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聽不進去大人講什麼,怎麼辦?

小清小記


你的感受,很多父母都感同深受。

溝通,是家庭中永恆的矛盾點。父母希望孩子別搗亂,別闖禍,要好好學習,於是天天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沒有耐心聽我們的教育。而越是這樣,父母越火大,於是越是衝孩子發火,於是親子關係越來越僵······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煩惱,那麼這個回答,就是專門寫給你看的,魏參希望用一篇通俗易懂的文字,講清楚能很好解決親子溝通問題的“五要五不要”法,從而讓你們的親子關係更和諧而美好,家長更輕鬆,孩子更聰明。

而在介紹方法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

想讓孩子聽進去我們說的話,先要知道,孩子為什麼聽不進去?

相關教育機構,在網上做了一個調研,對象為7歲——18歲的孩子,問題是:“為什麼你不想和父母溝通,為什麼你總是聽不

進去父母的話?”調研結果最高票的5個答案是:

1、和我聊天的話題,永遠只有學習。

2、總認為我還小,什麼都不懂。

3、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也沒耐心聽我講,總感覺我是在狡辯找藉口!

4、總拿我和別人的孩子比較!

5、對我提各種要求,自己卻做不到!

家長們好好品讀下這5個答案,你是否也在犯這樣的錯誤?

OK,知道了孩子為什麼聽不進去,我們就能對症下藥,找到方法了,總結起來,就是“五要五不要”,這能基本解決親子溝通不暢的問題。

想讓孩子聽進你的話,家長要做到以下這5要:

第一步:眼要到

當你想要教導孩子,希望孩子改進他的缺點,抑或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時,一定要留意觀察孩子當下的面部表情和情緒——以確認當下是否是最佳的溝通時機。

因為只有當孩子內心情緒平和時,才能聽進去你說什麼。如果孩子還在生氣中,或者內疚自責中,或者懊惱、後悔中,那請停止你想溝通的衝動,因為這個時候,你說什麼孩子也聽不進去,要麼在孩子的沉默逃避中結束溝通,要麼在和你的爭吵中結束溝通。

第二步:耳要到

OK,如果時機恰當,你開始溝通了,你就要以“問”開始,多問少說,細心聆聽,不訓斥,給孩子充分表達的機會。傾聽,是親子溝通的前提。

你以為孩子打人了,是不文明的行為,但或許是其他孩子先欺負他,他才正當防衛的呢?

你以為孩子撒謊是不誠實的行為,但或許孩子是為了幫助別人呢?

你以為孩子逃課就是不好好上學,但或許孩子在見義勇為呢?

所以無論你想和孩子溝通什麼事情,先以問的方式,認真傾聽,並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和背後真正的原因,再決定怎麼引導孩子走正確路,做正確的事。

第三步:心要到

用心感受孩子的內心真正的想法。用心感受是親子溝通的潤滑劑。

有些孩子還小或者語言表達能力弱,並不能說的很清楚,這個時候,家長就不應當只聽孩子說了什麼,還要想孩子沒說什麼。

第四步:口要到

以平等的態度與孩子交談,不要以不恰當的語言,和孩子溝通。語言是有魔力的,說的好,能讓孩子非常原因聽你的話;用詞不當,就會激發孩子內心反叛的情緒,跟你對著幹。例如:

錯誤的說法:怎麼還不睡覺!說了多少遍了!怎麼這麼不聽話!

正確的說法:寶貝,睡覺時間到了,你看是現在睡覺還是讓媽媽給你講完故事再睡?

錯誤的說法:哭,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再哭就不要你了!

正確的說法:寶貝,你哭吧,等你什麼時候不哭了,媽媽再跟你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錯誤的說法:你怎麼那麼犟呢!媽媽都是為了你好!

正確的說法:你可以說不,但是媽媽想聽聽你說不的理由,這樣媽媽才能理解你,你說懟不對?

還有一些常用的詞,例如:

用"如果……會更好",取代"但是······"

用“我的意思是”,取代“你必須······”

第五步:手要到

最後,在溝通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撫摸孩子,傳達你的愛意。愛,是促進親子溝通的良方。

人都是有情緒的,當你溝通過程中用詞不當,或者聲音大了些,孩子就會很排斥,這時,你適當的撫摸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他也就能感受你是真正為 了他好,這樣孩子也就更能聽進去你說的話了。

當然,做好以上“五要”還不夠,想讓孩子聽進你的話,家長還要做到以下這“5不要”:

1、不要總想著控制孩子——必須要按你的劇本過他的生活

一個人,永遠也不可能控制另一個人。即使他是你的孩子。

宇宙創造了人這個高級生物,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會自己思考對與錯。不像動物,馴服好了你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人是不可能的。不然世界上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的叛徒和漢奸。

你認為對孩子好的事情,孩子不覺得;你認為有利於孩子將來的事情,孩子也可能不覺得。你想讓孩子當老師,可孩子想當醫生;人各有志,你覺得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卻覺得你是在阻礙他。

這是多數親子關係矛盾的主要原因,望家長們多多自省。

我們要培養的是一個將來能立足於社會、有獨立思考能力、不輕易被人左右的人才,而不是聽話、受人指使的庸人,你說對嗎?

2、不要總想改變孩子的想法。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同理,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即使他是你的孩子。雖然他遺傳了你身上的很多優點和缺點,但還是有很多獨特之處。

所以,孩子的想法與你的不同,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為什麼要因為孩子不聽你的話,想法和你不一樣,你就生氣、動怒呢?然後就開始吼罵,試圖讓孩子改變他的想法,讓他跟你一樣,怎麼可能呢?你說對吧?

所以,請尊重孩子有不一樣的想法,但你們意見不一,孩子跟你辯論時,請好好的辯論,不要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去強行要求孩子要按照你的想法行事和思考。

在生物界有個共識,“物種的多樣性,造就了地球的美麗大千世界,也造就了人類的繁榮昌盛。”同理,只有孩子與你的想法不一樣,孩子將來才有可能比你更優秀,比你更有出息啊,你們的家族才能越來越壯大,這難道不正是你想要的嗎?

3、不要只在意自己說了什麼

親子談話中,你追求的結果是什麼?是不是孩子能理解並聽進去你說的話。所以:你自己說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吸收到了什麼。

說不是目的,讓孩子聽進去才是目的。好好理解這句話,對嗎?

4、不要天真的以為,靠“說”,能改變孩子的行為

很多父母真的很天真,以為用“說”的,孩子就能按照你說的去做了。於是你會發現,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是離不開這些字眼:

你聽到沒有!

說了多少遍了!

耳朵跑哪裡去了!

快!聽話!

我再說一遍!

呵呵,有用嗎?從小你的父母是不是就是這樣跟你說話的,你聽進去了嗎?而現在你又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的孩子,你認為孩子就能聽進去嗎?

結果往往是,孩子這次礙於你的面子,屈服於你的淫威之下,可下次面對同樣的問題,還是會犯同樣的錯。於是你又這樣去“說”,週而復始,你越來越生氣,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既然“說”的方法不可行,為什麼從來不考慮換個方法呢?不知道什麼方法?那今天我告訴你:

孩子的成長和行為改變,不是來自於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家長的行為和情緒——即言傳是表面功夫,身教更重要。

莊子也雲:“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的家長,讓孩子趕緊做作業,做完作業才能看電視。而自己呢,卻坐在沙發上,追劇。

有的家長,讓孩子吃飯快點,別磨磨蹭蹭的。而自己呢,卻邊吃飯,邊看手機。

有的家長,跟孩子說不能撒謊,自己卻總是不兌現對孩子的承諾。

5、不要當領導,總用命令的口氣和孩子說話;

要想孩子聽進你的意見,不要當一個領導,總是用命令的口氣和孩子說話,而是要學會當顧問,用建議的語氣。

想想看,如果你的老闆,天天用命令的口氣對你呼來喝去,要你做這做那,必須事事都聽他的按他說的去做,那你還會喜歡這樣的領導嗎?這樣的領導,還能對你的職業發展有幫助嗎?

同理,如果你總是以一種居高臨下、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資本家和被剝削者的強硬態度,去跟你的孩子溝通,孩子怎麼可能聽得進去你說的話呢?

很多人說,我工作壓力大啊,我要養家餬口,面對職場和社會上的很多壓力,回到家,孩子再不聽話,我能不生氣嗎?!所以只能用命令的口氣和孩子說話。

呵呵,這可不是藉口!任何時候,你都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把情緒帶回家還是不帶回家;選擇尊重孩子,還是不尊重孩子。

上個世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梁啟超先生,夠牛吧,事業做的夠大吧,社會壓力也比我們大部分人大吧。可看了《梁啟超家書》、以及梁先生相關傳記的人都知道,梁啟超先生對家庭子女的總是溫文爾雅、平等對待,所以他養育出的子女個個都很有出息——“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九個子女個個都是各方面的專家,有3個子女甚至是國家級的院士!最出名的就是國徽的設計者梁思成。

而看看與他齊名的、與他一起發動戊戌變法的康有為,出了名的暴脾氣和犟脾氣,雖然生了12個子女,卻都很平凡和碌碌無為。

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子女將來成為人中龍鳳,首先,你自己要先學習做個優秀的父母。

你說對嗎?


育兒規


在思考怎麼辦之前,我們先要解決的是孩子聽不進去家長的話的緣由。其本質是大人的獨立自我和孩子的獨立自我發生衝突。具體原因及解決辦法如下:

1. 孩子在情緒中

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處於情緒中的時候聽不進去任何的話,或者說,只聽得進去符合自己需求的話。

例如對某個人生氣的時候,產生的衝動是攻擊對方,如果此時有人相勸不要衝動,往往聽不進去,但如果有人慫恿:動手!動口!,那麼往往會被接收。

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兩敗俱傷。

孩子也是一樣,他傷心、生氣的時候,家長叫他:你不要生氣,你不要傷心。孩子聽不進去。

解決辦法:允許孩子通過正確途徑發洩他的情緒,情緒平靜下來後再進行溝通;

2. 孩子處於尋求過度關注的狀態

孩子天生就會在群體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在家庭中,在學校裡,在社會上。

當他們感覺自己的存在感不足,他們就會做出種種行為來引起關注,即便行為是錯誤的,但對於孩子來說,你罵我總好過你不看我。

尋求過度關注的特點,是孩子“說不聽”。例如,前一秒鐘告訴孩子:你不要吵了,孩子安靜了一下然後又開始了。如此反覆。

解決辦法:不給孩子錯誤行為以關注,給出新方向讓孩子使用正確方式引起關注。例如孩子吵鬧的時候,對其吵鬧行為平和對待,問問他:“要不我們一起玩XX遊戲?”

其根本,就是在正確的行為給予孩子關注。

3. 孩子處於權力鬥爭中

這通常會出現在家庭成員地位不平衡的家庭中。例如爸爸鄙視媽媽,孩子跟著鄙視媽媽,自然不會聽媽媽的話。

其本質在於,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讓孩子體會到了權力的好處,深陷其中。讓孩子認為,如果一定要有一個人掌權,那一定是他。

解決方式:訂立規矩,家庭成員地位通過規矩來平衡。即在家庭裡面建立“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例如:規定家庭裡,每天有一個小時不能玩手機,家長和孩子共同遵守。


淅爸育兒記


孩子有想法寧願和同學朋友說,也不願意和父母說。

我家老大現在也這樣,真的是非常讓我這個老母親生氣。

很無奈,不得不各方面找原因,難道是我做錯了。

最後得出結論,媽媽一直都是媽媽,沒有什麼變化。其實有變化的還是孩子!

可多種育兒理念都是媽媽錯了,小孩沒有錯……真是讓人更生氣!

比如,有最新的研究說,成人每天平均有12.5分鐘與他們的孩子談話。大約8.5分鐘的時間通常用於指控和禁止,只有4分鐘左右的友好對話。

想想也是這樣,孩子給我說話,我多數是在教導他。說的不對難道不應該教導嗎?教導他是擔心他犯錯誤……

然而專家說了,就是家長的這種家長作風,讓孩子聽不進大人講什麼!

家長就應該輕聲細語和孩子做朋友。多聽孩子說,你不要發表意見!

個人感覺,聽孩子的各種自以為是還不能發表意見,還不如不聽呢!

“人類社會的進步在於下一代不聽上一輩的話”

說明一代一代的人都是這樣過來的,人的一生之中都有個青春叛逆期,看不慣自己的父母認為父母說的都是錯的。過去這一階段就好了。

等到後很久以後,孩子終究會理解自己的父母。

既然苦口婆心,徒增煩惱,就少說幾句,挑重要的說。


玩具屋的童童阿姨


孩子總聽不進大人的話,得出結論是:“僕人”“跟班”的話孩子不聽!

父母為了培養孩子連父母都不敢當了,要當僕人;父母教育孩子連領導都不敢當了要去當跟班;制定孩子發展規劃還要和乳臭未乾的孩子商量制定,否則就是不民主,就會傷害孩子,如此等等,其實這樣的孩子真的不需要培養了,因為,這是神童降世和天才誕生了。問題是我們大多數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降世,可憐的父母把他們都當做了神童去教育,所以,孩子不聽僕人、跟班的話了。悲哀,家庭教育的亂象已經告訴我們,現在的危機已經不是“美伊衝突”而是家庭孩子早期教育了。

首先是理論危機:照搬照抄西方發展心理學,隻言片語誇大其作用。如“自由發展論”,孩子正需要規範發展的時候,或放任自流、或隨孩子所願。孩子如同站在十字路口的問路人,父母熟悉路線而不給孩子指路,這是典型的生娃不養娃的表現,這理論還要麼?況且東西方對自由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西方的自由不一定適合東方。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社會越發展人會越來越不自由,從猿到人,都是在規範中發展的,現代人再熱也要穿褲子,猿人則不然。所以,自由又是一個認知問題,如果一個人想要沒有規矩的自由,就會感到渾身不自由,當人在規矩的範圍內享受自由時,就會感到無限的自由。

第二是行為危機:偏執的理論就會使人不知所措。有人大談父母不是領導,那就只能當僕人了。有人還搬出梁啟超,說“梁啟超先生對家庭子女總是溫文爾雅、平等對待,所以他養育出的子女個個都很有出息——“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有理有據,理直氣壯。似乎梁啟超就是僕人。現在有人不時在文章裡放上幾個英文字母,似乎中文無法概括其意思,其結果是連“領導”二字都不認識了,打罵才是領導?梁啟超“溫文爾雅、平等對待”就沒有領導了?孩子沒有閱歷、經驗、沒有是非觀念,為什麼不能“領”不能“導”?

第三是違揹人類發展規律而不自知。“教育家”們,大談父母應該怎麼樣“尊重孩子”,但忘記了一個基本規律,雖父母不可能都是聖人、君子,但孩子第一個崇拜的對象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語行為都是孩子的榜樣,這種力量一直要延續到初中甚至高中,孩子是非觀念建立起來後或肯定或否定“偶像”才會慢慢演變。孩子的兩個逆反期反對的對象也是父母,但也不是逢父母必反,引導好了都能順利度過逆反期。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切不可用自己的不良言行誤導了孩子,更不能放棄自己的老本當幾天假洋鬼子害了孩子。

第四是孩子不聽話,首先檢討自己。A,你是否不聽你父母的話?過去人們常常提出這樣的二難選擇題“老婆和老孃同時掉進河裡先求誰?”,現在的話題更有意思“老孃和寵物同時掉進水裡,問你先求誰?”,貌似輕飄飄的笑話,卻反映了現實,同情狗比同情人更勝已是時尚,有時間照看狗無時間照看年老的父母的人大有人在。你是怎麼看待的?B,你是怎麼社交的?是佔便宜多或是謙讓得多?C,你對金錢是怎麼對待的?是見錢眼開還是取之有道?D,孩子是否尊重你,視你為偶像?E,你是否是稱職的父母?F,孩子不聽話,你說的話對不對?要相信孩子不會無緣無故不聽你的話,問問自己,可能一切都明白了。

年輕的父母們,面對犯罪分子年輕化、少年化的現象,是要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的時候了。小編覺得家庭教育抓住三個核心點守住三條底線足矣:一是正確對待孩子,不要低看,連嬰幼兒都不能低看,他們都具備看樣學樣的能力,尤其是那些調皮的孩子,可能發展潛力更大,更不能低看;不要高看,他們畢竟是孩子,要讓他們做人、知道是非,必須父母帶領;二是父母示範帶頭作用要做足,用最樸素的方式不要故弄玄虛照搬照抄“洋理論”,即使你是農民、識字很少,只要你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採回了糧食,孩子也會崇拜你的,看到父母的辛苦,還會激發學習的鬥志的。三是一定要當好“領導”。領導的定義是指引和影響個人或組織,實現某種目標的行動過程。領導不是個別人認為的那麼壞。家庭教育的領導作用主要是“正直領導”“行為領導”“情緒領導”,用正能量規範孩子、引導孩子做人,建立是非觀念,隨時發現並解決孩子的情緒變化並引導。歸納起來就是教做人、教情緒控制、培養學習興趣。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變化,由填鴨式到導引導式再到指導式過度。堅守三條底線:守住家長權威底線(權威來自你是孩子崇拜的偶像);守住孩子必須尊長的底線(對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要畢恭畢敬);守住孩子善良的底線(對窮人、弱者的表現)。這樣教育孩子的脈絡就清楚了,重點就突出了。假設有一天你和寵物同時掉進水裡,長大成人的孩子就不會放棄你不管去救寵物了!


家有頑童親媽咪



孩子聽不進去大人的話,最大的可能是,大人跟孩子的溝通,不在同一個頻道上面。


孩子小的時候,依賴父母,把父母的話當成聖旨。爸爸媽媽說什麼都是對的。


可是當他們慢慢長大之後,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同的文化背景,讓兩代人之間有了代溝。父母還是父母,而孩子,卻已經不是我們眼中的那個說風就是風,說雨就是雨的小娃娃。


這就要求父母要隨著時代的進步改變觀念,要隨著孩子的成長,改變對他們教育的方法,改變跟他們溝通的方式。


那麼,跟孩子該如何溝通?


首先,不要再像孩子小時候那樣使用單方面的輸出式語氣,而更多的要像朋友一樣,用建議跟引導式的雙向語句。


比如,孩子小的時候挑食,你可以動用家長的威嚴,直接命令式的讓孩子吃下去。


可是孩子長大後,這種方法顯然就不能再用了,更好的方法是跟孩子講明挑食危害的道理。如果依然還是沿用孩子小時候的那種教育方法,那麼得到的肯定是孩子的反抗或漠視,甚至是激發矛盾,而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


其次,任何時候的溝通,要保持心平氣和。


一件事情發生,如果家長的反應比事件本身帶來的情緒要激烈,那麼,事情結果就有可能會發展成矛盾。相反,如果一件事情發生,家長的反應比事件本身帶來的結果情緒反應平和,那麼,事情就有可能會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我們在跟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如果始終都能保持一種平和的態度,那麼溝通就會有一個良好的結果。如果我們自己開始情緒激烈,那麼孩子情緒也會被帶動起來,溝通就會很困難。自然就聽不進大人的話了。


最後,要時刻謹記,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跟我們是平等的,無論是在哪方面。


有的時候,要耐下心來,仔細傾聽一下孩子的聲音,瞭解一下孩子的內心,孩子的需要。這對雙方更好的溝通,有很大好處。


我是石韋教子,【關注】我,一起分享更多的兒童健康養育理念。


家有小乖


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導孩子明白哪些行為是被公共生活所鼓勵的、哪些行為是不被大眾所接納的,引導孩子學會查詢生活的“字典”、知道如何通過與人分工協作達成成長目標。家長的職責就是給予孩子關於成長進步的“字典”【生活習慣、生活規則】,把控好教導工作的尺度,運用好引導孩子成長進步的“胡蘿蔔”與“大棒”。家庭教育就是家長用行為告訴孩子成長進步的規則,幫助孩子建立起規則與尺度意識。

孩子很難記住您講了什麼,但是他們很容易知道您做了什麼,哪些行為能夠為自己賺取好處。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尚處於發育之中,孩子對於言語的理解能力都非常有限,孩子的學習活動多以行為模仿、聲音模仿為主。所以,家長或者師長講了什麼道理很少有孩子能聽懂,而家長或者師長做了某個行為,他們馬上就會去模仿,模仿家長或者師長講話的神態、語調,模仿一切他們認為有趣的言行。

放飛成長夢想

孩子學習活動以模仿行為、聲音為主

人們常說“眼見為實”,在孩子的學習記憶之中,能夠親眼見到並能夠模仿實踐的行為最容易被他們習得,比如家長生活中的行為動作、走路的姿勢、比劃的某些形態動作等。總之,孩子對於能夠親眼見到並能夠實際模仿的內容更容易習得,也更感興趣。其次,就是孩子對聲音也是比較敏感的,他們會對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所講過的話記憶尤新,與模仿動作行為一樣,他們會立刻模仿或者在某個時刻模仿他們認為合適的聲音,儘管他們並不十分清晰那句話代表什麼意思。例如很多家長帶孩子時,要求孩子對遇見鄰居的爺爺奶奶有禮貌,要求孩子向他們問好,如果您只是要求孩子做,那麼他們很難如您所願。但是,如果您先於孩子問候“爺爺奶奶好!”那麼孩子自然會積極的跟隨,儘管他們並不知道這裡面具體的意義,但他們能夠從跟隨中找到樂趣和快樂,至少他們不會有被強迫問候的感覺,相反他們會感受到來自鄰里爺爺奶奶友善的愛。

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一個人【家長或師長】用自己的的言行示範,引導另一些人【孩子】成長進步的過程,行為示範的效用大於其他任何形式的說教,也就是所謂的“言傳不如身教”。成長過程中最好的學習行為就是實踐,是能夠將所要學習的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起來,能夠動手體驗。家庭教育活動的本質是為孩子授漁,也就是教導孩子學習成長、適應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學習活動的本質是孩子通過模仿習得獨自生活的能力,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孩子養成獨自生活的技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家庭教育培養的是孩子【20年後】獨擋乾坤生活的智慧。人生的學習成長不同於飢渴時所攝入的食物和水,不能立刻有溫飽的感覺,學習知識文化是為明天的生活儲備能量,今天“學以致用”用的是昨天獲得的技能。孩子的成長過程是緩慢的,從懷孕的那一刻起,孩子就開始了學習成長。出生之後,學習更是成為了孩子最核心的工作,而孩子所有學習活動的本質就是為孩子二十年之後獨自生活、獨擋乾坤打基礎。社會隨著時光一刻也不停息的在向前發展,生活時刻都在發生變化,適應生活最好的能力就是適應力與應變力,給予孩子獨立生活技能的本質就是引導孩子學會應對一切生活挑戰,教導孩子應對世界的千變萬化的能力。

模仿學習

沒有人喜歡被說教,孩子也一樣

法律賦予每個人平等生存的權利,現實生活中的每個個體也確實是平等的,孩子與成年人除了身體上的個子大小、生活經驗的多寡區別,其餘都是平等的,擁有平等呼吸、享受飲食的權利。孩子在生活成長過程中雖然對於很多事物都缺乏判斷,但是探知事物的好奇心促使孩子期望按著自己的相想法行事,而不是事事都順從家長的指導、完全按照家長說的做。“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世界上同樣不可能有兩個心靈相通的人,即使是您的孩子。生活中,孩子總會有孩子自己的生活需求,比如開飯了,但孩子正和自己的小夥伴而一起玩兒或者正玩著他們喜愛的玩具時,即使餓了他們也會說不餓,期待能夠多玩一會兒。相反,如果孩子因沒有玩伴兒而無聊時,即使剛剛吃飽了飯菜,他們依然期待從嘴上獲得些許滿足,總想能夠吃點兒什麼。

您的痛不可能成為孩子的痛。家長有應付生活的煩惱、幹好工作的難處,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這些都是孩子無法理解的。同樣,孩子也有諸多的成長煩惱,比如孩子之間誰和誰成為朋友、誰在****方面最棒.....這些孩子的成長煩惱也是家長無法理解的,也就是說家長與孩子之間存在“你的痛不可能成為我的痛”。這也是很多孩子和同伴兒無話不談,而回到家中就成為“木魚”的根本緣由,家長不理解孩子、不傾聽孩子的心聲,進而出現親子間交流“斷代”。

以我自己為例,小時候家在農村,家庭條件差,很多同伴兒都因家庭困難而無法完成小學【那時還未實行義務教育】。我們家父母算是對孩子上學上心的,無論如何都想辦法借錢為我們交齊學費,讓我們能夠上學。但是,他們也有落實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直教導家庭有多不容易、借錢有多難,總是期望我們能夠好好上學、不辜負他們的培養。由於家庭條件限制和認知上的差異,我們的學習被限定在課本範圍,家中沒有增加任何課外書籍,也不鼓勵我們學習與課本無關的知識。因此,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學習除了課本幾乎沒有其他內容。小學時間還好,鄉村小學考試也都是小範圍的出題,學習也沒有什麼壓力。可一到中學就開始感覺學習乏力了,課本知識學習好了,但是缺乏課外知識,更是在於同學交流過程中逐漸顯得有“代溝”。久而久之,性格就變得孤僻起來,學習上也就變得不輕鬆了,學習思路打不開、成績與見識也上不去。

俗話說:“處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成長煩惱。家長與孩子分屬不同時代的人,在各自的成長道路上行走,很難得找尋到較大範圍的交集。所以,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進步的過程中應主動“變頻”,變到能夠與孩子有更多交集的那個頻道,以同理心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與孩子一起成長,實現人生第二次高速成長。教育從來都是雙向的,我們教導孩子認知世界,孩子也會反饋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看待世界的角度,讓我們能去重新審視、認知這個世界。

家庭遊戲

家庭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偉大領袖毛主席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家長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孩子的情景正在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孩子的學習題目讓身為大學高才生的父母“摸不著頭腦”的例子比比皆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基點和終點,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更是學校教育的前站、補充和放大器。有家長認為應將孩子的學習成長交給學校,孩子上了學了,只要做好孩子學習中的“後勤部長”保障孩子身體健康、吃飽穿暖即可。於是將孩子的學習成長事項全權託付給了學校和老師,殊不知正是因為沒有家庭教育的支撐、配合,學校是不可能獨自把孩子教育成才、成人的。學校教育提供的是標準化的服務,有區別也僅僅是孩子上課時與老師距離的遠近,然而教學活動中同班孩子在學習上所呈現出的高低起伏“天壤之別”,關鍵在於每個孩子成長在不同的家庭,享有的家庭教育不同。專家認為,父母要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家庭教育觀念,從提升自身素質開始為孩子成長做榜樣,家庭教育需不斷與時俱進,家長只有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能適應孩子成長需求、才能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的成長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導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當我們對孩子提出諸多要求時,請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經做到?讓孩子學習自己是否有拿起書本學習呢?如果您自己的未能做到的事情,您讓孩子做到他們會怎麼想,孩子內心會平衡嗎?要求孩子有修養、有禮貌,而自己卻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這合適嗎?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鏡中影”,透過孩子就能瞭解其父母的為人和修養。也就是說,作為父母應該先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之後再要求孩子模仿自己的言行習慣。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想要培養高素質的孩子,僅僅靠說教是根本行不通的,關鍵還是調整孩子的成長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世界上有眾多學科,卻唯獨沒有為人父母的科學,這是因為每個家庭都是不同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針對孩子的家庭教學活動需要父母與孩子們一起從做中學、與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從來都是雙向的,我們教導孩子認知世界,孩子也會反饋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看待世界的角度,讓我們能去重新審視、認知這個世界。人生的成長應不同的生活經驗積累而不同,人生第一次大跨度成長是被家長和師長引領從孩子成長為能夠獨自融入社會的成年人,第二次成長就是養育一個孩子並陪伴他們成長、成才、成人。電影 《心靈訪客》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十六歲的黑人少年賈墨非常有籃球天賦,同時也十分熱愛寫作,一次偶然的惡作劇讓他闖入了有點兒自閉的知名作家威廉·佛瑞斯特家中。賈墨離開時落下了自己的書包,威廉幫賈墨認真地批改起了作業 ,從而發現了賈墨的寫作天賦。此後,賈墨頻繁造訪威廉,兩個心靈彷彿碰撞在了一起,一個耿直boy和一個睿智的長者就這樣開啟了一段靈魂之旅,他們彼此填補、互相啟迪。威廉教賈墨寫作,教他人生,賈墨的寫作水平得到了飛速的提升;賈墨也和威廉聊外面的世界,長者塵封的心靈也不斷被打開......

學習陪伴

家庭教育應注意避免:

1、家長之間“多頭教導”。歌唱:“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本省就是多個擁有不同成長經歷、不同生活習性、不同思維方式成員相互合作的集合體。家庭成員中每個人因各自的成長環境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自然會對孩子的教導活動有不同的見解,比如媽媽會細心的照顧孩子,讓他們生活無憂無慮;爸爸會認為孩子應該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祖父母會認為生活中應該滿足孩子幾乎所有要求,不能讓孩子受委屈。如此,家庭中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成長都有不同見解,認為孩子應該按照自己的引導方式成長。

生活中,如果您仔細觀察便會發現:植物在生長過程中主莖的頂端生長很快,側芽生長很慢或潛伏不生長,這種主莖頂端生長佔優勢,阻止側芽萌發或抑制側枝生長的現象稱為頂端優勢。這現象普遍存在於植物界,但不同植物差異很大。向日葵有很強的頂端優勢,其側芽一生中都處於潛伏狀態;稻、麥頂端優勢較弱,能長出許多分櫱;灌木頂端優勢極弱,幾乎沒有主莖與分枝的區別。是的,您或許已經發現了,頂端優勢越明顯的植物會長的更為高大,而那些頂端優勢沒那麼明顯的植物則不會長的很高

人生的成長活動無論是精力,還是時間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精力與時間內每個人都必選擇對於自己更為有利的方式才能獲得更好的人生,比如選擇投身種植、養殖業的農民肯定是沒精力弄懂金融學的;選擇運用文筆照耀他人成長的作家就必然需要從別人那裡獲取物質生活資源......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中必定有一箇中心,也必須有一箇中心,家庭教育引導孩子成長的歷程中同樣需要頂端優勢,也就是說在教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同的家庭成員要儘可能做到對教導孩子成長的意見統一,

避免多頭教導給孩子造成成長方向上的迷失感。同時,如果家庭成員對於教導孩子成長有不同的方向,那麼孩子就會選擇相對舒適的區域,更有甚者孩子還會在不同家長間“打游擊”。如果孩子學會了如何在不同家長家“打游擊”,那麼無論是對孩子的學習成長,還是家長教導孩子都會造成無盡的麻煩。

成長向前

2、刻意追求“都是為你好”。“孩子怎麼一點兒都不省心......不......不......”這往往是父母抱怨最多的,然而這一系列抱怨背後的潛臺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為你好!”為孩子學習好、為孩子生活好、為孩子......作為家長几乎沒有不為孩子好的。但是,這一眾“都是為你好!”的出發點無一不是出於家長自身對於社會生活的理解。是的,孩子與成年人最大的區別就是缺乏生活的經驗、缺乏綜合判斷事物的能力,他們確實需要家長積極正向的教導。

積極正向的教導需要避免:溺愛。凡事為孩子代勞,怕燙著孩子而不讓孩子學著自己盛飯;害怕孩子弄溼衣服而不讓孩子練習洗自己的衣服;害怕孩子受到傷害而拒絕讓孩子去和小夥伴兒一起遊戲......嚴管。管控孩子每一個行為,不給孩子嘗試、探索、試錯的機會,遇到孩子犯錯就非打即罵。嚴管制下的孩子時常會怯懦、自卑,或脾氣暴躁......漠不關心。人們常說“人心都是肉長的”,孩子對於家長對待他的態度是敏感的,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行為冷漠帶給孩子的心理傷害;嘮叨。嘮叨是破壞生活和諧最大的殺手,對孩子心理傷害最大的行為就是言語上嘮叨帶給孩子的傷害,嘮叨的言語如同滴水會浸潤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是為你好”是家長在教導孩子成長活動中最長用的,如果能用好自然能夠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積極正向的引領作用。但是,如何把握“都是為你好”的度呢?

遊戲陪伴

3、教導方式缺乏連貫。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成長不怕走錯方向,就怕半途而廢。人生成長路本沒有方向的對與錯,關鍵在於持之以恆的堅持,“三心二意”是不會獲得好收成的。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小猴子掰玉米》 

有一天,一隻小猴子下山來.它走到一塊玉米地裡,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裡。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

走。走著走著,看見一隻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它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教導孩子成長的活動是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事業,從孕期開始直至孩子成家立業父母都還在管教。但是,越是長久的事業越需要耐心,教導孩子成長同樣忌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某天想到一個好主意就給孩子試一試,過後看見別家教育孩子的方法不錯又借來用一用,如此反覆不連貫對於孩子的教導最是百害而無一利,比如和孩子約定早起,如果堅持不到兩天就放棄。那麼,之後孩子就會以各種方式推掉所有不合心意的被管教方式。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即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


育鄰人


那就儘量避開孩子不願聽的,換種方式講,鼓勵式講,關鍵大人要有耐心,這個很重要,一般大人看孩子聽不進去就會發火,這樣孩子更不願意聽了,耐心吧。


篇篇而來


你父母說的每一句話都記住然後務必實行?如果是的話,恭喜你,你成功成為了一個永遠長不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