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不在人間以後使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失去了重心,步伐開始變得不穩,最終失足墜入了深淵之中。”這是在張居正去世以後一位大臣的所感,他覺得現在的帝國已經開始步入了深淵,它正在慢慢地陷入“憲法危機”之中,但是這種情況在開始的時候還好,但是到了後面卻開始走下坡路了。
萬曆皇帝可以說是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就拿他是第一個以皇帝的身份向臣僚作長期怠工的例子。後來,人們才明白他是出於一種報復,這個報復要從何說起呢?這個就要從萬曆自己提出的一項決議有關了。萬曆想的是廢長立幼,想把皇長子常洛換成皇三子常荀,然後立皇三子常荀為太子。但是,當萬曆把這一個提出說出來的時候卻受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因為這個願望並沒有達成,所以使他最心愛的女人鄭貴妃為這個事很憂鬱。其實除了這點之後還有一點就是因為已經離開的張居正,大家可能都會想吧,既然張居正都已經離開了,這件事應該和他沒有多大的關係了塞,其實不然。
萬曆在張居正事件以後就明白了別人和他也是一樣了,都是具有兩重性的,可以說萬曆十真正的看懂了人性,也就是說既有倫理道德,也會有私心貪慾,於是,他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了,那就是怠工,對於群臣提出的意見他既不支持也不反對,而是對這一切都漠然不視,他的這種消極怠工自然沒有以聖旨的方式去公佈,但是在別人心裡早就是了如明鏡了,皇帝決心以頑強的意志和臣僚作持久的戰爭,臣僚不讓他立常荀為太子,反過來他也不會立皇長子常洛為太子,就這樣僵持下去了。可以說他們之間的這種僵持維持了很久,據史料記載,萬曆和臣工之間的這場僵持持續了十年之久。
我們都應該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什麼事情都會得到一個解決的結果的,當然萬曆和臣工之間的這種僵持也會出現一種結果,無論是萬曆贏了還是臣工們贏了,都是結果。雖然說最後的結果並沒有能夠如萬曆想的那樣,但是,都算是比較好的結果了。萬曆被迫輿論的壓力,在皇長子常洛十歲的那年終於立了常洛為皇太子,就這樣常洛以太子的身份開始出閣讀書了。正當臣工們慶祝這次勝利的時候,他們卻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萬曆在悄悄的預謀著什麼。這件事給萬曆留下了永久的痕跡,他的臣工們再也沒有機會使萬曆按照他們的意志去執行任務了。皇帝雖然還是皇帝,但是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勤奮的皇帝了,像這樣過了二十年。
此時朝廷的各種禮法都還在舉行,但是皇帝卻已經不在出席了,高級官員位置的缺位,萬曆寧願讓這個位置空缺都不讓人補上,使那些文官中只有少數的人能夠繼續上升以後就沒有人能夠繼續上升了,就這樣,臣僚們抗議的奏章紛紛而來,萬曆對待這些奏章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不加答辯,因為他自己知道,只要在奏本上面一加硃批以後,無論是激烈的駁論還是冷靜的答辯,都是要被送到給事中辦公室去抄錄以後發放給下面的臣僚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暴露了自己沒有大度的氣概了,最合適的選擇就是將這些奏章都扣押在宮中,對於這些奏章置之不理。
很多官員知道自己的才華得不到展示,便開始主動請辭,但是,萬曆對於這些官員遞呈上來的奏章也是採用了同樣的方法,就是不答辯,不加任何的批示,將這些奏章都留在宮中。很多官員看到萬曆沒有任何的批示以後只能夠掛冠而去。他們的離去也代表了一個職位的空缺,因為萬曆不批覆任何的任免。可以說張居正在世的時候,人們攻擊的都是張居正,當時看到那麼多關於張居正的輿論來了以後,都有點開始懷疑了張居正了。但是,當張居正離開以後,人們攻擊的就是萬曆了,說他辦事不積極等,萬曆迫不得已來到了前臺,也導致他晚年後悔抄張居正的家了。其實,萬曆在朝廷上面的一切痛苦都是他自己找的。
閱讀更多 玉溪說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