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印国:哪吒简史

2019年8月,《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在传统故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成功圈粉不少“自来水”,口碑一路上扬。看过这个电影,很多人觉得其和自己心目中的原有的哪吒形象大有不同,也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恶搞”。其实,很多人对哪吒的印象来自小时候的动画片《哪吒闹海》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小说和电影。事实上,唐代以来,哪吒形象其实经历了多次变化,他的神话故事也有着多个源头,本身也一直在创新。我们简单聊一聊“哪吒简史”。

1 哪吒来自佛教传说,最早出现在唐代

很多人觉得哪吒是本土神仙,但其实论其源头,是来自佛教传说,算是一个外来神仙,但在中国经历了彻底的“中国化”过程。不过我们现在读“哪吒”这两个字,还能很轻松地会发现它和中国汉字的读音传统很是不同,这是因为它最早是从梵语音译过来的。长安大兴善寺不空和尚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真言》、《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仪轨》等都涉及到哪吒,全民叫做那吒俱伐罗,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后辈。

唐代唐昭宗时期宰相郑綮写过一本叫《开天传信记》的书,里面记载了开元、天宝年间的三十多个故事。这本书里最早记载了哪吒的传说,说有佛教高僧道宣大师,夜里行路不慎掉下台阶,快要坠地的时候得到一位少年神祇的帮助,这位少年告诉他自己并非常人,乃是“毗沙门天王哪吒太子也。”他还说自己一直守卫佛教,并把自己供养的佛牙送给了道宣大师。这是我国本土关于哪吒的最早文字记载,这时候的哪吒形象,主要是一个少年,是四大天王中毗沙门天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闻天王的太子,是一位守护佛教的护法神,他的其他的传说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

这个传说里道宣大师,历史上真有其人,而且在中国佛教史上非常重要,是中国的律宗初祖。

2 宋代哪吒故事更加丰满,析骨还父、降服石精

在宋代的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里,哪吒的故事比唐代更进一步。《五灯会元・遂州圆禅师法嗣》记载:“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在这个时期的记载里,比唐代的简单记载,多了“析肉还母,析骨还父”这个细节,这个故事后来得到弘扬,我们熟悉的《西游记》第八十三回里,就有对这个事情的追述。但和后来我们熟悉的传说不太一样的是,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度化父母,而不是要与父母“恩断义绝”。

到了南宋,洪迈的《夷坚志》里记载有一位程法师,夜里遇到一个怪物,原来是一个石精。程法师“持哪吒火球咒”,结印和石精斗法,“俄而见火球自身后出,与黑块相击,久之铿然响进而灭。”就是说他催动“哪吒火球咒”后,身后就出现了大火球,和黑色的石精战斗,最终战胜了这个石头精。这显然是后来明代的《封神演义》中哪吒大战石矶娘娘这个故事的初步原型。晚清著名学者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还认为,这个故事里的火球,也是后来哪吒风火轮的基本原型。

3 元代哪吒形象佛道结合,故事和现在很接近

宋末元初,哪吒形象被搬上杂剧舞台,元人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就有哪吒出场:“小圣乃哪吒神也, 为因小圣降十大魔君:……俺这壁哪吒出马,三头飐飐,六臂辉辉,三头飐飐显神通,六臂辉辉降妖怪……哪吒怒从心上起,显着那三头六臂,六般兵器……”已经拥有了三头六臂的形象。

元代到明代期间,哪吒的形象更加丰满,并且呈现佛道融合的趋势。源于元代刊刻于明代的《三教搜神大全》中记载的哪吒传说,已经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非常接近了。这时候的记载说,哪吒本是玉皇驾下的大罗仙,身长六丈,头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只因世间多妖魔,玉帝命他下凡降除,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之妻,为李靖的第三子。生后不久,去东海沐浴时,惹恼龙王,他杀死龙王太子,又射死诸魔领袖石记娘娘之子,致使李靖非常生气。于是,哪吒割肉剔骨送还父亲,而抱真灵求全于佛祖。佛祖便以荷菱为骨,莲藕为肉,莲叶为衣,使其复活,并授以法轮密旨及“木长子”三字。哪吒从此便能大能小,能透河入海、移星转斗。后被玉帝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神之领袖,永镇天门。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个故事中哪吒形象融入了非常多的道教元素,但复活哪吒的则是佛祖。呈现出佛道融合的新趋势。同时,托塔天王李靖、东海龙王、石记娘娘、莲花化身等关键词都已经出现,和后代传说已经非常接近。

4 明代小说大力宣扬,哪吒故事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熟悉的哪吒形象,更多来自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和元代的记载相比,《封神演义》中的记载细节更加丰富精彩,比如哪吒闹海的故事,元代只是短短几句话,在明代小说中就变得非常饱满了。与元代记载不同的是,《封神演义》中哪吒的老师从佛祖改为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中,也对哪吒的生平故事做了长篇幅的回顾,和《封神演义》不同的是,《西游记》中将哪吒用莲花起死回生的,也是西方佛祖。事实上,太乙真人这个形象,是《封神演义》中原创的。

这个时期,哪吒成为颇具人气的“全民偶像”,他的外貌也开始明晰起来。对哪吒的长相着墨最多的,当属《封神演义》。在这部成书于明代中期的小说中,哪吒的形象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形象是哪吒出生。在第十二回,描写哪吒刚刚出生时:“有一肉球,滴溜溜圆转如轮。李靖大惊,望肉球上一剑砍去,划然有声。分开肉球,跳出一个小孩儿来,满地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是一个白白嫩嫩的婴儿。

第二个形象是莲花化身。第十四回,太乙真人用莲花荷叶复活哪吒,描述是:“只听得韾一声,跳起一个人来,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身长一丈六尺,此乃哪咤莲花化身”。长相是很英俊,脸色天然白皙,就好像涂了粉一样,虽然唇红齿白,但身高实在惊人,要是按商代比例换算,一丈六尺也得有今天的2.7米,要是按明代比例算,更是有近5米高,这显然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个形象则是三头八臂。在第七十六回,太乙真人传授了哪吒三头八臂的神通,当时的形象是:“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丫丫叉叉,七八只手”。蓝靛是一种成熟后紫黑色的中药,所以他这个样貌非常凶恶,黑脸红发,和原来可爱童子的形象大有不同。

在《西游记》中,哪吒虽然成年,但还是儿童形象。在第四回中,说他“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可爱小男孩,以至于孙悟空骂他:“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清代的哪吒庙中,供奉的往往就是这个形象。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各种相关的动画篇和电视剧,其中哪吒也基本上是以儿童哪吒为基本形象塑造的。

《封神演义》等小说的影响力非常大,甚至影响了中国民间信仰。这部小说中很多原创的角色,后来都成为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神仙。而其中的重要角色哪吒,也成为民间信仰崇拜祭祀的对象。比如澳门就有有名的哪吒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四川省等地有哪吒行宫。这是因为在明代以后随着民间传说的发展,有人开始认为哪吒出生在四川。当然,跟其他很多名人一样,“哪吒故里”也有不少城市争夺,据说四川宜宾、四川江油、天津陈塘庄、河南南阳都宣称哪吒是自己那边的娃儿。在台湾地区,三太子塑像在道教宫观中非常普遍,三太子信仰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从上面的简单叙述可以看得出来,哪吒源于佛教,本来不是一个中国小孩,但其精彩故事,都是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哪吒在我国文字记载中最早出现在唐代,此后其故事逐渐丰满生动,在元代时候已经成为佛道合一的神灵,而明代的《封神演义》等小说,进一步塑造了其传说细节,并且使其在民间得到广泛信仰,从此哪吒传说成为了人人皆知的故事,甚至成为重要的宗教信仰。最近几十年,以哪吒为原型的各种动画片,比如《哪吒闹海》等经典作品乃至曾经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在明代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为哪吒形象增添更多亮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