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留在內蒙古草原的北京知青陳麗霞

2013年10月18日,從15歲開始在草原上生活了45年的北京知青陳麗霞,因病逝世,享年61歲。幾天後,她隨兒女們又回到了東烏珠穆沁草原上, 永遠長眠在那裡。

永遠留在內蒙古草原的北京知青陳麗霞

在內蒙古錫盟東烏旗,有一位女知青,她在嫁給一位普通牧民後,再也沒有離開草原,她就是東烏旗唯一一位留在牧區沒有返城的北京知青陳麗霞。陳麗霞已儼然標準的蒙古牧民。歲月在她的臉上留下了痕跡,但她永遠是這樣微笑著、勞作著。可以想象當年的她是一個很漂亮的小姑娘。

說起陳麗霞到內蒙古草原插隊還挺曲折。她是北京師院附中68屆初中畢業生,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在六個子女中排行老四。她的父親陳大維是商務印書館著名俄文翻譯家,“文革” 初期不幸被迫害致死。當年, 報名到內蒙古草原插隊本來是沒有68屆的名額的, 陳麗霞是藉口到火車站送同學, 與另外兩名初一同班的小女生一起躲進火車廁所裡, 任憑家長的呼喚沒有出來, 而與我們一同到了錫林郭勒盟東烏旗的阿爾山寶力格牧區的。在張家口下火車換汽車的時候,三個16歲的小姑娘穿著裙子,冷得不行。我們就紛紛打開行李給她們拿厚衣服 。領隊點名的時候, 我們就把她們擋在身後,等到了目的地已既成事實了。經她們再三懇求,家人才分別將她們的戶口和行李寄到草原。原本被分到阿爾山寶力格大隊的知青是十男十女,由於她們中途加入, 打破了男女比例平衡, 可見當時知青安置辦為這些知青能紮根牧區真是煞費苦心了 。

永遠留在內蒙古草原的北京知青陳麗霞

16歲的陳麗霞,還是一個靦腆、內斂、恬靜、言語不多的純情少女, 但在她不外露的性格里卻深藏著堅韌、倔犟,甚至比較執拗的一面。

1973年春末夏初的一天傍晚,我放羊暮歸.將羊群向我們蒙古包方向一轟, 便打馬回包了。剛拴好馬,見陳麗霞坐在包外的水桶車痴痴地望著天邊發呆。我甩著手中的馬鞭子不經意地問: “老咩,你發什麼呆呢?”同學們給陳麗霞起外號 “老咩”作暱稱。陳麗霞微笑著指指天邊: “你看,草原多美呀!”我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望去, 驚訝地失聲一叫: “呀!太美啦!″

永遠留在內蒙古草原的北京知青陳麗霞

草原寥廓的上空,西部大半個天,佈滿一抹一抹的火燒雲, 整個天幕被晩霞染得通紅通紅, 雲朵奇異怪狀地飄浮於天, 紅一片紫一片,絳紫色、血紅色、粉紅色、 橙紅色、淡黃色,多彩絢麗的雲霞, 一時間象一幅彩色紛呈的水墨畫懸於空中,似一襲火紅幕布燃燒於天,那美豔、那壯觀、那迷人之火色,到草原五年來從未見過。在金燦燦的晩霞映襯下,遠處的額爾敦烏拉山被勾勒得清晰可見, 像被墨潑了一樣。平素這山象一條莽漢峻峭挺拔、巍然屹立,此刻在道道閃爍的霞光撲朔中, 全然變了模樣, 宛如天上飄下的一群仙女,頭頂皇冠身披金紗,風姿卓越,楚楚動人。

永遠留在內蒙古草原的北京知青陳麗霞

那個傍晩,我和陳麗霞一起陶醉在這大自然賜予的無限美豔中,呆呆的,忘情在天地間的畫中。突然,陳麗霞喃喃自語地冒出一句: “草原這麼美,咱們都別走了吧”。我一楞,像才從夢境中驚醒,針對陳麗霞的感言我若有所悟地說: “‘長安雖好, 非久留之地’我已聽說你和前達門的事了,你可要想好了,這可是一輩子的事呀!就這三個字‘一輩子' 。一輩子留在草原, 我是不行,你行嗎?”陳麗霞此時眼睛直直地望者天際邊那撩動人心的紅霞,給人一種像是要鑽進那光怪陸離具有魔力的雲霄的感覺。聽了我說的話, 她若有所思, 淡淡地從口中擠出了兩個字: “我行。”這兩個字的聲音似壓得很低很低,沉沉的,幾乎聽不到,似有怯怯之感,不那麼堅定,不那麼擲地有聲 。但就這實實在在、言之鑿鑿的兩個字,陳麗霞千金一擲! 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在草原上一擲就是整整45年, 就這兩個字“我行”, 一行行了45個春秋。

那個傍晩,就在這霞光萬道的天幕下怦然心動蹦出的“我行”兩個字,令這個花季般的妙齡少女一直在這斑駁霞光的護佑下, 歲月蹉跎至兩鬢斑白!

那年,我們這些插隊的北京知青作為孃家人,為21歲的陳麗霞操辦了完全草原習俗化的婚禮。我們在草原上撿飄散的羊毛去旗裡賣了,買回毛巾、臉盆、碗筷給她做簡単的嫁妝。她出嫁那天,我喝了20 多杯紅的白的紫的各色的酒。婚禮簡樸而隆重,令人終生難忘。在我心中,好似又一個昭君出塞了。

她是我們心中的牽掛

全大隊23名北京知青. 除陳麗霞外,若干年後都紛紛離草原而去,而留在草原的她, 卻成了令我一生牽掛的知青小妹。

永遠留在內蒙古草原的北京知青陳麗霞

陳麗霞一家人

陳麗霞嫁給了草原上的一位普通牧民前達門 。雖然浪漫愛情並不是這個家的基石,雖然艱難坎坷成為生活的大部分內容,但陳麗霞始終沒有離開草原。在歲月的磨礪下她變成了地地道道的牧民。她們有了一雙兒女,後來又有了孫女孫子,可謂兒孫滿堂。

陳麗霞說:我不後悔。我有一些原因才留在這裡.我希望把這條路走好. 有一個好的結尾。我覺得這裡的牧民確實特別寬厚。他們特別善解人意, 特別善待人,我對他們特別感激。一定要我用一句話來概括草原上的生活,我就用這幾個字來形容一直過著的日子: 清貧而愜意。我覺得在這些人中間生活我特別満足,所以留在這裡還是非常值得的。這是我的選擇。

陳麗霞像是系在我心上的一塊心結,總也對她惦念不已。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 我們知青夥伴和陳麗霞的交往漸自增多, 每次見面,都是在她草原的家裡。

永遠留在內蒙古草原的北京知青陳麗霞

陳麗霞(右一)與自己的蒙古族親戚們在一起

第一次是1988年8月, 我帶了智力支邊考察團的十幾人回到我插隊的地方。相隔14年, 回到草原,第一眼見到陳麗霞時, 幾乎不敢相認 。只見她滿臉皺紋, 皮膚黑黢黢的, 穿著一身破舊深綠潲了色的蒙古袍,頭上還蒙著顏色發烏的布, 簡直與牧民老鄉一模一樣。當時一陣心酸,眼淚止不住地如泉湧出, 我一句話都說不出。可她卻面帶笑容,非常坦然地說:好不容易見面了,應該高興啊。接著便像當地老鄉一樣忙著燒茶招待來客。令我驚訝的是,她客客氣氣地端給每位來客的,竟是一碗黑顏色的茶,裡面一滴奶都沒有。草原的奶茶應當是淺褐色的,放牛奶,有奶的香味。她難為情地說:家裡沒有奶牛,燒不了奶茶給大家喝,真對不起。她的話音未落,又勾起我一陣心酸, 淚水漣漣。草原上喝不起奶茶,那就是生活境遇最不堪的人家啦,可見她當時的生活有多窘迫。

永遠留在內蒙古草原的北京知青陳麗霞

陳麗霞夫婦

第二次是1991年8月中, 經過眾多知青的艱苦努力, «草原啟示錄》終於出版了。編委會隨即組織了向第二故鄉贈書的活動。完成贈書活動後,我們相約一起回隊去看麗霞。那年她已在草原留守23年了,顯然三年後, 她的家境有了不少變化, 蓋起了一座土坯房,裡外屋兩間。見面時,同來的幾個知青都與麗霞爭相擁抱,這次我因有過上次的心理準備,沒有流淚。只見其他幾位久別重逢頭次相見的知青, 都是淚水汪汪。而麗霞沒有特別的興奮和衝動, 如同牧民一樣平和地招待來者。這次是奶茶,而不是黑茶了。知青們給她帶來不少禮物, 多是生活用品。當晚我們十幾個知青擠在他們家的大通鋪上貓著睡了一夜, 好像回到當年的蒙古包一樣。

永遠留在內蒙古草原的北京知青陳麗霞

陳麗霞夫婦

第三次是1993年的8月份, 還是那幫當年的知青,回訪第二故鄉。所不同的是,這次大家大都帶了自己的孩子, 想讓他們體會一下父母當年插隊的情景。我們又一起回隊去看麗霞。這一次, 她家蓋起了三間寬敞的磚瓦房, 生活似又上了一層樓, 但人卻更像牧民了, 身上知青特有的影子越來越少。幾十年中,她的艱辛和操勞常人很難想象, 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平和、剛強,還有她那特有的善良的微笑 。

永遠留在內蒙古草原的北京知青陳麗霞

陳麗霞(雙手做V者)與牧民和知青們相聚在東烏珠穆沁旗

第四次是l996年7月,我帶了中央電視臺二頻道 «走過青春»攝製組張澤群一行去採訪麗霞。採訪完成時,導演請麗霞留言。她思付良久,在留言簿上赫然寫下了: 我愛大草原。以後與麗霞的來往更加頻繁,多在草原她的家裡,只有一次是她到北京來與眾友相聚。

2013年10月. 61歲的陳麗霞突然病重,回到北京看病,在北京病逝。幾天後,她隨兒女們又回到了東烏珠穆沁草原上, 永遠長眠在那裡。 她才是真正的草原女兒。她把情、她把魂、她把骨血融入了草原。她是草原上一抹永遠絢麗的彩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