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我們看不懂太大的道理,卻也看出了悲傷的分量

很多70-80後的學生時代,曾有過一段電視臺裡戰鬥番盛行的時期。《聖鬥士星矢》、《北斗神拳》、《魔神壇鬥士》等輪番播放。在那個時期,像《太空堡壘》等其實是機械番的劇也都一不小心就歸到戰鬥番裡去了。反正只要是有激烈打戲的動畫就都算!

但在這種粗糙看劇的時代裡,還是有一部劇帶來了不一樣的氛圍。

在時光君的記憶裡,《宇宙騎士》是一部在學生們的日常熱談裡不常被提及的作品。當時大家踴躍傳閱著《聖鬥士》和《龍珠》的漫畫,也會高談闊論昨天那集《北斗神拳》的內容,但說到《宇宙騎士》都是一兩句,偶爾會有些猥瑣男生提及變身過程中的裸體,也不過就是表示一下新奇而已。

那麼《宇宙騎士》到底是劇情不夠精彩,還是定位不適合那個年齡的小朋友呢?

比起其他“戰鬥番”,《宇宙騎士》明顯比較沉重。主角迪博威雖然也是救世英雄,但揹負著極為悽慘的設定。迪博威每次遇到的重要對手幾乎都是他的家人和朋友,他們在保留了記憶的情況下被拉達姆控制,不得不與迪博威為敵。哥哥重吾和妹妹美雪相繼離去,孿生弟弟星也堅持與之為敵,這些悲劇片段貫穿了全劇主線。

如果非要類比的話,其實同時期的其他幾部動畫也有親人相殘,朋友死斗的戲碼,每個主角也都揹負著相當悲慘的身世,但為什麼唯有《宇宙騎士》帶來了不一樣的感覺?

那個時候我們看不懂太大的道理,卻也看出了悲傷的分量

很多年後當我們會對動畫的分類侃侃而談,會根據製作方、發佈載體等對動畫進行更精確地定位時,我們也就自然瞭解《宇宙騎士》與其他動畫的不同定位了。龍之子公司的機械類動畫從來都不是熱血奮鬥的feel,他們不拍《少年JUMP》的題材,也不對十幾歲的少年人宣揚愛與正義。

《宇宙騎士》不僅是在設定和劇情走向方面走低沉路線,它從畫風、音樂、對白等多方面營造悲劇氣氛,就是講了一個家族被拉達姆分裂,家庭成員不得不分屬不同陣營拼死相抗的故事。如果說很多《少年JUMP》作品中主角的回憶殺是為了給當下的熱血進取做對比或做鋪墊的話,那《宇宙騎士》裡的悲傷就是貫徹到底的悲傷了。

很多熱血動畫的潛在句式是“雖然曾經怎樣怎樣,但今天的我遇到了這些同伴,找到了奮鬥目標,所以今後如何如何”,這是個積極向上的句式。但《宇宙騎士》沒有這樣的句式,直到最後也沒有美好的反轉。

而時光君比較在意的是,在那個什麼都不懂的年代,我們到底是怎樣在眾多“戰鬥番”裡把《宇宙騎士》給劃分出來的呢?前面已經提到了拿設定去類比也能找到相似的,拿劇情去分析也有充分激烈的打鬥,在這些表象的類似下,10歲左右的小學生們依舊感受到了《宇宙騎士》與同時期電視臺裡那些“戰鬥番”的不同。

那個時候我們從《宇宙騎士》裡看懂了什麼?星也的那種“即使不變成拉達姆,即使不恨你,我也還是隻能將你作為對手終有一戰”的生存狀態,那個時候還是小孩子的我們真的理解嗎?我們能看到的,難道不只是炫酷的變身和華麗的戰鬥場面嗎?但顯然我們在眾所周知的膚淺中,還是保留了一些深沉,即便很多問題沒能細想,我們還是讀出了一些不可描摹的傷感。

那個時候我們看不懂太大的道理,卻也看出了悲傷的分量

那個時候我們看不懂太大的道理,卻也看出了悲傷的分量

如果放到今天來說,我們可以從地球人與拉達姆的互搏中講出很多大道理,甚至可以從迪博威的名字(D-boy)裡讀出很多信息。然後當這些能訴諸於文字的理性分析與當年的朦朧感覺對上號的時候,我們又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感嘆一聲當年的自己竟會如此敏銳。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小孩越來越聰明,因為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了。多看多聽,自然就有足夠的參照能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現在小學生都能玩王者榮耀這樣的複雜遊戲,初中生就能把日本動畫公司及其風格定位描述得頭頭是道,但這些都源於信息的流通和環境的改變,並非孩子本身的“聰明”。

什麼才是孩子本身的原始判斷?就是在沒有任何外界意見介入的情況下,自己遇到目標信息時的第一感受。比如在沒有看任何介紹的情況下去看一部電影,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聽到一段音樂……即使是年齡很小的孩子,也會在第一時間內產生“感覺”。

這段音樂是歡樂的還是悲傷的?這部電影是有趣的還是感人的?這種基礎感受讓我們在那個沒有信息流通的年代對《宇宙騎士》作了個與眾不同的判斷。雖然我們也會在《聖鬥士》裡被反派們的悲慘回憶所感動,也會在《北斗神拳》裡被拉歐倒下的一幕所震懾,但這並不能混淆我們從《宇宙騎士》裡感受到的沉重。

人性的互通和對他人故事的感同身受並不需要足夠的知識和信息量,憑藉生而為人的簡單情感,我們就在那個時候讀出了悲傷應有的分量。

那個時候我們看不懂太大的道理,卻也看出了悲傷的分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