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忘卻,南京大屠殺紀念——美國《生活》雜誌1938年5月

約翰·馬吉,1912年,作為聖公會一名傳教士,他被派赴中國南京挹江門附近的德勝教堂工作。從日軍攻陷南京起,馬吉冒著生命危險,用一架16毫米的攝影機,拍下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拍攝了4盤放映長度達105分鐘的真實史料。1938年初,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副總幹事、美國人喬治·費區,冒著生命危險,秘密地將馬吉拍攝的部分膠片帶到上海。在上海,費區與英國記者田伯烈一起到上海柯達公司,對這些資料片進行了緊張的編輯製作,並加上英文說明。這部紀錄片面世後,立即引起轟動,侵華日軍的暴行遭到世界輿論的譴責。

而美國《生活》雜誌1938年5月刊出的大屠殺照片,就是從這部分膠片中選擇的10張。

永不忘卻,南京大屠殺紀念——美國《生活》雜誌1938年5月

封面是一名中國士兵肖像照片,出自羅伯特·卡帕之手,併成為這期《生活》雜誌的封面人物。讓美國及世界瞭解了中國抗戰的決心,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

永不忘卻,南京大屠殺紀念——美國《生活》雜誌1938年5月

英文大意是:在一個籃子裡,是受傷的中國平民,被日本軍人的刺刀或棍棒傷。

永不忘卻,南京大屠殺紀念——美國《生活》雜誌1938年5月

在12月13日,當11-30個日本軍人闖入這個房子的時候,可怕的死亡幾乎徹底毀滅這個中國家庭。

永不忘卻,南京大屠殺紀念——美國《生活》雜誌1938年5月

一個日本士兵殺了她的丈夫和孩子,她的手臂上有子彈創傷。

永不忘卻,南京大屠殺紀念——美國《生活》雜誌1938年5月

他的頭部燒焦了,這一個男人在數小時後死去。他是與其他100人一起被澆上汽油。

永不忘卻,南京大屠殺紀念——美國《生活》雜誌1938年5月

在咽喉處有二個砍得很深的刺刀傷口,是被作為因為他拒絕日本人佔有他的女人的處罰。

永不忘卻,南京大屠殺紀念——美國《生活》雜誌1938年5月

日本人準備砍下這個女人的頭,但她逃脫了。

永不忘卻,南京大屠殺紀念——美國《生活》雜誌1938年5月

一個被鐵棒打擊的14歲孩子,他希望回家。

永不忘卻,南京大屠殺紀念——美國《生活》雜誌1938年5月

這個警察在醫院住了2個月,他是假裝死逃出來的。

永不忘卻,南京大屠殺紀念——美國《生活》雜誌1938年5月

她為抵抗暴力,這名19歲的女孩被日本人刺了29刀。

她就有名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1937年12月,侵華日軍進攻南京。李秀英因懷有7個月的身孕,無法逃往外地,與其父一起躲進南京國際安全區的美國教會學校(現五臺山小學)地下室避難。1937年12月19日,3個日本兵闖進該校地下室,圖謀強姦李秀英,性格倔強的她與日本兵殊死搏鬥,身中37刀。日本兵走後,其父設法將她送進美國教會醫院(現南京鼓樓醫院),經美國醫生羅伯特·威爾遜先生的醫治,得以保存性命,但肚子裡的孩子卻因此流產。當年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拉貝、麥卡倫、馬吉等人的日記與書信中都對此事有詳細的記載。特別是美國約翰·馬吉牧師在治療現場拍攝的影片,成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鐵證。

永不忘卻,南京大屠殺紀念——美國《生活》雜誌1938年5月

在南京見過數千次典型畫面: 手被幫在背面,身體漂泊在池塘中腐爛。

相關人物

羅伯特·卡帕

羅伯特·卡帕是匈牙利人,1913年生於布達佩斯,原名安德烈,卡帕是他的筆名. 他17歲時就立志要當攝影家,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之一。.在柏林大學求學後,先在柏林一家通訊社做暗房工作,後到巴黎當記者.由於他的攝影作品受到一家攝影雜誌社的重視,他便被委派到戰地進行採訪.

1936年西班牙內戰,卡帕在西班牙戰場拍攝了一個戰士中彈將要倒下,這幅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的作品以《西班牙戰士》、《戰場的殉難者》、《陣亡的一瞬間》等標題發表,立刻震動了當時的攝影界,成為戰爭攝影的不朽之作,也成為卡帕的傳世之作. 和卡帕一起到西班牙採訪的還有他的年青女友,德藉女攝影家葛爾德o達娜.他們共同奮不顧身地出沒於硝煙瀰漫的戰場,達娜不幸死於坦克履帶下.悲傷的卡帕,從此永遠凝視關注著戰場.他一生的攝影創作多取材於戰爭.他把照相機作為揭露戰爭的武器.卡帕說:"照相機本身並不能阻止戰爭,但照相機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爭,阻止戰爭的發展".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第二年卡帕與《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一同約定赴延安採訪,但是到了西安,受到國民黨的阻撓,卡帕未能成行,當時他是抗日戰爭中唯一能在中國戰區採訪的盟軍戰地記者.他在上海等地,拍攝了許多揭露日本侵略軍的罪行的新聞照片,公諸於世,後又去英國、北非、意大利進行攝影採訪.1944年,他隨聯合國部隊開闢第二戰場,參加了在法國北部諾曼第的登陸戰,拍攝了極為精彩的報道照片.

1946年,卡帕與波蘭籍的西摩和法國籍的布勒松在紐約相聚.他們組成了"梅根"攝影通訊社,在巴黎和紐約設辦事機構.後來陸續加入一些其它著名攝影家,如美國的羅嘉,瑞士的比索夫等.在"梅根社"成立後的三十年中西方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大事,都有他們的攝影記者在場.他們以忘我的熱情,甚至不惜以鮮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線去拍攝,為新聞攝影的形式和內容樹立了新的典範.

1954年,卡帕不顧親友的勸阻,悄悄來到越南戰場.他用照相機反映了《越南的悲劇》(卡帕的最後一幅作品題名),不幸誤踏地雷身亡,時年四十一歲.

1954年6月25日,美國各晚報都登出卡帕的死訊.第二天《每日新聞》用大標題報道"關於卡帕之死",紐約各地電視臺,電臺和時報也以極大篇幅刊登報道,一致讚揚他是一個最勇敢的戰地攝影家.為了紀念他,世界上曾舉辦十三次卡帕個人作品展覽,許多有世界影響的攝影書刊都介紹過他.卡帕的作品在美國,英國,法國出版過專集.1955年美國《生活》雜誌和"海外記者俱樂部"設立了"羅伯特o卡帕金質獎",用以鼓勵在新聞攝影上有成就的攝影記者.1966年,美國成立了"關心人的攝影基金會",以紀念卡帕及其它梅根社犧牲了的攝影家們。

約翰·馬吉

約翰·馬吉(John Magee),(1884年—1953年),美國人。

1912年至1940年5月在南京下關挹江門外的道勝堂教堂傳教。南京大屠殺期間,馬吉牧師擔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以及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委員。馬吉牧師曾參與救助中國難民,並拍攝了日本軍人屠殺中國人的紀錄片。1946年,馬吉牧師曾經在日本東京設立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為日軍南京大屠殺作證。

2000年8月2日,南京市下關區政府將馬吉牧師曾經傳教的道勝堂教堂(今南京市第十二中學圖書館)命名為約翰·馬吉圖書館。

向勇者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