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衝下的全球形勢與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機遇

疫情對沖下的全球形勢與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機遇

當前全球疫情形勢依舊不容樂觀。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4月8日6時左右,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1413415例,累計死亡81259例,累計治癒298389例。

受疫情全球加速擴散的影響,多國經濟社會發展“停擺”。由於疫情國多為順差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逐漸由“需求”蔓延至“供給”,產業鏈、供應鏈逐漸陷入“斷鏈”隱憂。

與此同時,全球金融市場持續震盪,期貨市場波動巨大,VIX恐慌指數處在歷史高位,沙特和俄羅斯引爆國際油價史詩級崩盤,大宗商品價格接連遭遇重挫,美元指數劇烈震盪,美國股市連續多次熔斷,全球股票市場下跌超過20%、進入“技術性熊市”,進一步加大了對於發生全球性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的擔憂與恐慌。

然而,縱觀國際經濟史,我們不難發現,大危機往往蘊含著機遇。比如2003年“非典”,一定程度上為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尤其是極大地促進了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又為消費經濟、移動互聯網等爆發提供了重要的契機。近日,國家領導人在浙江考察時明確指出,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

那麼,對於眼下正加速建設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來說,又會面臨因疫情帶來的哪些發展機遇?限於篇幅,本篇文章重點談談,全球供應鏈重構對於成渝地區建設的機遇。

製造業依賴複雜而完整的生產體系和物流體系。一個關鍵領域或環節出現差池,“蝴蝶效應”就容易顯現。此次疫情讓很多企業感受到來自供應鏈的壓力,也讓供應鏈這個看似生僻的詞語走入大眾視野。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製造體系,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和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事實上,從服裝、鞋襪到電子消費產品,從汽車、輪船到航空航天,從原料礦產到工業母機的一切工業產品等,它們產業鏈中最重要的生產基地都在中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供應鏈穩,則全球供應鏈穩。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相互協作、優勢互補形成了深度融合的全球產業鏈,這就使得在全球性疫情爆發的背景下,即使像中國這樣工業門類齊全的國家,其供應鏈體系也不能獨善其身。比如,有媒體指出,自3月初疫情在海外全面爆發以來,中國汽車行業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零部件斷供的風險,短期內的停產減產難以避免。

為全面提高中國製造能力以及抵禦外生衝擊的抵抗力,進一步增強其在全球的話語權,中國有必要利用本次疫情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機會,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地區,圍繞著汽車、電子信息等傳統優勢產業,以及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通過“補鏈成群”、“建鏈成群”等方式,打造一批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規模達幾千億到上萬億的產業鏈集群。

疫情對沖下的全球形勢與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機遇

重慶汽車產業

這些產業鏈集群可以理解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產業鏈單元。一方面,相關配套零配件絕大部分是在本地區生產的,由此最大程度降低因大規模突發事件,造成的供應鏈中斷風險。

事實上,這種模式在重慶並不陌生。2008年,重慶為抓住金融危機帶來的筆電產業轉移機會,創造性引入了垂直整合產業鏈模式,將沿海傳統的“兩頭在外”模式改為“一頭在內、一頭在外”,彌補了其深居西南腹地所帶來了高企物流成本的劣勢,由此吸引了一大批筆電企業紛至沓來,填補了內陸加工貿易的空白。

不過,由於種種原因,當年垂直整合產業鏈模式做的並不徹底,比如電子信息產業還有相當多的零配件要到珠三角、長三角甚至歐美等地區進行採購,無形中降低了產業集群抗風險的能力。接下來,重慶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利用好國家級新區、高新區、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臺,積極爭取降低外資准入門檻,加快“補鏈成群”,努力提升產業集聚度。

近日,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主席黃奇帆認為,隨著國內疫情得以有效控制,全球天量資金將流入中國市場進行避險,從而助推中國在重點地區佈局產業鏈集群。

另一方面,加大自主研發投入,突破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中國製造業的“世界工廠”標籤由來已久,中國生產的大量商品一直以來被看作物美價廉的代表。然而,在工業製造的若干關鍵領域——如半導體材料和裝備製造等,中國離實現自主化生產仍存在較大差距。

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從長遠來看,不僅會嚴重製約中國製造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晉級,而且也不利於中國打造出相對獨立的產業鏈集群。日前,美國白宮考慮修改“外國直接產品規則”,進一步打壓華為,就是最好不過的例子。基於此,為了切實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需引導科研機構、龍頭企業等進行自主研發,實現“鏈升級”。

疫情對沖下的全球形勢與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機遇

重慶高新區

實際上,這也有利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圍繞著科技創新中心這一目標,近日重慶提出,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進一步強化重慶科學城、重慶高新區、兩江協同創新區等重點區域的資源集聚效應,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

與此同時,成渝地區還應該以當前炙手可熱的新基建項目為載體,積極推動供應鏈、產業鏈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4月3日,重慶2020年首輪新基建項目開工活動舉行。據悉,本次集中開工項目包括,5G網絡、騰訊西南數據中心二期、華為物聯網創新中心、深蘭人工智能AutoML智能製造開放平臺等。50億元以上項目有7個,其中重慶光大人工智能產業基地等3個項目為百億級。

二是加快構建對外物流大通道。要想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要的“壓艙石”,中國除了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重點地區,打造若干個世界級產業鏈集群外,還需要加快構建鐵路、航空、水運、公路等多種形式的國際物流大通道。

國家也意識到了這點。3月24日、3月29日分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均提到了“有序推進以貨運功能為主的機場建設”。這預示著國家層面開始重視貨運機場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揮的積極作用。

國家發改委基礎設施發展司一級巡視員任虹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航空貨運方面暴露出我們沒有專業化航空貨運的短板,同時也缺少完整的航空貨運機場系統。與此同時,任虹也表示“我們嘗試在湖北鄂州推進我國第一個貨運機場建設”。

疫情對沖下的全球形勢與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機遇

據悉,鄂州機場在2019年下半年順利開工,日前已經復工,按照目前的計劃,預計在2021年年底或者2022年年初能夠投入運行,按照2030年完成貨郵吞吐量330萬噸的規模進行規劃設計。

國家層面力挺貨運機場建設,無疑為重慶貨運機場加快籌備進度,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根據規劃,重慶貨運機場一期工程,將建設1條3600米×45米跑道,建設20萬平方米貨站,50萬平方米停機坪,滿足年貨郵吞吐量100萬噸。

而依託貨運機場,重慶榮昌、四川瀘州、內江三地正加快謀劃“空、鐵、公、水”立體多式聯運體系,以此高效建立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的聯繫紐帶。

此外,疫情期間,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為代表的多式聯運國際物流大通道,也被寄予厚望,在多國航空、海運、跨境公路按下“暫停鍵”後,替代效應正逐步顯現,有力地維護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疫情對沖下的全球形勢與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機遇

比如,針對外航取消航班造成空運的筆電產品滯留問題,中歐班列(重慶)積極制定鐵路運輸方案,為筆電產品出口打通通道;4月3日,全國首趟中歐班列(渝新歐)“中國郵政號”專列從重慶出發前往立陶宛。本次列車共發運44個集裝箱,近300噸來自北京、廣東、重慶等地發往歐洲的防疫物資和國際郵件。

重慶市國際貨運代理協會秘書長蔣嘯冰表示,“歐洲疫情形勢嚴峻,國際空運受影響較大,很多郵件、抗疫物資改用西部陸海新通道發往國外。西部陸海新通道速度比較快,半個月時間就可以到達目的地。”

快速增長的數據也印證了這點。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中歐班列貨物發送量增長18%;截至3月20日,西部陸海新通道累計運輸海鐵聯運集裝箱40226標箱,同比增長119%。

有專家指出,疫情過後,各方對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出境出海物流通道的依賴度會明顯增加,其發揮的作用也將更加凸顯。我們注意到,近日商務部表示,將研究推動以中歐班列為核心的國際多式聯運物流服務網絡。

如此一來,這對於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重要始發地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來說,無疑是個利好的消息。

疫情對沖下的全球形勢與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機遇

中緬鐵路打通印度洋出海通道

一方面,中國會在加快完善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內港口、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聯合東盟各國提速中緬、中尼、中泰、中老等泛亞鐵路建設、打通印度洋出海口,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進而為成渝地區深度參與東盟及南亞國家的供應鏈、產業鏈建設,發展及壯大煉油石化產業,提供了重要前提。需要說明的是,東盟國家是中國對歐美貿易的重要節點。

另一方面,中歐班列在海外倉、鐵路等基礎設施加快推進的基礎上,還將進一步完善國際合作機制,不斷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

為更好適應中歐班列及陸海新通道發展,3月27日,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與成都市青白江區國際鐵路港在重慶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相關負責人表示,合作協議的簽署,對內,將具備更強大的吸引力,貨源組織能力、通關效率、在途時效都將隨之獲得躍升。對外,將具備更強大的議價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推動班列持續提質降本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極大提升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對外開放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