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药——即某一种可以达到治疗某一种或者某一类药物的植物、动物或者是矿物。食——乃可以提供营养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一类物质。也包括了植物、动物等。

从药和食的概念看来,药食在某些方面是互通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药食同源。

医学上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


唐朝时期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1、《汤液经法》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汉代中医著作,相传作者为伊尹。《汤液经》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的中医著作,出自黄老道家之手的医学著作;其医学宗旨和重要内容在于服食补益和养生延年,体现了道家重生养生的思想,并对《伤寒杂病论》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此书,并归于经方派。内容主要是以方剂为主,根据学者考据,《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源出此书。《脉经》、《辅行诀》及《千金翼方》中也引用了本书许多条文,可惜此书在唐代之后失传,使得历代医家皆忽略了本书的重要性。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杨绍伊先生以王叔和《脉经》和孙思邈《千金翼方》为本,校勘考订重建出《汤液经》一书。

 2、《食经》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有《食经》等书,系统地阐述了食疗的功效。该书虽已失传,但对食疗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隋书·经籍志》上,所收载《食经》有刘休《食方》一卷、《太官食经》五卷、《太官食法》十二卷、《黄帝杂饮食禁》二卷、《崔氏食经四卷》、《膳羞养疗》二十卷、《马琬食经》三卷等,与饮食养生有关书名不下40余种,现已全部佚失。其中某些书的片段资料尚可从《医心方》(日本丹波康赖于公元984年著)中找到所引内容。西晋末年政府南迁,从此时起,我国的文化中心由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传统营养学也有了发展。若干由营养素缺乏所致的疾病,如对甲亢腺肿、脚气病、夜盲症等都能认识,并用有关食物来进行治疗。


3、《神农本草经》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黄连、大枣等;"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


《神农本草经》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药物理论,由此奠定了药物学的理论构架。此部分内容主要见于序录部分,相当于全书总论,虽然文字并不长,只有十三条,但已经涵盖了药物学的各个方面。


4、《五十二病方》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帛书《五十二病方》,现存一万余字,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二方,多则二十余方。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内科病的治疗在全书中所占比重不大,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治疗内科病的水平。如该书对"癃"即淋病的治疗,处方合理,且大多为现今临床所沿用。尤其是血淋、石淋、膏淋、女子淋的分证治疗,可以说是对淋病进行辨证论治的雏型。全书以外科病所占比重为最大,也最为突出。该书在论述疽病的治疗时,已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其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例如:"睢(疽)病,冶白莶(蔹)、黄蓍(耆)、芍乐(药)、桂、姜、椒、朱(茱)臾(萸),凡七物。骨睢(疽)倍白签(蔹),(肉〕睢(疽)(倍)黄蓍(耆),肾睢(疽)倍芍药,其余各一。并以三指大最(撮)一入怀酒中,日五六饮之,……。"这就是说,一般疽病用白蔹、黄耆、芍药、桂、姜、椒、茱萸等七味药物通治,但必须注意辨证,症状不同,则用药的分量亦各有区别。


 5、《医简》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在甘肃武威县出土的《医简》,记载治疗时的饮食宜忌,和以食物为药引与赋形剂。服药的药引有酒饮、米汁饮、酢浆饮、豉汁饮、含咽汁、醇酒和饮等。

泡制方法如用醇酒渍之等。如用白蜜、脂肪、乳汁、骆酥等作赋形剂,同时还指出服药时的禁忌。如忌鱼肉、荤菜、酒辛等。据考证《五十二病方》和《医简》都属东汉时代作品。


6、《伤寒杂病论》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东汉杰出医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206年,现由《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组成。在《伤寒杂病论》中采用不少食物用以治病,如书中提出的“猪肤汤”、“甘麦大枣汤”和“当归生姜羊肉汤”都是典型的食疗处方。他虽以汤液为主治病,但非常重视“饮食”的作用,例如: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以助药力就是一例。张仲景在“食疗”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个专题,以讨论“食禁”问题为主,其论述极为详细。


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书中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驱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据统计,《伤寒论》载方113个,《金匮要略》载方262个,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个。这些方剂均有严密而精妙的配伍,例如桂枝与芍药配伍,若用量相同(各三两),即为桂枝汤;若加桂枝三两,则可治奔豚气上冲,若倍芍药,即成治疗腹中急痛的小建中汤。若桂枝汤加附子、葛根、人参、大黄、茯苓等则可衍化出几十个方剂。其变化之妙,疗效之佳,令人叹服。尤其是该书对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诸如药物配伍及加减变化的原则等都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7、《肘后备急方》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东晋年间葛洪(284—364或343)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海藻酒治瘿瘤(即单纯性甲状腺肿),用猪胰治消渴病(糖尿病)等,这些方法对后世有所启发。《肘后备急方》在对饮食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上,以及食疗方法的应用方面,较前人有所深入


8、《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简称《辅行诀》,相传此书为陶弘景收集传统的中医方剂,以道家思想重新整理,以五脏补泻原理编写成此书,其中有许多方剂都来自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法》一书。在唐朝之後失传,因为近代敦煌文物的发现而重新出土,成为了解中医早期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原本在文化大革命中毁损,现存传抄本出处不明,因此也被怀疑有可能是伪作。


 隋唐时期


1、《千金要方》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全书共三十卷,其中第二十六卷为“食治”专篇,是我国最早的“食治“专论。它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贡献,第一,是首设“食治”专篇,强调以食治病。第二,汇集食疗食物162种,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四类,阐明其性味和作用。第三,是对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的突出成就。不仅如此,还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消末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之于无事之前”,发扬了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因此,它对饮食养生也非常重视,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如“每食必忌于杂,杂者或有所犯”等。强调饮食有节,五味贵和,五味不可偏胜等。其他如老年养生、妇幼养生、四时养生等,也多有论述。


2、《食疗本草》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食疗本草》,食疗专著,3卷。唐代孟诜撰,张鼎增补改编。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一般认为此书前身为孟诜《补养方》,张鼎补充89种食疗品,又加按语(冠以“案经”,或作“谨按”),编为本书。共载文227条,涉及260种食疗品。诸品名下,注明药性(温、平、寒、冷),不载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单方,间或论及形态、修治、产地等。首载菠薐、胡荽、莙荙、鳜鱼等食蔬。尤以动物脏器疗法与藻菌类食疗作用之记载引人注目。所录食疗经验多切实际,药物来源广泛,充分顾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区性,为唐代较系统全面之食疗专著。


3、《食医心鉴》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昝殷,唐代著名妇产科学家。成都(今属四川)人。官医学博士,擅长妇产科和药物学。大中(847~860)年间集有关胎、产、经、带诸症效验方三百七十八首,编成《产宝》三卷。周颋补益并序(897年),现传本作《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之妇产科专书。《证类本草》、《妇人大全良方》保存其部分内容,有《医方类聚》辑本。另撰有《食医心鉴》三卷,已佚,但有《医方类聚》辑本,介绍以药物煮粥、制茶、作酒饮用等药方二百一十一首,并有1924年东方学会排印本。两书对后世妇产科学及饮食疗法影响较大。


全书载食疗方138首,剂型有粥、羹、酒、索饼、茶、乳、馄钝、脍、菜肴、丸、汁、散等十余种。按中风、心腹冷痛、脚气、脾胃气弱、噎、消渴、水肿、淋病、小便数、五痢、五痔、妇人妊娠产后、小儿诸病等分类。每类病证首论病因、病机、症状、鉴别,下列食治方,并介绍其组成、制作方法及适应证。所选诸方符合简、便、廉、验原则。书中注重对病症鉴别,采用治法亦甚恰当。如论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治疗用活血祛瘀的“桃仁粥方”。又重视对脾胃调补,如“酿猪肚方”,用猪肚、猪脾以脏补脏,人参健脾,以饭养胃,佐以陈皮,使补而不滞,其配伍原则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宋元明时期


1、《寿亲养老新书》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寿亲养老新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老年养生专著,主要论述老年养生及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问世后为历代医家、养生专家所重视、流传较广。《寿亲养老新书》四卷,刊于1307年。第一卷为北宋陈直撰,本名《养老奉亲书》。第二卷至第四卷这三卷,是元代邹铉所续增,与陈直书合为一编,更题今名。第一卷广泛搜集老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方,摄养之方”,论述老人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

,内容涵盖饮食调治、形证脉候、医药扶持、四时养老、食治养老、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等。邹铉续增三卷,充实了陈直论述,增补了六字气诀气功养生法、食后将息法、养性、种植、药酒养生等内容。《养老奉亲书》,也是一本老年传统营养学著作,记有食疗方剂162首,对老人的食治贡献甚大


2、《饮膳正要》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全书共三卷。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讲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


3、《救荒本草》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救荒本草》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刊刻于开封,是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植物414种,每种都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图。其中出自历代本草的有138种,新增276种。从分类上分为:草类245种、木类80种、米谷类20种、果类23种、菜类46种,按部编目。


《救荒本草》作为一部开拓之作,已从传统本草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同时也是我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受其影响,明代出现了一批食物本草学的著作,卢和的《食物本草》,汪颖的《食物本草》,王磐的《野菜普》,宁源的《食鉴本草》,周履清的《茹草编》,鲍山的《野菜博录》,姚可成的《食物本草》和《救荒野谱》,吴禄的《食品集》等。


 4、《食物本草》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食物本草》,二十三卷,原题元李杲编辑,明李时珍参订。据现代学者考证,比较倾向于纯属托名,明末姚可成应是该书的编辑者。


明代冠以“食物本草”之名的著作较多,内容相近,似有承沿因袭,实质上皆系一脉相承。本书是在诸食物本草之基础上予以修订增辑,蔚为大观。全书分水、谷、菜、果、鳞、介、蛇虫、禽、兽、味、草、木、火、金、玉石、土等十六部,共收藏食疗食物1689种,是我国现存部头最大、内容最全面的食物本草学著作。《食物本草》详细介绍了食物的产地、性能、种类、食疗作用、用法等。内容充裕详实、阐述详尽,切合实用,其重要性实冠历代食物本草之首。尤其还广罗精撷了大量的水文资料,详细记载了各种水的药效,内容远较其他本草著作丰赡,是本书异于他书的精华部分,亦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之一。


 5、《本草纲目》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在亲身进行大量医疗、采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又参阅了近800余种经史、方书、药书,历时30年,前后三易其稿,终于于1578年(明万历六年)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明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所收载的药物达1892种,同时还有药图1000余幅。《本草纲目》收载了药物的多种名称,既有正名,也有异名。对于每一种药都详细阐明其性、味、主治、产地、鉴别,同时还有“发明”一项,综合历代医家以及自己的认识,每药最后还有附方,全书共收方子近10000余。


清代时期


 1、《食物本草会纂》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卷首为本草图。沈氏将药物分为水、火、谷、菜、果、鳞、介、禽兽等10部,收集食物药220种,采辑《本草纲目》及有关食疗本草类之论述。记其性味、主治及附方等。另附二卷,其一为《日月家钞》,载有救荒方、食物宜忌、有毒及解毒、食物调摄、病机赋、药性赋等内容。其二为论述脉法的《脉诀秘传》。


 2、《调疾饮食辩》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调疾饮食辩》,是一部专门论列食物及其药用的本草、食疗著作,成书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

。作者章穆(约1743—约1813),江西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调疾饮食辩》一书,是作者晚年之作,为其一生丰富的临症经验于广博的文献知识的总结,是清代比较重要的一部传统营养学著作。


3、《老老恒言》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曹廷栋自幼体弱多病,故多留心养生之学。七十五岁时,更是“薄病缠缠”,因著《老老恒言》,自记其养生之道。


《老老恒言》全书共五卷,其中卷一为安寝、晨兴、漱洗、饮食、食物、散步、昼卧、夜坐,卷二为燕居、省心、见客、出门、防疾、慎药、消遣、导引,卷三为书室、书几、坐榻、杖、衣、帽、带、袜、鞋、杂器,卷四为卧房、床、帐、枕、席、被、褥、便器,卷五为粥谱说、择米第一、择水第二、火候第三、食候第四、上品三十六、中品二十七、下品三十七。


4、《费氏食养》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费伯雄(1800--1870)撰有《费氏食养》,即《食鉴本草》、《本草饮食谱》。《食鉴本草》介绍了谷、菜、瓜、果、味、鸟、兽、鳞、甲、虫、风、寒、暑、湿、燥、气、血、疾、虚、实等20类食物170余种食品,其食物分类前面按食物种类分,后者则按传统营养学中的功能来分,可能为首创。每种食物都论述了其性能、功效、宜忌等。《本草饮食谱》介绍了310多种食物的性味、功效等。


 5、《随喜居饮食谱》


药食同源古籍文献大全


《随息居饮食谱》,食疗养生著作。清代王士雄(孟英)撰,成书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共收载饮食物369种,分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实、毛羽、鳞介等7类。每种物品之下,按性味、功能、主治、临证应用、服法、宜忌等分述。有异名者,一一注明。书中提倡科学地服用食品,可作为研究中医食疗养生的参考书。

关于养身,调理身体,未病,已病的可以私信我,在线就进行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