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能治國?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卻造就另一番盛世

書法文化一直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遠古的朝代,文字孕育而生,剛開始是最形象的甲骨文,到最後慢慢的形成了各種字體,楷體、宋體、草書、隸書等等。這些都是從古代到現代慢慢演變而成的。而在古代的各個朝代,文化知識也成為一個鮮明的特點,一個又一個文豪脫穎而出,最終千古留名。

而在文化底蘊非常濃厚的宋朝,宋太祖趙匡胤就大力的推行文化知識,雖然他剛開始的目的只是因為削減朝廷官員的武力能力,但是卻誤打誤撞成就了歷史上重要的文化時代,成為百姓們在文化方面引以為傲的國家。

“文”不能治國?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卻造就另一番盛世

一、在宋朝“重文輕武”的背景下,統治者大規模的推廣文化,所以形成了“好書”的風氣

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繼位後,就因為害怕朝廷的一些大臣權利過重,而危害他的地位,但是他並沒有如同朱元璋那樣,大肆的殺虐朝廷命官,而是選擇了“杯酒釋兵權”這個方法,來削弱朝中的一些武力將領。

不僅僅如此,他還頒佈了一個“重文輕武”的法令,使自己國家的一些大臣們最好都是以文為主,這樣不僅僅保護了皇帝的地位,也保證了國家朝廷官員的文采。這個法制頒佈之後,國家就開始實行培養百姓們的文化。

宋朝的統治者們在全國各地都設有各級各類的官學,而宋朝除了京城設有很多宗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廣文館、律學、算學、書學等多種學校之外,各個地方也有非常多類似的學習機構。而且還有很多人開辦私人書院、私塾與蒙童學館。

剛開始這種學習都是注重成年人們的,甚至有人一輩子都以讀書為一個行業,學習終身。但到了最後,統治者認為學習要從兒童抓起,所以又相繼的辦了很多兒童考試,而且非常注重強化神童教育的民風,所以在歷史文獻上常常可以看到關於神童的記載。

“文”不能治國?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卻造就另一番盛世

在讀書行業開始發達之後,相對於人們也開始注重書法,有些人認為不僅僅要文化知識好,而且書法也需要非常的好,如果書法不是很好,就算不上真正的文化大家。所以一些文人百姓們本來就很注重書法,直到後來,宋朝的統治者喜歡上了書法,所以文人們就更加的重視書法了。

宋朝就有一個非常大的例子,宋朝一個大家族周氏,他們就非常的重視文化,而且非常的喜歡書法,曾經命人花重金來買一些書法大家的名貼。而周家人周必大的父親周立建的書法造詣也非常的高深,而且主要研究各種古代書法大家的筆法。

不光是周必大的父親是個愛好書法藝術的人,周必大的祖父和堂兄弟都很痴迷於書法,所以周家有著濃厚的學習氛圍。而周必大小受到自己父親和自己親戚們的影響,從小便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薰陶,書法造詣也很深厚。

“文”不能治國?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卻造就另一番盛世

宋朝的歷代君主都普遍的喜愛書法,而且很注重官員們的書法水平,所以周必大的書法水平得到了宋代君主都喜愛。於是在周必大為官的大部分時間,都被皇上邀請到翰林院,同皇上一起研究書法。周必大因為書法而成為朝廷官員,又因為書法受到皇帝的喜愛,而步步高昇。所以一些文人就想像周必大一樣有所功名,所以就對書法的練就非常的重視。

二、宋朝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非常的重視書法,所以就造成了濃郁的文化氣息

宋朝光推舉“重文輕武”政策就有很多人為之瘋狂,更別提可以考取功名的科舉制了。唐朝本就是一個有非常濃厚的文化氣息的朝代,有很多文人大家都出自於唐朝。例如李白、杜甫之類的這些,還有出版的《唐詩三百首》都是唐朝文化的象徵。其中科舉制在唐朝就非常的有名,而且在唐朝達到科舉制發展的巔峰。

從唐朝開始,窮人子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而為官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科舉制在當時風靡全國。而科舉制又十分重視考生們的書法功底,而且在科舉考試中,還特地的設立了書法考試的科目,大量選舉書法精良的考生,在當時還被稱為是“以書取士”的選官政策。

而宋朝作為唐朝後一個朝代,對唐朝這麼優秀的制度當然不會摒棄,於是宋朝就在唐朝的科舉制度基礎上,多加運用,也讓科舉制考試中的“以書取士”成為宋朝選拔官員的最主要途徑之一。

“文”不能治國?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卻造就另一番盛世

宋代的科舉考試中還對考生的書法方面上有一定的要求,書法成為判斷一個考生的分數和能否中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得到了考生和一些準備考試的百姓們的重視,所以就有了

“天下之士悉於書學者稍復興起”的一大局面。

宋代也曾和唐代一樣,在創立一些教育機構的時候,專門在裡面加了一項關於書法的學習。而宋徽宗及其喜愛書法藝術,他不僅僅提倡在教育機構中加學習書法的課程,甚至提倡過要專門辦立一個書法學校,裡面就只教書法方面的造詣,還配備了書法造詣非常高的書法大師來教學,用來培養一批專門是書法人才。

而宋代更是繼承了唐朝的翰林院制度,翰林院本就是文人們夢想進入的地方,有些考生們考上了官員,但是不一定能進翰林院,而宋朝皇帝就是利用考生們想進入翰林院的這一願望,把進入翰林院的最基礎設立為書法,凡能進入翰林院的人,都很精通書法,可以說書法是進入翰林院的基本。

“文”不能治國?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卻造就另一番盛世

三、這種“好書”風氣的盛行,豐富了百姓們的生活,也培養了很多個文化大家,使宋朝的文化迅速發展

在古代,百姓們的生活非常的枯燥,有些人只是白天耕作,或者年輕的人根本就無事可做,自宋朝“好書”風氣培養起來之後,一些文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非常的豐富。他們不僅僅是和朋友們一起寫詩作樂、暢談詩幅,更多的時候他們也在練習書法,而且聚在一起討論書法,使生活變得更加有趣豐富。而在這樣一個書法風靡的朝代,更是有很多書法大家崛起,在歷史上青史留名。

其中宋朝最著名的書法家有五人,他們分別為黃庭堅、蘇軾、米芾、蔡襄和趙佶他們都是非常有名的書法文人,而他們的書法風格特點也都各不同。黃庭堅為北宋著名的書法家,傳聞他鑑定一些畫和一些詩都先要看那些字畫中的書法,而且他的書法非常的桀驁不馴。

而蘇軾的書法則是規格不一,蘇軾的書法用墨非常的豐腴,給人一種以胖為美的視覺感,而且他的字都是輕重不一,最終導致字一大一小,但是也非常的美觀。

“文”不能治國?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卻造就另一番盛世

而蔡襄的書法則是非常的灑脫豪邁,而且字體給人一種端莊凝重的感覺。他們四人被稱為宋代的“書法四大家”。而趙佶是宋朝的第八任皇帝,他酷愛書法,對像黃庭堅和蘇軾這樣的人都非常的敬重,在他們面前,沒有帝王的架子,只有一個探討書法的文人。

宋朝的文化也因為這些政策和一些書法大家而迅速發展,不管是在詩歌還是在書法的造詣上,都可以成為中國歷史上不可小覷的文化。

當別人談起的時候,都會把唐朝和宋朝聯繫起來,所以宋朝的文化在人們的心中成為留下非常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宋史》《宋會要》《宋史紀事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