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農業種植從業者的跨界農業“收穫”

關於農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機械化程度相比來說有比較大的使用範圍和認可程度,雖然國產機械製造上還需要追趕。但使用上差別不大,從東北商品糧基地、新疆棉田等的大型種植、收穫機械等,小到設施農業中的小型機械,都比較來說多樣化了。

上圖視頻為設施農業種植使用中的起壟機械(視頻來源於網絡)。

目前大家聽到比較多的聲音,是有關5G技術的使用,物聯網、區塊鏈的運用,會帶來各行各業新的業務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變革。對於農業種植者來說,同樣也面臨這個選擇。

但是根據這幾十年來農業的參與和跟蹤,新技術在農業上大規模的使用還是遠遠落後於別的行業,也許是農產品價格、市場問題,也許是土地所屬問題,亦或是農業種植的投資大、回報比較慢等問題,更也是因為農業種植者辛苦,雖然沒有老話“泥腿子”子的說法,但是風餐露宿也是常有的事情。

大家都在討論,等這批60後、70後的農業種植者離開土地,而年輕的一代人該怎麼來面對農業?什麼時候能把農業種植當作一門喜愛的職業,那還有多長的路需要走?農業相關從業人員也必要要解決這個問題。

也許是為了體驗這種生活亦或更準確一點,以一個相對外行(雖然這工作二十多年一直沒有離開過農業)的角度來從事種植,該有怎麼的困惑或難題?

跨界種植 | 一個非農業種植從業者的跨界農業“收穫”

2019年5月份生長的矮化砧木M9-T337

2019年決定在北京周邊就嘗試了田間勞作,承包了60畝土地來種植矮化密植蘋果苗M9-T337。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裡,著實好好的體驗了一把,中途遇到心力交瘁,都差點退出不幹了,現在想想,做農業也許就是“熬”吧。

從農作物生育季節整個過程來看,土地整理、植栽、田間管理、農藝服務(植保方案)、收穫幾個過程來看,給我造成重大困惑的就是“人工",不能機械化中的人工管理和費用,還有一個是我最熟悉的灌溉行業,自認為是行家而卻給我狠狠一擊。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第三個就是田間管理的雜草,由於不忍心使用過多的除草劑,等到7-8月份北京雨季的光臨,人工就是耗在”人工除草“上了。

跨界種植 | 一個非農業種植從業者的跨界農業“收穫”

田間雜草長勢

土地整理工作,深耕一次,旋耕二次,全程機械化,一個人操作完成,標準規範,而且省心,這是農業種植過程中最省心的一環。其次就是施肥方案和病蟲害防治,對於這個苗圃來說,也是省心的,委託第三方提供施肥方案和植保方案,同意採購他們的產品就可以了。

而移栽過程中,最多的時候安排了80多人,還需要從天津安排人員過來。植栽標準不一致是一個大問題(技術要求栽30cm的深度),還不出活。

跨界種植 | 一個非農業種植從業者的跨界農業“收穫”

人工移栽砧木(旁邊黑色管是滴灌帶)

也許大家不知道,在水肥管理過程中,需要一個大概的參考決策,同時也記錄砧木的生長過程。砧木前期植栽過程中對水的要求比較多,而且需要保證到30cm的溼潤深度,太多了也是浪費。

跨界種植 | 一個非農業種植從業者的跨界農業“收穫”

田間土壤墒情儀----”智墒“

再一個是嫁接,由於是田間”芽接“,需要技術工人而必須採用人工。

跨界種植 | 一個非農業種植從業者的跨界農業“收穫”

嫁接後的情況

尋找和學會利用第三方提供的服務(水肥方案、植保方案),這並不一定比自己管理更費時間和資金哦。儘量採用機械化操作,不止是省心、省力問題,更是一種模式的標準化管理,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