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說話可以產生氣溶膠,存在病毒傳播風險

NEJM:說話可以產生氣溶膠,存在病毒傳播風險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據StatNews網站報道,4月15日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們說話的時候會向空氣中呼出非常小的液滴,可以在空氣中懸浮很長的時間,存在COVID-19等呼吸道病毒傳染風險。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專家、哈佛大學生物學家Matthew Meselson在報告中指出,COVID-19是否會以氣溶膠形式廣泛存在於空氣中,是當前爭論的焦點。有研究發現,感染者接受插管和其他手術時,可向空氣中釋放大量含有病毒的微粒形成氣溶膠。而本項研究通過激光觀察發現,在普通說話的時候,我們也會釋放大量的液體微粒,如果含有病毒,同樣有傳播風險。

Meselson稱,一般而言,打噴嚏、咳嗽排出的液體顆粒都比較大,在重力作用下很快會沉降;普通呼吸、說話會產生更小的液體顆粒,它不會被沉降並形成空氣的氣溶膠,可以隨著室內的氣流四處移動。

我們一旦觸摸沉降在物體表面的打噴嚏噴出的液體顆粒,再觸摸臉部,這些顆粒中攜帶的病毒將有機會進入上呼吸道。它們可能進入肺部感染,也可能被鼻腔分泌物清除或被吞嚥至胃部消化。相比之下,說話產生的氣溶膠顆粒非常小,它們一旦攜帶病毒可以隨著空氣直接滲透到肺部深處,帶來感染風險。

本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志願者對著塗成黑色的紙板箱開口端說“stay healthy”,利用綠色激光照射捕捉口腔噴出的液滴,這些液滴在通過激光光幕時會產生閃光,科學家可以此估計液滴的數量和大小。

我們可以看到說話時產生了大量液體顆粒,特別是“th”這個音節產生的液滴最多,說話聲音大的時候產生的液滴比輕聲更多(347對227)。志願者又在口上蒙上一塊潮溼的布說同樣的單詞,結果排出的液滴數量降到了零。

先前也有研究發現,說話時的液滴比咳嗽和打噴嚏時要小得多,更有可能在空氣中懸浮。測量發現,在靜止的空氣中,10微米的粒子可以懸浮大約9分鐘。

Meselson說,如果一個感染COVID-19的人說話,這些氣溶膠和顆粒就會來到各個表面,成為COVID-19的潛在傳染源;在比較遠的距離封閉的空間,這些空氣中的氣溶膠也有潛在風險。因此,只要附近有感染者,我們就需要戴上合適的口罩保護自己;有感染者到訪的空間應保證足夠的通風。

Meselson補充,我們不知道這些COVID-19感染者究竟是誰,因為感染後出現症狀之前的兩到三天就可以向空氣釋放病毒,具有傳染風險,因此每個人時常佩戴口罩很有必要。

1. Statnews

Simply speaking could transmit coronavirus, new study suggests

https://www.statnews.com/2020/04/15/simply-speaking-could-transmit-coronavirus-new-study-suggest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