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夢《我心中的諸葛孔明》


丁夢《我心中的諸葛孔明》


本期作者簡介:丁夢,女,本名丁萌霞,網名幽夢逸韻,南陽人,九三學社南陽市委文宣委副主任。有中華詩詞學會教培中心進修班教師、《中國當代散曲》編委、南陽詩詞學會副會長、宛城區作協副主席等職。作品散見於國內外詩書典籍報刊以及網絡,有作品翻譯成外文發表。

丁夢《我心中的諸葛孔明》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作品集》

丁夢《我心中的諸葛孔明》


我心中的諸葛孔明

丁 夢

月白風輕的淯水岸,胸有成竹的獨山畔,花草掩映的草廬前,寧折不彎的松柏間,翩然走來了一位荷鋤牽牛的青年男子。他,器宇軒昂中透出儒雅與莊重;他,玉樹臨風裡盡顯淡定與從容;他,就是我一向敬仰的智聖——諸葛孔明。

茫茫紅塵自徜徉,看人間人來人往。我對先生的敬仰,非一年半載所醞釀。走近南陽諸葛廬,讀書檯上,春聲秋韻歲歲賦;伴月臺下,流雲清風時時舞。遊歷南陽武侯祠,小虹橋畔,亂石依依偎新泥;大拜殿裡,往事歷歷賞舊姿。回眸南陽臥龍崗,堂堂山門,滄桑歷盡品百世芳;巍巍牌坊,千古人龍唯諸葛亮。

三分天下百年長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南陽臥龍崗上的伴月臺,有這樣一幅膾炙人口的對聯,為清光緒年間的山陰布衣單家駒所題寫。風華正茂的諸葛孔明,走出田園風情的茅廬,便走進了精彩紛呈的三國,那些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裡,一個遊刃有餘的智多星在縱橫馳騁。從安逸恬淡的農家到金戈鐵馬的戰場,從埋頭求學的的青年到足智多謀的先生,諸葛亮迅速完成了華麗的角色轉變。

“南陽高臥隱人龍,出處躬耕莘野同”,宋朝的金朋說在《諸葛武侯》中,絲毫沒有吝嗇對先生的讚美。天下紛爭烽煙四起,神州大地諸侯林立。出生于山東琅邪官宦之家的諸葛亮,在經歷了父母俱逝的喪親之痛後,跟隨叔父移足中原,隱居於南陽西郊臥龍崗躬耕隴畝。然身在茅舍,閱人間千種謀略萬卷河山;更心繫天下,看世上興亡成敗風雲變幻。甘居草廬安於農耕的諸葛孔明,並沒有耗費風華正茂的青春歲月,他在洞察一切的同時,也完成了人生最初的原始積累。

“南陽陌上龍出雲,永安宮中魚得水”,宋代的陸文圭在《題分宜謝草廬行卷》中,清晰地記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佳話。某一天,田埂道邊,風雪攜霜,三人成影訪賢良。臥龍崗上促膝談,永安宮中同榻眠。茅廬三顧佳話傳,勵精圖治蜀業興。虛懷若谷的明主求賢若渴,才華橫溢的臥龍如魚得水。十年的隱居,十年的蓄積,十年的打磨,二十七歲的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偉大的胸襟氣度以及深重的人間情義,從此登上了歷史的風雲舞臺,令無數天下人頂禮膜拜深深敬仰,如醉,如痴,如狂。

“神機妙略誰能測,果是人間一臥龍”,宋參政葉士能是這樣《贊孔明》的。由隱居茅廬的一介書生到指揮若定的一代軍師,諸葛亮用三把熊熊燃燒的烈火,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方城博望的蘆葦之火收服了兄弟人心,南陽新野的空城之火保住了基業根本,而湖北赤壁的連營之火,則一舉使得天下從此變為三分。試想,若沒有耕讀之時對天下局勢的瞭然於胸,又如何自由穿梭於荊棘叢生的戰略時空?初出茅廬大顯身手的諸葛亮,用事實向世人展示了雄才偉略,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清觀察使趙宏恩用詩的語言,表達了對諸葛先生由衷的讚美與懷念。世所稱頌的臥龍先生,不愧為一代戰爭奇才,許多膾炙人口的智謀故事,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城樓巍峨,焚香撫琴鵝毛扇,十萬雄兵不敢前;江霧瀰漫,舉杯對飲談笑間,草船借箭安然還。六出祁山,重興漢室,北伐曹魏枕戈眠;七擒孟獲,收服人心,南蠻從此無戰禍。呼風喚雨,五行法神秘莫測;經天緯地,八陣圖博大精深。英明神武的諸葛亮,讓歷史的天空更加絢麗多姿,也穩固了風雨飄搖的蜀國基業。

“要知抱膝南陽臥,早了三分一局棋”,宋進士孫銳的《孔明八陣石》是如此的泰然自若。熟知天文地理、精通發明創造的諸葛亮,運籌帷幄於股掌之中,穩操勝券於千里之外,就連精明能幹的周瑜大將軍,也不得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似乎就在舉手投足之間,坐收南郡,巧娶美人,保全荊州,可惜了氣量狹小的一代三國名將周瑜,竟然被諸葛亮的幾番小小計謀,直氣得吐血而亡英年早逝,枉費了風流倜儻的周郎才名。一局好棋,三分天下,就這樣被諸葛孔明演繹得出神入化。

兩表一對千秋香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總是在抑揚頓挫的誦讀聲中,與先生親密接觸,去感悟那份無慾的豁達與無私的忠誠。紛繁複雜的紅塵行蹤,不曾絲毫改變我對先生的敬仰與欽慕。諸葛孔明,以超塵脫俗的處世態度,端坐於臥龍崗上,陪伴我走過許多如夢歲月,令我在工作、學習與生活裡,更好更深切地去品味人生的真諦。歷經風雨,草廬依舊,我一步步走近了先生,也走進了一個個多姿多彩的天地。

“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茅廬一臥龍”,唐代才子汪遵在《南陽》詩中,歌頌了劉備的禮賢下士,也讚美了諸葛亮的隱居求志。往事如煙,一幕幕俱在眼前。三顧茅廬是賢主,一代賢相聲名著。回首當年荷鋤時,腹有詩書胸有竹;憶昔群雄逐鹿時,萬馬千軍信手舞。無數個神魂牽念的日子裡,我常常追隨著先生的身影,一次次走過那些可歌可泣的歲月。火燒連營時的暢快淋漓,獨守空城時的淡定大氣,草船借箭時的安然快意,都已成為歷史最輝煌的記憶。我徜徉在三國的天空下,行走在南陽的街道上,與先生一道尋覓當年的足跡。

“壯圖奇策無人問,不及南陽一臥龍”,唐刺史劉兼《中夏晝臥》,仍忍不住唏噓慨嘆。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洋洋灑灑的《出師表》,引經據典的《草廬對》,不僅淋漓盡致地表述了諸葛亮的忠心耿耿,也詳略得當地印證了諸葛亮的軍事天才,更充分自如地展現了諸葛亮的文學技能。多少塵封的少年往事記憶猶新,搖頭晃腦的課堂背誦彷彿昨日。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由衷地發出這樣的讚歎: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先生的斐然文采,先生的忠貞情義,古往今來,怕是無人能及也。

“曾踏斜陽看舊壘,英雄千古只伊人”,宋詩人魯訔《觀武侯陣圖》,對先生之才,佩服得可謂五體投地。縱觀歷史裡的三國,總是先知先覺的諸葛先生被奉為人中之神,然而他決非不食人間煙火。繁忙的政務及軍事活動間隙,音樂、書法、繪畫等雅趣錦上添花。他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音樂修養甚高;他傾心書法,喜歡臨池揮毫,草篆尤為出色;他熱愛繪畫,喜歡構圖巧思,夢裡春光正好。致力於戰事,不是喜歡殺戮,而是為了幫助更多人獲取更美好的生活。有限的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滿著無窮無盡的魅力誘惑。

“草廬入畫想英風,何人不愛諸葛公”,元朝的胡助在《孔明草廬圖》裡慨然疾呼,深切憶念諸葛先生。一代奇才臥龍生,丰神俊逸絕世容;嫻雅端莊黃月英,才德兼備是卿卿。白水飄香青山碧,日月如梭楊柳堤;往來名士皆快意,風雨草廬訴傳奇。風光旖旎的臥龍崗上,竹林映窗,夕陽荷鋤菜花香;清溪流芳,老牛牧歸候鳥翔。美麗的田園風光裡,野雲庵中話短長,抱膝石上君長吟;浩瀚的三國書卷裡,古柏亭中憶先賢,茅廬簷下我出神。恍惚之間,我走進了一幕幕迷人的躬耕畫卷。

“南陽一夢何關醉,自愛終身作臥龍”,宋文學家岳珂揮筆疾書《睡起三絕》,無限嚮往風光如畫的草廬寶地臥龍崗。諸葛亮在南陽耕讀多年隱居求志,汲取了上風上水的仙光靈氣。因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以後,不僅竭盡心力輔佐漢室,更在其恩愛髮妻黃氏月英的鼎力相助下,完成了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孔明燈鎖及木獸地雷等一系列精巧實用的發明創造,對戰爭的勝利以及社會的進步,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每每有機會膜拜先生,我都忍不住在心中擊節讚歎。當今時代,先生若在,該會有如何的一番期待呢?

一代蜀相萬古芳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生活中,有許多細微之事,都是成就事業的基石。沒有隱居時的潛心苦學志在天下,如何能夠在出山後的群雄爭霸中揮灑自如?沒有淡泊寧靜的高貴品質,又如何能令天下人心悅誠服?諸葛孔明,天下奇才,真臥龍也!他不僅對後代子孫諄諄教誨,而且身體力行,以至死不渝的赤膽忠心,驗證了一生磊落的光明寫照,成就了一代蜀相的千秋偉業。走近諸葛先生,也就走進了三國的精彩歷史。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詩為心聲,一代詩聖杜甫用手中的筆來表達對一代《蜀相》的深切敬仰。從劉備臥龍崗三顧茅廬到白帝城臨終託孤,從先生過江東舌戰群儒到北伐時病死軍帳,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諸葛亮,用事實行動詮釋了自己的高風亮節。諸葛亮過人的智謀、迥異的思維以及他那份義無反顧的執著信念,無不令人肅然起敬。閒暇時品讀三國,最喜歡的是品味諸葛。一種感動,一句承諾,一生心血,一個有情有義且神機妙算的諸葛先生,總是就這樣瀟灑地搖著鵝毛扇,坐在蜀國的城牆之上。

“南陽原是一名儒,魚水君臣萬古無”,清李調元走近《武侯祠》感慨叢生。諸葛亮逢亂世卻遇明主,因此得以施展平生才學與抱負,與歷史上許多鬱郁不得志的飽學之士相比,不失為人生之大幸,也不枉他殫精竭慮輔助漢室的凜凜忠骨。遺憾的是,先主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後主劉禪卻耽於遊樂不喜政務。扶不起的阿斗,令諸葛亮憂心忡忡,只能事事躬親,嘔心瀝血,最終也未能完成一統天下的興國大業。然先生與劉備之間的魚水君主情,則成了千百年來人人讚譽的傳奇。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南宋詩人陸游在《書憤》裡,極度讚揚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一紙出師表,三生不了情。先生忠貞,寧扶阿斗不欺主,從不擅取而代之;先生正直,忍痛揮淚斬馬謖,無情鐵面更無私;先生淡泊,身居茅廬耕隴畝,心無私慾天地寬;先生重情,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一代蜀相,千秋基業,諸葛亮這位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與文學家,而且已經成為了一個智慧的代名詞,一尊屹立著的精神豐碑!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豈只詩聖痛心,天下誰不痛心?五丈原上,千山嗚咽,萬水默默,軍帳內外,秋風蕭瑟。諸葛亮這位千百年難得一遇的治國奇才,對君主忠心耿耿,對臣民愛護有加,對親人體貼入微,卻對自己視而不見。然而,他肩上的責任太多太重了!人類的思維空間可以無止境縱橫延展,可歲月的珍貴時間卻不容你遲疑流連。年僅五十四歲的先生積勞成疾,一腔沸騰的熱血漸漸趨於寧靜,在徐徐的寒涼中凝結成晶,一顆璀璨的星辰慢慢黯淡下來,定格了,那些歷史的影子。

“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雲”,明朝的楊慎在《武侯廟》里長嘆。多少年來,與南陽結緣,與臥龍為鄰,與先生作伴,諸葛亮的名字,總是高高地懸掛在我的心靈之窗。寂靜的夜空,有龍在天徜徉。是諸葛孔明,不忍離去麼?無數轟轟烈烈的過去,無數來來往往的人物,也無論敵人或是朋友,無論富貴或是貧寒,都在這一刻若隱若現。漢室的江山,未竟的心願,用兵不慎的失誤,後繼無人的憂慮,都已經塵歸塵土歸土。只有諸葛先生的英名,如昭昭明月高懸晴空,令無數後來人激盪心胸。

先生走了!穿雲破霧駕鶴西去,羽扇輕搖,綸巾輕飄,清風弄濤,薄霧繚繞。凝望他漸淡漸遠的身影,思索他親切泰然的微笑,古韻悠揚裡琴聲如潮,撩人心絃,我卻只能,用心靈的目光,去追隨那虛無縹緲的萬古凌霄。

一部三國史,多少風雲志;一處隱居地,多少風雨急。遠去的是歷史,他已經鮮活地粘貼了人們的記憶;遙遠的是過去,卻依舊如此清晰地複製。我心中的諸葛孔明,翩然而來,飄然而去,或人或神或依稀,逍遙在無數仰慕者的夢裡。身在南陽,心在南陽,我在臥龍崗下,奏一曲諸葛孔明的傳奇。

丁夢《我心中的諸葛孔明》


劉備南陽三顧茅廬訪諸葛亮

丁夢《我心中的諸葛孔明》


南陽臥龍崗三國遺蹟諸葛草廬 —“草廬對”發生地

丁夢《我心中的諸葛孔明》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臥龍崗

南陽作家群《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

主辦單位:南陽市臥龍區文聯

丁小琪編於2020年2月7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