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魁天下” 為科名中最高榮譽

“大魁天下” 為科名中最高榮譽


制科:是封建王朝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由皇帝稱制詔提出問題,親自策問,始於西漢。王應麟《玉海》指出,唐代制舉有59科(實際尚不止此),其中重要的制科為: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等。對錄取者優予官職。宋代制舉科目不多,廢置無常,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始設博學宏詞科。清代亦曾沿設,另有孝廉方正科、經濟特科等,康熙十八年(1679)、乾隆元年(1736)曾兩次舉行。

詞科:全稱博學宏詞科(原稱博學鴻詞科,至清乾隆中,以“鴻”音近清高宗名而改“宏”),為制科之一,始於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博學宏詞科,作為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應試者由內外大臣薦舉,不分已仕未仕,均在殿廷考試,錄取者授以翰林官。

秀オ:別稱茂才,指優異的オ能。秀オ,本系通稱為オ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篇。《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謂:“賈生名誼,雒陽人也 …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オ,召置門下”。為漢代以來薦舉人員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初,置秀才科,在各科中地位極高。唐太宗貞觀中,有舉而考試不合格者,地方官以舉人不當受處分。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停秀才科;唐玄宗開元中,曾再度舉行,而30年無登第者。明太祖朱元璋,曾採取薦舉之法,舉秀才數十人,任以知府等官。後來,逐漸成為對一般讀書人的泛稱,後世即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的生員(即經院試合格的童生)為秀才。

舉人:唐製為各地鄉貢入京應試之通稱,意即應舉之人。明、清則為鄉試考中者之專稱。考中舉人,既作為一種出身資格,又取得了做官的資格。

經魁:明代科舉,有以五經取士,每經各取一名為首,名為經魁。鄉試中,每科必於五經中各中一名,列為前五名。清代習慣上沿稱前五名為五經魁,或五魁。

貢士:古時向最高統治者推薦人員的制度。《禮記・射義》謂:“諸侯歲獻,貢士於天子。"《後漢書・左雄傳》雲:“郡國孝廉,古之貢士。”清制,會試考中者,即為貢士,並可參加殿試。但實際上每於會試考中者,即稱進士。

進士:意即貢舉的人オ,始見於(禮記・王制》。在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始設進士科取士。唐代科目中,以進士最為重要,凡參加禮部考試之人,都可以叫做進士;試畢合格者,賜進士及第;其後又有賜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的名義。明、清時期,均以舉人經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再經殿試且賜“出身”者而改稱為進士。自此,進士始專指殿試合格者。參閱“殿試"。

解元: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稱鄉試第一名者為解元。宋元以後,亦稱讀書人為解元,董解元《西廂記》卷二雲:“可憐自家,母子孤霜,投托解元子個!

會元:科舉制度中,會試是指會聚各省舉人到京城考試之名,故通稱會試第一名者為會元。會試之後,考中者還有一次殿試。

狀元:亦別稱狀頭、殿元。科舉考試中,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者稱解元,會試第一者稱會元,殿試第一者稱狀元。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

概言之,在舊時科舉制度中,縣試、府試、院試統稱為童子試,經院試合格者為生員,即通常稱之秀オ,其中院試獲第一名者,稱案首。鄉試、會試、殿試為正試,其中:鄉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者稱解元;會試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者稱會元:殿試合格者為進士。每次殿試中試者分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者稱狀元,第二名者稱榜眼,第三名者稱探花;二甲若干名,均賜進士出身,第一名者稱傳臚;三甲若干名,均賜同進士出身。


此文版權為朱炳國、嶽祖瑞所有,未經作者同意,切勿轉載!文章配圖,如涉及版權,請聯繫管理員,及時刪除。揚州家譜網今日頭條號(主編:微塵,編輯:李格格,審核:歐陽曉曦) 原創美文徵集: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