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寫出“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唐朝無人能對,宋朝才有人對出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人物,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為後世的我們帶來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寶藏,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樂趣,比如李賀便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存在。

李賀寫出“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唐朝無人能對,宋朝才有人對出

李賀,字長吉,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被後世之人稱之為“鬼才”,“詩鬼”。李賀為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此人出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洛陽宜陽縣三鄉)一個破落貴族之家,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屬於唐宗室的遠支。

李賀寫出“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唐朝無人能對,宋朝才有人對出

正是因為如此,李賀有著很好的家庭學習氛圍,併成為中唐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不過後來隨著時局的變化,李賀的仕途也開始不順利,寫下了不少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而作品。

當然,說起這個人,其最經典的詩句當屬“天若有情天亦老”了,出自下面的這首《金銅仙人辭漢歌》:

金銅仙人辭漢歌

【唐】李賀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李賀寫出“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唐朝無人能對,宋朝才有人對出

對於這首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茂陵裡埋葬的劉郎,好像秋風過客匆匆而逝。夜裡我曾聽到他的神馬嘶鳴,但是天亮之後卻杳無蹤跡。

畫欄旁邊種著一棵棵的桂樹,它們依然散發著深秋的香氣。長安城中有著三十六宮,如今卻是一片苔蘚碧綠。

魏國的官員驅車載運銅人,直向千里外的異地,但是剛剛走出長安東門,寒風便直射銅人的眼珠裡。

只有那朝夕相處的漢月,伴隨銅人走出官邸。懷念起往日的君主的時候,銅人都忍不住流下如鉛水的淚滴。

李賀寫出“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唐朝無人能對,宋朝才有人對出

枯衰的蘭草為遠客送別,在通向咸陽的古道。上天如果有感情,也會因為悲傷而變得衰老吧。

獨出長安的盤兒,在荒涼的月色下孤獨影渺。眼看著長安漸漸遠去,渭水波聲也越來越小。

這首詩大約寫於元813年(唐元和八年),當時的李賀因病辭去奉禮郎職務,在由京赴洛的途中所作。整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國家衰敗的感嘆,對未來的無限憂愁。

李賀寫出“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唐朝無人能對,宋朝才有人對出
  • 而整首詩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最為經典的存在,因此後世之人便將整個句子拿出來當作上聯,想要對出一個完美的下聯。

但是可惜的是,很多人絞盡腦汁都無法得到完美的下聯。直到宋朝時期,才有一個人在贈送友人的對聯中寫下了“月如無恨月長圓”的妙句,此人便是石延年。石延年的努力,使得這個對聯變得非常完美,不僅詞性聲律等恰相對仗,而且意境深遠,與上句兩相聯配,自然融為一體。

李賀寫出“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唐朝無人能對,宋朝才有人對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