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南京為什麼會淪陷?


“南京大屠殺”南京為什麼會淪陷?

在我的印象中,南京大屠殺,就是在初中歷史課本中殺人比賽的那兩個日本軍官,手拿長刀耀武揚威展示自己所謂的“成果”的照片,而且在課本描述中的日本報紙中說,他們雖然已經每人殺夠一百人了,但還未分出勝負,還要繼續殺人比賽。還有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防空警報長鳴。

南京大屠殺指1931年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殘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超過30萬。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展開對中國全面大規模侵略。同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日本侵略軍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展開淞滬會戰。戰役初期,日軍於上海久攻不下,但日軍進行戰役側翼機動,11月5日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山衛間登陸。中國軍隊陷入嚴峻形勢,戰局急轉直下。1937年11月8日蔣介石下令全線撤退4天后上海失手,淞滬會戰結束。上海被日軍佔領,隨後日軍分三路急向南京進犯。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公里之遙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由於下達撤退命令,後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誤,隨著日軍轟炸機的大範圍轟炸,撤退演變為大潰敗,使北路日軍主力一路順利到達南京。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處於日軍的直接威脅之下。由於從上海的撤退組織的極其混亂,中國軍隊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組織起有效抵抗。

當時國民政府有兩撥人,一撥人主張只做象徵性抵抗,因為大多數國民政府將領認為軍隊在經歷上海失守後亟需修整而南京在軍事上無法防禦,而另一撥人則以唐生智為首,他以南京是國家首都、孫中山陵寢所在,以及國際觀瞻和掩護部隊後撤等理由主張固守南京。

最終蔣介石採納了唐生智的建議,對南京進行為期1至2個月的固守。根據固守南京的決策,中國統帥部在12月初日軍接近南京城之前共調集了約13個師又15個團共10萬餘人的部隊保衛南京。這些部隊中有很多單位剛剛經歷了在上海的苦戰和之後的大潰敗,人員嚴重缺編且士氣低落,更有一些傷殘士兵夾雜其中,而新補充的數萬新兵大多沒有完成訓練。唐生智多次公開表示誓與南京共存亡,對蔣介石則承諾沒有命令絕不撤退。為了防止部隊私自過江撤退,唐生智採取了背水一戰的態度。他下令將各部控制的船隻交給司令部,又將下關至浦口的兩艘渡輪撤往武漢,還命令第36師封鎖從南京城退往下關碼頭的唯一通道挹江門,這一“破釜沉舟”的命令給後來的悲劇性撤退埋下了隱患。

1937年12月8日,日軍全面佔領了南京外圍一線防禦陣地開始向外廓陣地進攻。11日晚,蔣介石通過顧祝同電告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圖整理而期反攻”。12日,日軍第6師團一部突入中華門但未能深入,其餘城垣陣地還在中國軍隊手中。負責防守中華門的第88師師長孫元良擅自帶部分部隊向下關逃跑,雖被第36師師長宋希濂勸阻返回,但已經造成城內混亂。下午,唐生智倉促召集師以上將領佈置撤退。按照撤退部署,除第36師掩護司令部和直屬部隊從下關渡江以外,其他部隊都要從正面突圍,但唐生智擔心屬於中央軍嫡系在突圍中損失太大,又口頭命令第87師、第88師、第74軍和教導總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這個前後矛盾的命令使中國軍隊的撤退更加混亂。會議結束後,只有屬於粵系的第66軍和第83軍在軍長葉肇和鄧龍光帶領下向正面突圍,在付出巨大代價後成功突破日軍包圍,第159師代師長羅策群戰死。其他部隊長官大多數沒有向下完整地傳達撤退部署,就各自拋下部隊前往江邊乘事先控制的船隻逃離。這些部隊聽說長官退往下關,以為江邊已經做好了撤退準備,於是放棄陣地湧向下關一帶。負責封鎖挹江門的第36師沒有接到允許部隊撤退的命令,和從城內退往下關的部隊發生衝突,很多人被打死或踩死。12日晚,唐生智與司令部成員乘坐事先保留的小火輪從下關煤炭港逃到江北,此後第74軍一部約5000人以及第36師也從煤炭港乘船過江,第88師一部和第156師在下關乘自己控制的木船過江。逃到下關的中國守軍已經失去建制,成為混亂的散兵,其中有些人自己扎筏過江,很多人淹死、或是被趕到的日軍射殺在江中。大部分未能過江或者突圍的中國士兵流散在南京街頭,不少人放棄武器,換上便裝躲入南京安全區。13日晨,日軍攻入南京城,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