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留不住年轻人的问题,未来农村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现在农村年轻人很少了,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现在我们村80年左右出生的还有几个留在村里,90后一个也没有,他们都在城镇、城市“打拼”。

浅议农村留不住年轻人的问题,未来农村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这是“大势所趋”,因为在城市居住比农村有很多优势。

从孩子说起,孩子在城市受教育的条件好,老师水平高(乡镇上的优秀老师很多被调到城里去,叫作上调)。所以从小孩上学开始,有条件的家庭都送孩子去城里读书。上好的小学,考进好的高中,考进知名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当然好的工作在大城市会更好。老人世世代代在土里劳作,觉得在农村不会有多大“出息”,所以不惜代价让自己的孩子离开农村。

城市就业机会多,大城市更多。小时候是同学,但长大了在大城市工作的人,比起在农村种植或养殖的人,显得有面子,有地位。所以,最起码让自己的孩子不再种地,在国家单位工作,端上“铁饭碗”;或者进单位,生病、住房起码有五险一金,退休了有退休金。

城市里医疗条件好,大医院医术高。农村离这些大医院远,生病都觉得“不方便”。城市里什么房区的房子贵,恰恰是学校、医院附近。

当然,国家政策每一年都向农村倾斜,义务教育免费、农村医疗改革、低保等等,农民的确比任何时候都幸福一些了。

即使国家重视农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但“城市好”这种观念目前难于改变。

浅议农村留不住年轻人的问题,未来农村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农村真的一无是处吗?

全国按人口比例来算,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就算现在的城市居民,也有很多来自农村,或者父辈来自农村,再往上说,城市建设之前不也是农村?民以食为天,谁能离得开农业,谁又能离得开农村。

那么,年轻人都不在农村了,没有从事农业的后来人,农村怎么能存在下去、发展下去呢?农村不存在了,谁来种植养殖,谁来提供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呢?

年轻人能留在农村吗?在城市里的年轻人能回农村吗?必须让农村依靠年轻人,农村必须有年轻人。

怎么解决呢,农村城镇化,农村和城市一样?建设合作社,一个农场主管理一个村的土地?建设加工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依靠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让农民衣食无忧?我认为这些实施起来需要时间,也有难度。毕竟中国农村面积大,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有限,农村搞建设对原本的生态是一种破坏,所以需要时间逐步进行。

浅议农村留不住年轻人的问题,未来农村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农村该以农为本,现在的农村,情况不容乐观。经济发展了,环境恶化了。要留住年轻人,我认为这是首先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平原地区或山区,农村都在为发展自己做着各种尝试和探索,最终找到适合一个村、一个乡镇甚至一个县区域内的有规模、有特色的种养殖产业,像我们县原来是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主产区,现在主要以发展经济果树为主,兼顾蔬菜生产和养殖业。全县以苹果为主,其次桃、樱桃、葡萄集中在几个乡镇;少部分乡镇果树、养殖、蔬菜生产兼顾。

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现在的问题在于农村的土地板结,土壤中有农残,农村的水被污染,荒山少了,植被少了,农村的物种都减少了(螃蟹、一些昆虫类),做养殖的也不愿意按照老方法养了,这样下去,能留住年轻人吗?谁也不愿意留下。

农民收入整体是提高了,但是农产品(果蔬)价格不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人工费价格逐年上涨,生产投入越来越高,有的年头农民辛苦一年还赔钱。去年我们村很多桃子卖不了,摘下来去卖还不够人工费,最后烂在树上了。一年下来赔个底朝天!这样的农村也留不住年轻人。

留住年轻人,让农村发展下去成了难题。

浅议农村留不住年轻人的问题,未来农村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我认为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观念,需要全民一起努力,让农村真正称之为“农村”。

一、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目的在于杜绝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滥用,提高农产品质量,让农产品“物有所值”,让消费者吃到健康的产品,也让农民“有利可图”。这需要政府部门介入,需要有技术的农业人才,需要消费者的共识。

二、提高全民的农产品安全意识。无论生产者消费者,要坚信安全的农产品才称得上“食”,才是我们的“天”,才是我们健康的来源,有健康才有我们的一切。

三、养殖业寻求健康的养殖方法。避免畜禽摄入大量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

四、构建多元农产品销售模式。让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到达消费者的手中,端上消费者的餐桌。

五、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减少或者减慢设施建设。每一项建设都是有利有弊,在农村体现在:建设就要破坏原有生态,破坏快、恢复慢,现在村村通公路,水利设施也建设齐全,所以非必要的设施建设计划最好取消,必要的建设项目也逐步进行。

当然需要做的还很多,我只是一个学农事农的年轻人,学识有限。

总体上我认为农村要发展下去,作为农村生产者:生产安全健康的农产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消费者:提高农产品安全意识,认可农民的劳动成果。保持持续的生产和销售链:你生产出来的产品我愿意购买和食用,达到一种和谐的模式。

农产品得到充分的认可,农村有存在的价值了,无论你要建立合作社,还是成立农产品加工公司,或者其他的农场主形式的雇佣,农村呈现出来的是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的和谐,那时候不用说年轻人,你不愿意在农村生活和耕种吗?

毕竟“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本文仅代表“农人正三顺”个人观点,如有异议,敬请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