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在脫貧摘帽中實現普及普惠

公辦園159所,佔比79.11%;公辦園在園幼兒15774人,佔比68.93%;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189所,佔比94.03%;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20294人,佔比88.68%……

這是一組來自2019年全國教育統計系統的湖南省安化縣數據。從2004年到2019年,國家武陵山集中連片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安化,學前教育的多組數據,在脫貧摘帽的過程中,實現了快速增長。

增長背後是連續三個五年計劃,安化將學前教育寫入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從2004年全縣只有10餘所上規模幼兒園,到2009年每個鄉鎮都建有一所公辦中心園,再到2019年公辦園總數達到159所(含幼教點),政府主體責任,一直扛於肩上。

15年,安化走出了一條由縣政府、縣教育局、各鄉鎮、行政村共同承擔主體責任,以公共學前教育資源為主體的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發展新路徑。

用困境解困境,公辦園加速增長

回顧安化學前教育發展,2004年是一個繞不開的年份。

這一年,安化學前教育的發展還非常薄弱——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不到15%、在園幼兒約2600人。這一年,撤點並校帶來的諸多後續難題,如“怎麼安排大量閒置校舍和教職工”等,亟待解決。

困局現,如何破?

“用一個困境,來解另一個困境之難。”當年安化的決策者們,想到了“負負得正”。

閒置的校舍、富餘的師資,絕大部分用於充實公辦學前教育資源。短短三年後的2007年,安化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飛昇至70.1%,大幅超出當時湖南對國家級貧困縣35%的要求標準。

2010年以來,國家對學前教育發展越來越重視。加上黨的十八大之後,國家多項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對鄉村地區的傾斜力度。安化再一次抓住事業發展的“窗口期”,“用一個機遇,帶動另一個機遇共同發展”,將學前教育與縣域發展統籌安排,在用好閒置校舍的基礎上,為貧困落後地區辦優質學前教育又謀劃出一條新路徑——在偏遠鄉鎮建設公辦幼教點。

一方面,按照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建園成本除外,園所年度運營成本,至少要有70名左右的幼兒方能實現收支基本平衡;另一方面,作為湖南面積第三大縣,“地廣人稀、居住分散”的縣情,客觀上對幼兒園建設提出了“佈局要廣、布點要多、規模不用很大”的要求。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安化少有民間資本進入學前教育階段。尤其在偏遠鄉鎮,“入園難”一直困擾著學前教育的發展。

“政府必須主動作為!”這是安化縣委縣政府幾任領導班子共同的態度。

按照兜住底線原則,該縣大力發展公辦園,優先建設鄉鎮公辦中心園,優先在偏遠村落建設村級公辦幼教點。截至2019年年底,安化已建成77個公辦幼教點,其中,在園人數最多的幼教點有70餘人,少的只有二三人,全縣幼教點平均在園人數20人左右。目前,安化共建有學前教育園所201所,在園幼兒22884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4.45%。

匯小錢成大錢,突破“短缺”瓶頸

公辦園佔比79.11%,資金從哪裡來?要知道,安化直到2018年才實現脫貧摘帽,當年全縣的財政總收入較上一年度上漲10.3%,總計為15.17億元。

“我們是窮縣辦大教育,制約全縣教育發展的最大瓶頸一直都是經費的嚴重短缺。”在該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唐業的描繪中,政府主導發展學前教育的機制,強力突破了這一瓶頸。

怎麼突破?先看公辦幼教點。

建在公路邊的馬路鎮嶽溪幼兒園在園幼兒共有17人,涵蓋大、中、小班。園舍與嶽溪村村民服務中心共用一個院落——二樓歸服務中心使用,另開一門進出,與幼兒園互不干擾。

據瞭解,像嶽溪幼兒園這樣的幼教點,在安化還有不少。它們的建設模式主要為村校合作,即由村委落實幼教點建設,將村部、村民服務中心的建設資金或村委閒置房舍拿出來,部分用於幼教點建設。

除了村校合作,還有對閒置校舍的改擴建。比如將村小教學點閒置的部分教室改擴建為幼兒園,點園結合,小學生和學前幼兒共用部分教育資源。

這種綜合共用,帶來的好處是可把各類資金捆綁使用,將“小錢”匯成“大錢”,並最終辦好“大事”。所有資金來源,一是靠爭取省級項目園資金,二是靠各中心校爭取捐贈,三是發揮鎮、村作用,解決建設中的問題。

以奎溪鎮為例。該鎮通過爭取社會愛心人士及企業的支持,全鎮6個幼教點獲贈近200萬元;通過中心校盤活教學點公用經費,由中心校統一為幼教點配置設備設施,近兩年投入30萬元以上;通過積極爭取財政配套資金,有3個幼教點50%的建設經費來自財政投入;通過校村合作,實行責任包乾——村級幼教點建設問題由村委負責落實,中心校只負責資金爭取與監管工作,村委利用村民資源,通過社會途徑爭取資金。

藉助多種渠道,2019年下學期,奎溪鎮6個幼教點全部建成新的幼教綜合樓,總投資400萬元。

再看公辦園。安化的公辦園,分為鄉鎮公辦園和片區公辦園兩級。這兩類公辦園的建設資金,主要靠積極爭取國家項目資金,縣裡按園所規模每園安排100萬—200萬元資金,不足部分由各中心校通過捐贈等方式自籌。

相關資金在縣本級層面,就已經預先統籌實現了上級投入與本級支出的捆綁撥付,再加上社會捐贈款項,“多條腿”走路的安化,為本縣學前教育的優質發展,搶到了先機。

近3年,安化本級財政投入3200餘萬元,先後新建、改擴建公辦園82所,兩個班以下公辦幼教點77個。

以鄉鎮為中心,推進高效能治理

安化縣域面積大,且多為山區,交通不便,縣內幼兒園佈局分散,還有不少是小規模的幼教點,日常管理、幼師隊伍建設等,面臨不少困難。

先看羊角塘鎮。該鎮最小的白楊幼教點,在園幼兒16名,配置師資為一教一保,收費標準為一學期1080元。因為幼兒數過少,此幼教點所收保教費用,連維持日常運轉都極其困難,更談不上添置其他設施設備。與此同時,師資配置也出現了“派不進去”的現象。不僅白楊,全鎮兩所中心園(片區園)、7個幼教點都面臨同樣困難。

再看煙溪鎮。該鎮距離縣城有兩個半小時左右車程,鎮內最遠的幼教點,距離鎮中心園約40分鐘車程。“教師如果外出參培,即便是到縣城,都必須提前一天動身。”鎮中心校教導主任劉娟說。

然而,這些曾經的難題,在這幾年都得到了較大改善。怎麼做到的?秘訣有二。

一是“八統一”的集團化運行管理模式,即同一鄉鎮內所有公辦園(含幼教點)實行人事管理統一、管理制度統一、經費管理統一、工資標準統一、保教資源統一、師資研訓統一、保教模式相對統一、作息時間基本統一。“八統一”歸總由鄉鎮中心校統一調配。二是以鄉鎮中心園為骨幹的“縣學前教育管理股—區域研訓中心組—鄉鎮中心園—幼兒園”四級研訓體系。

“這麼做,有很多好處。”分管副局長劉勝輝舉例說,經費管理統一後,中心校校長可站在全鎮層面,將各個層級撥付到該鄉鎮的教育經費統籌規劃,集中有限財力,分年度、按計劃完成建設項目。人事管理統一後,同一鄉鎮內教師無論輪崗到哪個點,其工資發放、人事管理等都在中心校,有效解決了部分偏遠幼教點教師派不進去的難題。四級研訓體系,將日常研訓交由中心校負責,較好地解決了鄉鎮幼師“沒時間外出參培”的難題。

有了四級研訓體系的支撐,學前教育管理股在開展各級研訓的同時,將推動課題立項作為提升幼師隊伍整體水平的突破點。最近幾年,全縣共成功申報13個省級、市級教育規劃立項課題,一批名園長、名教師由此脫穎而出。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19日第1版

作者:本報記者 賴斯捷 通訊員 譚理 唐煒逸 黃金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