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專業的護理操作,關心與安慰同樣能夠幫助患者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都兒科研究所在嚴細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組建了4批救援醫療隊待命,隨時準備奔赴抗擊疫情第一線。截止目前,已選派2批醫療隊到小湯山醫院支援。19名隊員包括醫師、護理、檢驗三類人員,其中年齡最大的52歲,最小的23歲,有3人參與過2003年抗擊非典。

這是“我的援湯故事”欄目第八篇報道《比起專業的護理操作,關心與安慰同樣能夠幫助患者》。





我的援湯故事|比起專業的護理操作,關心與安慰同樣能夠幫助患者


“姐姐,你還記得我嗎?”

“你是,小雪(化名)?”

“對對,是你帶我做的CT檢查,咱倆還聊了一路,你說路上冷,讓我多穿點,說年輕人的免疫力和自愈力強,讓我別害怕。姐姐你知道嗎,我當時發燒39℃,隱約覺得自己被感染了,又不敢跟家人說,如果不是你不停地安慰,我可能到現在還特別恐懼。姐姐,真的特別感謝你!雖然現在確診了,但我可以坦然面對了。”

“你現在各項指標都還不錯,安心治療,一定沒問題的。”

這是李丹調到B病區後見到的第一位患者,巧合的是,這個年輕女孩剛到醫院做篩查時就是李丹負責的。

李丹是首都兒科研究所重症醫學科的主管護師,作為首都兒科研究所援助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第二批醫療隊員,她在3-2病區負責需要篩查人員的篩查和接送工作。因為有著十年的急診護理經驗,幾天後,她被調往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收治病區,與新建病區不同,這裡涵蓋了全年齡段患者,除了要關注小患者,還要悉心留意每一位叔叔阿姨的健康和情緒狀況。

安奶奶(化名)在病房裡年齡最大,滿頭銀髮的她在外走廊健步如飛,誰也看不出她是合併糖尿病等基礎病的老年病人。她和一同回國的女兒住在兩個不同的病區,平日裡見到年輕護士就像見到了自家孩子,喜歡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聊聊天,嘮嘮家常。

這天正值李丹當班,在給安奶奶例行監測生命體徵時,安奶奶卻一反往常安靜了許多,由於年齡大、病程長,為了觀察病情,李丹給安奶奶戴上了心電監護,從監護數值上似乎看不出任何問題,可憑著職業本能,李丹仔細詢問安奶奶是否有所不適。

見她特意詢問,安奶奶笑了笑說:“沒什麼,我挺好的,你們辛苦了。”說完便翻身睡下了。

從奶奶牽強的話語中李丹感到了一絲不對,隨即追問道:“您吃過飯了嗎?今天飲食飲水都正常嗎?排便正常嗎?是帶著這個監護儀有什麼不舒服麼?”

“吃過了吃過了,沒事,我挺好的,就是這幾天大便比原來多了,今天更是厲害,都拉了三四次了,你說是不是因為我年齡大好的慢啊?”

“原來如此,我說怎麼今天沒聽見您說話呢,您彆著急,檢查化驗和監測結果都挺好的,我這就和醫生溝通,看是否需要調整藥方。您別瞎想,也別自己忍著,有什麼不舒服可得告訴我們。”

“唉,辛苦你們啦。”說完,安奶奶的眉頭舒展了不少。

從病室出來,李丹馬上通過對講機把奶奶的症狀仔細地彙報給主班護士,主班護士與主管醫生溝通後,醫生根據奶奶的病情把顆粒劑改為更利於調整大便情況的湯藥。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比起專業的護理操作,關心與安慰同樣能夠幫助患者。2003年非典李丹高考,看到醫護人員奮勇向前、挽救生命,讓她選擇了護理這個職業。而此時的她,也奮戰在一線,樂此不疲、甘之如飴的為抗擊新冠疫情奮鬥著。

文 | 郝潔

攝 | 胡小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