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髏幻戲圖》:宋朝“鬼”圖,800百年來無人能解其中含義

很多人都知道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畫是風俗畫的巔峰之作,實際上宋代的風俗畫題材十分豐富,比如本篇要說的《骷髏幻戲圖》。

  • 《骷髏幻戲圖》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絹本設色團扇畫,縱27釐米,橫26.3釐米

《骷髏幻戲圖》:宋朝“鬼”圖,800百年來無人能解其中含義

這幅畫初看還以為是現代作品,畫風實在是有些“迷幻”,實際上是由南宋畫家李嵩所繪。後世研究這幅畫的人很多,但大多都未能說出個所以然來。如明代顧炳在《顧氏畫譜》中說:“觀其骷髏圖。必有所悟。能發本來面目意耳。”然而所悟為何呢?


《骷髏幻戲圖》:宋朝“鬼”圖,800百年來無人能解其中含義

也就是認為這幅畫暗示的是民間的疾苦。這幅畫的構圖其實很簡單,可以在中央一分為二。畫面左側,李嵩用密線重墨勾勒出一大骷髏、一小骷髏及一位正在哺乳的母親,在他們的身側還有一個貨擔。畫面右側,則有大塊的留白,只一嬰孩與一母親。畫面右側的嬰孩顯然是被小傀儡吸引住了,正欲伸手去夠小傀儡,身後的母親卻欲攔阻。為何攔阻呢?實在令人費解。

不過,仔細去體會這幅畫,這幅畫的主角似乎是小傀儡,畫中佈局它是妥妥的c位。大傀儡目光注視著小傀儡,有種大傀儡反被“小傀儡”操縱的感覺。哺乳婦人的目光也是注視著這一側。小傀儡的對面,嬰孩完全被小傀儡吸引,身後婦人也是向著小傀儡的。小傀儡不僅吸引了畫中其他人的注意力,似乎也牢牢的抓住了觀者的目光。然而,作者到底想通過這幅圖來表達什麼呢?


《骷髏幻戲圖》:宋朝“鬼”圖,800百年來無人能解其中含義

有人認為是顯示了佛教裡的“生死輪迴”。畫中大傀儡與小傀儡是“死”,嬰孩代表的是“生”,左右畫面界限分明。畫面中心就是生與死的界限,所以,畫面右側小孩欲夠小骷髏才會被婦人制止。這樣的觀點是有些道理的,因為作者本身“精工人物、佛像”。若說作者受到了佛教生死觀念的影響而作此畫倒也不稀奇。但是這種觀念整體來看也有些牽強。

李嵩(1166-1243),宋代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為木工。後為李從訓養子,並隨之習畫。歷任光、寧、理三朝,畫院待詔。工麵人物、道釋,得從訓遺意。

宋代流行傀儡戲,甚至還有水上傀儡戲。圖上的這種名為“懸絲傀儡戲”。懸絲傀儡戲,起於漢,興於唐,盛於宋。不單單是一項娛樂遊戲,還可消災祈福。這也是它的本意。只是後來漸漸的趨於世俗化了。所以,畫中的傀儡倒也不奇怪。只是為何操縱小傀儡的是大骷髏,而不是一個人?

《骷髏幻戲圖》:宋朝“鬼”圖,800百年來無人能解其中含義

《貨郎圖》局部

有人認為畫中的大骷髏可能是一位貨郎。身旁的貨擔就是證明。我比較贊成這種看法。實際上這幅畫的作者李嵩也有名為《貨郎圖》的作品。比較這兩幅圖,實際上是一個構圖,只是《貨郎圖》的人物更多。《骷髏幻戲圖》更有戲劇化。

《骷髏幻戲圖》:宋朝“鬼”圖,800百年來無人能解其中含義

這兩幅畫的左側都是貨郎與一照顧嬰孩的婦人,而右側都是一婦人兼優嬰孩,並且右側嬰孩同樣是受到了左側貨郎的吸引。所以,我認為《骷髏幻戲圖》應該是作於《貨郎圖》之後的。

看一下大骷髏的形象,穿衣並且頭上還帶有幞頭。其形象與唐《太平廣記》中的一則與骷髏有關的故事類似:“止有幞頭布。掩然至地。其下得一骷髏骨焉。”或許,李嵩正是讀了《太平廣記》並受此影響而作大骷髏也未可知。

在這幅畫的對幅有黃公望的《醉中天》:沒半點皮和肉,有一擔苦和愁。傀儡兒還將絲線抽,尋一個小樣子把冤家逗。識破個羞那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單堠。

這幅畫是扇面畫,且畫中人物並未露出任何痛苦的神色,必定是有某種美好引申含義的。要知道宋代流行一種“嬰戲圖”,表達的是求子,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從《貨郎圖》中可以看到作者的這種意圖。所以,《骷髏幻戲圖》很可能也是這樣一幅寓意美好的圖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