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的創新,需要這樣管理

創新型組織的領導人與英雄式領導人的做法大相徑庭,企業不需要英雄式領導,複雜的創新項

目更不需要這種領導方式。亨利·明茨伯格表示,僅僅做好管理,促進創新就足夠了。

你要的創新,需要這樣管理

1.創新型領導力

創新型組織的領導人與英雄式領導人的做法大相徑庭,他們更多的致力於制度和流程的建設,來激勵員工,營造團隊精神,而這些措施反過來也促進了創新,推動了組織戰略的發展。

要創新,就要給予那些掌握具體知識的人工作上的自由。複雜的創新項目往往還需要高度靈活的團隊作業。但是英雄式的領導觀念強調的是集權,它把過多的光環和權力聚焦到一個人身上,從而不言而喻地剝奪了其他人的權力。

約翰·科特曾經跟蹤哈佛大學商學院74級115名學生的發展軌跡並寫了一本書,有人問他,這些人是否具有團隊精神,科特回答道:“我想這麼說比較合適,他們想組建團隊,帶領團隊創造輝煌,而不是甘心做團隊的一個普通成員,接受別人的領導。”這不是團隊精神!想帶領一個團隊——不得不帶領一個團隊,是團隊精神的對立面。

2.什麼是“創新”

界上總有事物在發生變化,有時候把改進混淆為創新,有時候錯把時尚也當作創新。我們搞不清創新是什麼,越重視它,它就顯得越平凡;越想得到它,它就越是遙不可及。

或許根源在於我們對於變革的態度。說到變革,乃是管理學上的另一矯情詞語。我們喋喋不休地談論變革,卻絲毫沒有意識到根本沒有發生什麼變革。過去30年,幾乎每場關於變革的演講,每篇關於變革的熱門文章,都在大談特談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變革的年代,是這樣嗎?並非如此。

我們周圍的大多數事物都與從前毫無二致。往四周看一下,你身邊的哪些東西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衣服的性質?傢俱?汽車?福特公司100年前就使用與現在相同的四輪內燃技術。高速路上的標誌?飛機?彗星飛機自1952年就開始使用噴氣式技術。桌上的手提電腦?軟件可能經常變,但硬件已經數年未變了。

事實上,無論何時,世界上總有事物在發生變化,我們這個時代發生變化的是信息科技。但我們只注意到了正在變化的東西,卻忽視了其他一成不變的東西。或者更確切地說,我們假裝認為其他事物也在發生變化。換言之,我們把改進混淆為創新。無論是奧利奧冰激凌,還是一種新的汽車外形,無不引得大家興奮異常,其實功能與以前無異,方式也與從前完全相同。還有,我們錯把時尚也當作創新。

3.創新的組織結構

創新的搖籃不是鏈狀圖,而是網狀圖:一個隨意的、自由流動的、便於大家交流的網絡。在複雜的創新活動中,這種網狀結構會非常有助於員工討論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向任何組織要一份組織圖,你會得到一幅“組織架構圖”:一層摞一層的經理,卻沒有產品或服務的影子,更不用說那些製造產品或提供服務的人了。真是糟糕!

如果你堅持要看一份詳細的運營流程圖,你會得到一副鏈狀圖,就像十分流行的價值鏈那樣,一個步驟接著一個步驟,構成一幅線形的流程圖。用這種圖表描述生產線倒是非常合適,但絕不適合於新產品的開發,或者任何與創新相關的行為。鏈狀圖結構適合穩定的、成熟的流程,不適合創新行動。循規蹈矩的行政管理人員或許喜歡這種組織結構,或許一些高高在上,不問具體業務的英雄式領導人也覺得不錯。

最高領導人的職責是掌控全局,提出戰略,把所有部門都凝聚在一起,正因為這項不可能的任務,所以我們才呼喚英雄式的領導人。問題是,領導人一般都是凡人,或許實質上只有行政管理人員之才,但由於相信自己是人中俊傑,反而添了剛愎自用之疾。十有八九,他們也只有在組織架構圖裡才能夠顯得比別人高超。換個說法,組織架構圖掛在那兒不是給人看的,組織架構圖應該由千千萬萬個小的細節組成。而英雄式領導人由於遠離細節,往往變為戲劇性領導人,充滿喧囂與騷動,底下的所有人呢,都在等待驚天動地的事情發生,不用說,他們肯定會失望。創新不是這麼來的。

4.重新定位管理

管理應該是無處不在的,管理應該走出辦公室,到員工中間,到工作現場,到顧客那裡去,到一切與組織相關的活動中去。如果管理做不到無處不在,則勢必難有所為。同時,管理還應該是每個人的管理,每位員工都應該參與其中。因為不同的職位負擔不同的職責,所以大家必須互相交流共享創新流程中的點點滴滴,才能有所進步。任何員工,不管是科研人員,計劃人員,還是銷售人員,只要是召集了某件事情,發起了某項工作,就暫時成 為事實上的管理者。這是不是說已經不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管理者了呢?絕對不是的。我們照樣需要管理者,但必須用非傳統的方式來進行管理。

 5.向管理注入活力

管理的原則是持續、細心的關注,而不是突如其來的、斷斷續續的干預。管理的宗旨是激勵員工,而不是授予員工權力,因為它尊重員工,員工自己知道應該幹什麼,需要尋求什麼支援,他們不需要得到什麼授權。

如果你希望員工愛崗敬業、創意勃發,那麼不妨好好研究一下戰略模式和賦能模式的差別。

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模式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例如,就像我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的,成千上萬個工人頭頂石頭,用最原始的方法建造大壩。但這絕不是推動創新的方法,也不是打勝仗的方法。

“戰略模式”是線性的,在這個模式中,領導人做決策,其他人遵照決策行動。注意這個模式的前提:領導人是“公司”,其他人是“人力資源”;領導人是一位獨行俠,最終為所有事情負責;領導意味著做偉大的決策、制定宏偉的戰略、進行大手筆的交易,比如制定企業戰略規劃、商業戰略規劃;領導與執行是完全分開的兩個步驟。

“賦能模式”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管理的角色。管理不是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管理環繞著整個流程,激勵它,協助它,並且管理者親身示範起帶頭作用,激發員工的積極性,營造濃厚的創意氛圍。與複雜的創新項目相同,這個模式裡沒有哪一個環節是起始點和驅動點,因為所有的環節都是環環相套。自組織是關鍵的一環,但它離不開經驗的幫助,經過不斷地總結經驗,最終會演變為遠見。至此,戰略浮出水面。自組織帶來行動,行動又帶來對自組織的反思,而反思又啟發了新的遠見,如此輪迴往返,生生不息,不斷前進。

我們不需要英雄式領導,複雜的創新項目更不需要此種領導方式。僅僅做好管理,促進創新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