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克里米亞戰爭的騎牆派 為何反水俄國後成為二流國家?

克里米亞戰爭,是19世紀發生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的一次國際戰爭,主要是俄國同英法爭奪小亞洲細亞地區等地區的權力而開戰,隨著戰爭的深入,奧斯曼帝國、撒丁王國、奧地利等國都相繼向俄國宣戰爭,所以這場戰爭被也視為俄國對抗歐洲的象徵。在這場戰爭結束後,19世紀歐洲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以及奧地利從歐洲一流強國變成了歐洲二流國家,今天們聊的就是奧地利是怎麼把自己玩成一個二流國家的。


奧地利:克里米亞戰爭的騎牆派 為何反水俄國後成為二流國家?

克里米亞戰爭

從兩肋插刀的俄國友誼再到背信棄義


由於俄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極度膨脹的政治野心,尋找沿海地區的經濟特權和對歐洲事務的干預一直都是俄國努力在做的事情。在克里米亞戰爭前,應該說基於在拿破崙帝國崩潰後建立的維亞納會議體制下的歐洲均勢政策,讓俄國和英法奧都保持著不錯的關係。


尤其是奧地利,在俄國的強勢外交政策下,俄國一直都是奧地利鎮壓國內革命的有利支持者,甚至成為了奧地利在國力日漸衰落下還可以維持大國形象的政治保障;其中發生在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期間,正是俄國對奧地利統治下的匈牙利進行了武力鎮壓,才使得奧地利保持住了其歐洲大國地位的最後一絲顏面,並恢復了奧地利在德意志聯邦內部的領導地位。


奧地利:克里米亞戰爭的騎牆派 為何反水俄國後成為二流國家?

克里米亞戰爭


然而由於奧地利在克里米亞戰爭前期一直想保持中立國的心態而不想得罪英法以及俄國任何一方,所以奧地利一直致力於通過外交斡旋的手段的來保持自身的利益儘量兩邊都不得罪。但很明顯,奧地利在戰爭的外交手段看似高明,其實則充滿悲劇性。


從實際情況看,奧地利不僅視俄國對多瑙河兩公國的佔領為巨大的威脅,還向俄國下達了軍事通牒,並加入了英法聯盟,奧地利的這一重大政治舉措讓英法聯盟徹底放開了手腳,並開始毫無顧忌的向俄國展開了軍事行動。奧地利的行為就好像在背後捅了俄國一刀,讓俄國在流血的同時也遭受了奇恥大辱。同時,奧地利的行為也徹底讓俄國放棄了維護維也納會議領土安排的決心和支持奧地利外交的方針。那麼奧地利為何要這麼幹呢?


奧地利:克里米亞戰爭的騎牆派 為何反水俄國後成為二流國家?

對土耳其利益讓俄奧兩國關係出現隔閡


在克里米亞戰爭的問題當中,奧斯曼帝國是一個逃離不了的重點。以前的奧斯曼是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但到了18世紀以後它已經喪失了往日的榮耀。而隨著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則引來了歐洲列強的窺視。因為誰能控制它,誰就能掌控黑海,誰就能掌控其附屬的國家。對於出海口的渴望以及周邊經濟特權匱乏的俄國來說,奧斯曼帝國就像是一塊肥美的蛋糕,早就對此垂涎已久了。


而奧地利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和英法等國一樣,反對俄國對奧斯曼土耳其的瓜分,因為奧地利本身對土耳其也有所企圖,但奧地利非常清楚對於潛在的競爭者沙俄,奧地利並不是其對手,並且俄國佔領土耳其後會迅速確立在巴爾幹地區的優勢,控制君土坦丁堡和黑海海峽地區,從而危及奧地利帝國南側.


所以在自己沒有實力和別人爭奪的情況下,奧地利和英法一樣希望保持土耳其的完整性。在戰爭的前期,奧地利最開始也儘量充當調停者的角色,因為開始的時候戰爭好像與奧地利毫無關聯,但隨著戰爭的深入,奧地利開始了他的外交手段並基本確定了他的反俄立場。


奧地利:克里米亞戰爭的騎牆派 為何反水俄國後成為二流國家?

克里米亞戰爭

奧地利外交的長袖善舞


奧地利主要是依靠多瑙河和外部進行貿易,而俄國對該地區的兩公國佔領引起了奧地利的加大震撼,奧地利當然不能容忍其他國家在自己的心腹之地設立邊界線。同時法國也對奧地利下達了最後的通牒,如果奧地利不在戰爭中支持法國沒那麼奧地利就可能喪失掉在意大利的利益,同時奧地利因為內部民族獨立等複雜的因素導致奧地利其實並沒有太多對外戰爭的實力,他的國家政策也是基於防禦的手段展開,他也不願意和俄國開戰,因為一旦這樣,可能引爆內部的民族問題,導致國家解體。


我們知道,在涉及到國家利益的戰隊問題上,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方,要麼是英法聯盟要麼是俄國,但此時的奧地利玩起了走鋼絲,他不僅居中調停和英法保持友好關係,還遊離於戰爭之外,以此保持對俄國的迴旋餘地。儘管奧地利做了一切的努力在促使沙皇主動退軍,但俄國一直沒有任何反映。


奧地利:克里米亞戰爭的騎牆派 為何反水俄國後成為二流國家?

克里米亞戰爭

有鑑於此,奧地利的外交手段也開始逐漸變得清晰和有偏向性了。首先奧地利爭取到了德意志聯邦特別是普魯士的支持,以此來增加自己的外交籌碼。在1854年簽訂的普奧條約中明確規定:如果俄國拒絕從多瑙河上的兩公國撤軍,那麼德意志多個聯邦就會支持奧地利對俄的軍事行動。


其次對於英法聯盟的訴求,奧地利會逐步靠攏並加入其中,但最好又使奧地利不直接參與戰爭。1854年,在英法等國的支持下,奧地利提出了對俄國的“四點建議”,但其中的條件俄方表示過於苛刻無法接受,為了進一步逼迫俄國就範,奧地利宣佈了軍事動員令,並且加入了英法同盟。


奧地利:克里米亞戰爭的騎牆派 為何反水俄國後成為二流國家?

克里米亞戰爭

儘管加入了英法同盟,奧地利仍然也只是對英法做出了政治許諾而沒有采取任何軍事上的行動,並且在英法和俄國陷入了戰爭僵局以後,奧地利還以此為要挾,迫使英法在意大利的問題上必須讓步,並於1854年法奧簽訂了關於意大利問題的相關協議。


戰爭所帶來的結果顯然對奧地利非常有利,奧地利不費一兵一卒就享受到了戰勝國帶來的紅利,不僅確保了在意大利地區的利益,還擺脫了俄國的直接威脅,讓俄國被迫在近東地區採取防禦措施。這種外交上的巨大勝利是當時難以想象的,並且為之振奮。但實際上,奧地利這看似高明實際上是兩面三刀的手段卻給自己未來的道路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奧地利:克里米亞戰爭的騎牆派 為何反水俄國後成為二流國家?

克里米亞戰爭

喪失了俄國的友誼是否划算?


奧地利這次以喪失俄國友誼帶來的外交勝利,能否彌補真正的損失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英法和奧地利的結盟並非真正的結盟,僅僅只是戰爭僵局下的臨時性夥伴。英法同奧地利結盟最直接的原因就在於奧地利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而且由於英國是一個海權國而非陸權國家,從英法始終將戰爭控制在克里米亞半島就能看出來,他們並不想擴大戰爭或者過於深入俄國腹地。


所以說在奧地利戰略位置重要的情況下,即便奧俄只是外交上的同盟,英法都不得不考慮其中所存在得巨大風險。而奧地利倒向了英法以後,英法才真正意義上有了可以向俄國肆意開戰的本錢並且可以提出苛刻的戰後條約。當然,在戰爭結束以後,這一切都同盟都煙消雲散了。


奧地利:克里米亞戰爭的騎牆派 為何反水俄國後成為二流國家?

克里米亞戰爭

事實也確實如此,英國作為世界上首個提出均勢理論的國家,從16世紀開始,他們就不會輕易的參與到歐洲大陸的列強爭霸中,而只是防止歐洲出現霸權國家而已。因此對於英國來講,在歐洲大陸尋找一個固定盟友並不符合英國在歐洲均勢政策的需求。


當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歐洲大陸的格局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由於俄國的戰爭失敗,它伸向歐洲的觸手會暫時消失很久,而通過戰爭奧地利也無法阻擋法國的崛起,而失去俄國支持的奧地利也淪為了二流國家,這就很符合英國對於歐洲大陸的期望--出現了幾個獨立的國家維持歐洲的平衡。並且由於奧地利在戰爭中以結盟為要挾來玩弄英法,導致英法更加不看好和奧地利的結盟,而更看好普魯士和撒丁島,這也間接的為後面這兩個國家爭取民族和國家獨立奠定了基礎。


奧地利:克里米亞戰爭的騎牆派 為何反水俄國後成為二流國家?

克里米亞戰爭

奧地利為何最終反俄?航運和商業問題始終是關鍵


多瑙河是東歐地區的一條長達兩千英里的重要商業航道,它貫穿了中歐和東歐地區,而這條河流作為黑海的出海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奧地利主要靠多瑙河地區和外部進行商業貿易,而奧地利在土耳其地區的巨大商業利益是它反對俄國佔領土耳其和在戰爭後期樹立起反俄意識的根源。


在英國與奧地利與1838年簽訂的商業條款中,雖然表面上是兩國的互惠條約,但實際上英國對奧地利做出了商業上的讓步,比如英國將多瑙河的土耳其港口的利益讓給了奧地利,這也意味著英奧兩國的商業條款擴大到英帝國的各個地區,同時該條約也反對俄國在多瑙河的商業政策。


奧地利:克里米亞戰爭的騎牆派 為何反水俄國後成為二流國家?

多瑙河

可以說,通過英奧商業條約的一些隱性條款,奧地利不僅擴大了自己在多瑙河上下游的商業貿易範圍,隨著這條政策之下的延申,也將部分外國港口視為了自己的國家港口,這不僅是奧地利在多腦海地區的商業特權,也是國家政治的一種勝利。到了1842年,也就是雙方在簽訂四年後,英奧兩國的商業互惠關稅的條例進一步擴大範圍,使得英奧兩國的商業交往更加頻繁。


有了商業利益,對於多瑙河的航運安全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了,在多瑙河上有一個運輸貨物非常不利條件,那就是沿岸國家和聯邦對於外國商業航運的潛在威脅,這對於最後的出海口黑海也同樣如此,最為重要的是這條商業航道是出於俄國的控制之下。在1838年簽訂的英奧商業協議中,立即引起了轟動,很明顯,俄國政府不可能無視這種直接和俄國產生的貿易衝突,這使得英奧兩國對此都十分擔心。


奧地利:克里米亞戰爭的騎牆派 為何反水俄國後成為二流國家?

克里米亞戰爭

同時多瑙河上的同航雖然是自由的,但當時多瑙河上唯一可以通行的蘇利納航道卻存在河水變淺和失事船舶過多進而阻礙了河道通行的問題。另外,隨著商業貿易的增加,多瑙河上的航道清理成為了刻不容緩的事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俄國同奧地利與1840年簽署了一項奧俄通商條約,該條約不僅規定了雙方自由航行的原則和相關利益,同時俄國人也必須將蘇利納航道盡快清理,以使得航道變得更加適合商業貿易。


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條約簽署後,俄國對於航道的清理並不關心,因為當多瑙河沿岸的河流通暢以後,所帶來的農產品會加劇和俄國南方的農產品市場競爭。甚至在俄國的不良態度下,各國為了解決航道問題一度想修建一條運河或者鐵路,但最後發現清理航道是最為經濟的做法,一直到克里米亞戰爭前,航道問題始終是困擾在英奧面前的一道枷鎖,這也是促使奧地利最終反俄的一個重大因素。


奧地利:克里米亞戰爭的騎牆派 為何反水俄國後成為二流國家?

克里米亞戰爭

結束語


總結下來,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奧地利通過戰爭喪失了俄國的傳統友誼,也並未取得英法的長期支持,自己則逐步淪為歐洲二流國家;在奧地利逐漸失去地位和喪失了其他列強幹涉情況下,普魯士和意大利最終在戰後開始走向獨立之路。


克里米亞戰爭讓奧地利的衰落是無可避免的,俾斯麥曾經說過:強權即是真理。奧地利處在一個戰略位置重要的地方,但卻沒有相應的國家實力去維護,不管是俄國在戰爭前對奧地利的強力支持和民族鎮壓還是戰爭後奧地利看似高明的長袖善舞,其實都不過是國家實力下降後的投機取巧罷了。試問,如果奧地利實力真的強大,還用的著如此費盡心思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