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印國:哪吒簡史

2019年8月,《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在傳統故事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成功圈粉不少“自來水”,口碑一路上揚。看過這個電影,很多人覺得其和自己心目中的原有的哪吒形象大有不同,也有人認為這是對傳統文化的“惡搞”。其實,很多人對哪吒的印象來自小時候的動畫片《哪吒鬧海》以及《封神演義》、《西遊記》等小說和電影。事實上,唐代以來,哪吒形象其實經歷了多次變化,他的神話故事也有著多個源頭,本身也一直在創新。我們簡單聊一聊“哪吒簡史”。

1 哪吒來自佛教傳說,最早出現在唐代

很多人覺得哪吒是本土神仙,但其實論其源頭,是來自佛教傳說,算是一個外來神仙,但在中國經歷了徹底的“中國化”過程。不過我們現在讀“哪吒”這兩個字,還能很輕鬆地會發現它和中國漢字的讀音傳統很是不同,這是因為它最早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長安大興善寺不空和尚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真言》、《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毗沙門儀軌》等都涉及到哪吒,全民叫做那吒俱伐羅,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後輩。

唐代唐昭宗時期宰相鄭綮寫過一本叫《開天傳信記》的書,裡面記載了開元、天寶年間的三十多個故事。這本書裡最早記載了哪吒的傳說,說有佛教高僧道宣大師,夜裡行路不慎掉下臺階,快要墜地的時候得到一位少年神祇的幫助,這位少年告訴他自己並非常人,乃是“毗沙門天王哪吒太子也。”他還說自己一直守衛佛教,並把自己供養的佛牙送給了道宣大師。這是我國本土關於哪吒的最早文字記載,這時候的哪吒形象,主要是一個少年,是四大天王中毗沙門天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聞天王的太子,是一位守護佛教的護法神,他的其他的傳說這個時候還沒有出現。

這個傳說裡道宣大師,歷史上真有其人,而且在中國佛教史上非常重要,是中國的律宗初祖。

2 宋代哪吒故事更加豐滿,析骨還父、降服石精

在宋代的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裡,哪吒的故事比唐代更進一步。《五燈會元・遂州圓禪師法嗣》記載:“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在這個時期的記載裡,比唐代的簡單記載,多了“析肉還母,析骨還父”這個細節,這個故事後來得到弘揚,我們熟悉的《西遊記》第八十三回裡,就有對這個事情的追述。但和後來我們熟悉的傳說不太一樣的是,他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度化父母,而不是要與父母“恩斷義絕”。

到了南宋,洪邁的《夷堅志》裡記載有一位程法師,夜裡遇到一個怪物,原來是一個石精。程法師“持哪吒火球咒”,結印和石精鬥法,“俄而見火球自身後出,與黑塊相擊,久之鏗然響進而滅。”就是說他催動“哪吒火球咒”後,身後就出現了大火球,和黑色的石精戰鬥,最終戰勝了這個石頭精。這顯然是後來明代的《封神演義》中哪吒大戰石磯娘娘這個故事的初步原型。晚清著名學者俞樾在《小浮梅閒話》中還認為,這個故事裡的火球,也是後來哪吒風火輪的基本原型。

3 元代哪吒形象佛道結合,故事和現在很接近

宋末元初,哪吒形象被搬上雜劇舞臺,元人雜劇《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中就有哪吒出場:“小聖乃哪吒神也, 為因小聖降十大魔君:……俺這壁哪吒出馬,三頭颭颭,六臂輝輝,三頭颭颭顯神通,六臂輝輝降妖怪……哪吒怒從心上起,顯著那三頭六臂,六般兵器……”已經擁有了三頭六臂的形象。

元代到明代期間,哪吒的形象更加豐滿,並且呈現佛道融合的趨勢。源於元代刊刻於明代的《三教搜神大全》中記載的哪吒傳說,已經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非常接近了。這時候的記載說,哪吒本是玉皇駕下的大羅仙,身長六丈,頭戴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只因世間多妖魔,玉帝命他下凡降除,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之妻,為李靖的第三子。生後不久,去東海沐浴時,惹惱龍王,他殺死龍王太子,又射死諸魔領袖石記娘娘之子,致使李靖非常生氣。於是,哪吒割肉剔骨送還父親,而抱真靈求全於佛祖。佛祖便以荷菱為骨,蓮藕為肉,蓮葉為衣,使其復活,並授以法輪密旨及“木長子”三字。哪吒從此便能大能小,能透河入海、移星轉鬥。後被玉帝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神之領袖,永鎮天門。

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這個故事中哪吒形象融入了非常多的道教元素,但復活哪吒的則是佛祖。呈現出佛道融合的新趨勢。同時,托塔天王李靖、東海龍王、石記娘娘、蓮花化身等關鍵詞都已經出現,和後代傳說已經非常接近。

4 明代小說大力宣揚,哪吒故事廣為流傳。

今天我們熟悉的哪吒形象,更多來自於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和元代的記載相比,《封神演義》中的記載細節更加豐富精彩,比如哪吒鬧海的故事,元代只是短短几句話,在明代小說中就變得非常飽滿了。與元代記載不同的是,《封神演義》中哪吒的老師從佛祖改為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西遊記》第八十三回中,也對哪吒的生平故事做了長篇幅的回顧,和《封神演義》不同的是,《西遊記》中將哪吒用蓮花起死回生的,也是西方佛祖。事實上,太乙真人這個形象,是《封神演義》中原創的。

這個時期,哪吒成為頗具人氣的“全民偶像”,他的外貌也開始明晰起來。對哪吒的長相著墨最多的,當屬《封神演義》。在這部成書於明代中期的小說中,哪吒的形象大概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形象是哪吒出生。在第十二回,描寫哪吒剛剛出生時:“有一肉球,滴溜溜圓轉如輪。李靖大驚,望肉球上一劍砍去,劃然有聲。分開肉球,跳出一個小孩兒來,滿地紅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鐲,肚腹上圍著一塊紅綾,金光射目。”是一個白白嫩嫩的嬰兒。

第二個形象是蓮花化身。第十四回,太乙真人用蓮花荷葉復活哪吒,描述是:“只聽得韾一聲,跳起一個人來,面如傅粉,唇似塗朱,眼運精光,身長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蓮花化身”。長相是很英俊,臉色天然白皙,就好像塗了粉一樣,雖然唇紅齒白,但身高實在驚人,要是按商代比例換算,一丈六尺也得有今天的2.7米,要是按明代比例算,更是有近5米高,這顯然是藝術的誇張。

第三個形象則是三頭八臂。在第七十六回,太乙真人傳授了哪吒三頭八臂的神通,當時的形象是:“面如藍靛,發似硃砂,丫丫叉叉,七八隻手”。藍靛是一種成熟後紫黑色的中藥,所以他這個樣貌非常兇惡,黑臉紅髮,和原來可愛童子的形象大有不同。

在《西遊記》中,哪吒雖然成年,但還是兒童形象。在第四回中,說他“總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是一個尚未成年的可愛小男孩,以至於孫悟空罵他:“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乾”。這個形象深入人心,清代的哪吒廟中,供奉的往往就是這個形象。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各種相關的動畫篇和電視劇,其中哪吒也基本上是以兒童哪吒為基本形象塑造的。

《封神演義》等小說的影響力非常大,甚至影響了中國民間信仰。這部小說中很多原創的角色,後來都成為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神仙。而其中的重要角色哪吒,也成為民間信仰崇拜祭祀的對象。比如澳門就有有名的哪吒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四川省等地有哪吒行宮。這是因為在明代以後隨著民間傳說的發展,有人開始認為哪吒出生在四川。當然,跟其他很多名人一樣,“哪吒故里”也有不少城市爭奪,據說四川宜賓、四川江油、天津陳塘莊、河南南陽都宣稱哪吒是自己那邊的娃兒。在臺灣地區,三太子塑像在道教宮觀中非常普遍,三太子信仰是一種獨特的文化。

從上面的簡單敘述可以看得出來,哪吒源於佛教,本來不是一箇中國小孩,但其精彩故事,都是在其中國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哪吒在我國文字記載中最早出現在唐代,此後其故事逐漸豐滿生動,在元代時候已經成為佛道合一的神靈,而明代的《封神演義》等小說,進一步塑造了其傳說細節,並且使其在民間得到廣泛信仰,從此哪吒傳說成為了人人皆知的故事,甚至成為重要的宗教信仰。最近幾十年,以哪吒為原型的各種動畫片,比如《哪吒鬧海》等經典作品乃至曾經熱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在明代小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為哪吒形象增添更多亮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