坚立即按下攻晋的总开头;当他的兄弟符融禀报他,晋国粮草不多,而且战斗力很弱时,符坚把仅存的一点忌惮之心也抛诸脑后。他的自大让他感觉灭掉东晋,统一天下,易如翻掌!


看来,假如不经历必要的磨难,即使再杰出的帝王将相,也只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巨婴。他很难懂得失败的滋味,更难以养成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与韧劲。只能待危难到来,将其一击而溃。

淝水之战,80万对阵8万却一败涂地,一代雄主符坚究竟错在何处?


3、缺乏战前准备


你可能会觉得符坚明明做了很多准备,为什么还说他准备不足呢?


《孙子兵法》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讲得是要求主帅对敌我双方都要有准确的认知,才可以做到每一仗保持不败(是不殆,而不是百战百胜)。那么,符坚做到这两点吗?答案是一条都做不到。


a、不知彼


当时,东晋一方,正是江南望族谢氏掌权。大名鼎鼎的谢安、谢玄叔侄,一个主内政,一个主军事,配合默契,极难对付,同时,在谢安斡旋下,这一时期谢氏还与上游的桓氏暂时化解矛盾,团结一致对外;另一方面,东晋有长江天险,且有大军严阵以待,易守难攻。况且还有骁勇的北府军,神出鬼没,不断骚扰侵袭。


面对这样一个劲敌,符坚起初和君臣商议攻晋时,竟然发出“投鞭断流”的天真言词“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后来,在项城等待大军集结的符坚,一听说东晋军队缺粮兵弱的消息,又不等大军集结完毕,就连夜赶赴前线的寿阳,然后开始安排劝降人员。符坚这样的理解,是该说他太幼稚,还是太狂妄呢?


直到他看到晋军强师水陆并进,整齐划一,声势憾人,再望见八公山上似布满伏兵,心情立刻怅然起来,晋书记载,符坚看后“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这样的大转变,应该足以说明,他此前对东晋严重误判了吧。


符坚终于明白,东晋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好打,硬攻肯定吃大亏。这也是符坚在看到谢安那封信后,这么爽快后撤的原因。因为,他知道,此时,想通过正常手段消灭东晋,已无可能。

所以,他只能寄希望于“东晋军队渡河时,击其半渡”,期盼能够出现奇迹。


b、不知己


符坚只看到百万之众,却看不到自己队伍的不足。首先,人员芜杂、一盘散沙,这些人员有汉、鲜卑、氐等多个民族,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统一管理。其次,这些势力各自为政,表面顺从,更多的是待机而动。前秦失败,甚至正是他们所期盼的,这样的队伍,战斗力实在令人堪忧。


战后,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小事是,前燕大将慕容垂所率的3万大军,竟然毫发无伤。人心向背,不言而喻了吧。


而这些,苻坚似乎一概不知。

淝水之战,80万对阵8万却一败涂地,一代雄主符坚究竟错在何处?


三、符坚身上的教训


这样一分析,你就会明白,前秦军事力量并非如符坚所想的那么强,东晋的力量更非像他之前所预设那样。所以,攻打东晋,是一个风险极高(打败,国力大损,甚至丧失争夺天下的资格),收益有限的糟糕策略。


首先应该清醒认识到客观现实,持盈保泰,保存实力完整。更何况,他与王猛当初平定这些地方的时候,多数都采用威慑臣服的方式,先天就会存在各种隐患。因此,与伐晋相比,修炼内功使自己更加强壮,是最稳健有效的竞争策略。当务之急,是要保持这样的优势局面,徐图前进,而实现这样的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跟随第二名。


接下来,只需待敌有变,见缝插针打击敌方弱点。正如《隆中对》所讲待“天下有变”,再派兵攻打,必然事半功倍。实际上,东晋大将谢玄5年后就去世了,而谢安在此战2年后即去世。这就是典型的天下有变,假如符坚能多隐忍数年,再引军向南,鹿死谁手真就难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