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的缺失,古城漸漸凋零

保護的缺失,古城漸漸凋零

時間凝固在這一點,窗欞的光影投射其上,時光凝固,歲月靜止,安靜的吳堡古城停滯在那一點,我們也固執的守住這一座荒城。

保護的缺失,古城漸漸凋零

古城歷史

吳堡古城,又叫吳堡石城,位於吳堡縣宋家川鎮北 2 . 5 公里黃河西岸山巔。吳堡古石城是西北地區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縣城,它地處黃河高原之東陲,黃河中游之西濱,扼秦晉交通之要衝,頭枕黃河,東以黃河為池,西以溝壑為塹,南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門外為咽喉要道連接後山,真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地,它又坐落在黃河天險之石山上,所以被古人譽為“銅吳堡”。古時 · 吳堡古城吳堡古城為北漢( 951 一 957 )時建,是一座石頭古城,城牆用石頭壘就,城門由石頭搭成,房屋也是磚石構建的窯洞。明弘治 《 延安府志 · 卷之八 》 記載: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 ) 即在此築有吳堡水寨,北宋元豐五年(1082)擴築“吳堡寨,周圍二里二十步,東鄰黃河為固,門有三。”又據吳堡古城東門下山崖現存金朝偽齊劉豫阜昌八年( 1137 )摩崖石刻題記:這年三月吳堡寨主兼將折彥若因“此城之 … … 水寨之毀陋,恨無力以豎新,今率寨民,共勸修建,工興土木,不日而成”。這次修整後,金正大三年( 1226 )置吳堡縣,古城即成為本縣的治城。此後,明洪武十四年(1381)、嘉靖十五年( 1536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吳堡古城屢有修繕。民國 25 ( 1936 )年3月,吳堡縣政府由古城遷至宋家川后,古城遂為城關鎮的一個行政村(現名古城村)而被逐漸荒置,從而在以後的“拆城運動”中使古城免遭被拆毀的惡運,得以完整保存。

保護的缺失,古城漸漸凋零

現代 · 吳堡古城

1982 年,吳堡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2 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 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由於交通不便路道崎嶇,車輛無法通行,居民大部遷走,霍世文秧歌詞中唱道:吳堡古城變成村,騰得沒啦幾家人,不是因為有剋星,只因交通太不行。確實如此。(古城現有七戶人家共十五個人) 1997 年前後幾村動員村民修過一次公路,但因資金困難仍未修好,加上連年雨水山洪沖刷,無人修補更加難行。

保護的缺失,古城漸漸凋零

2007 年,幾位榆林的工作人員穿過棗林,來到了千年吳堡古城的西北城垣。他們記錄到:吳堡古城通體用當地褐紅色大石塊壘砌成的城牆,盡是斑斑苔鮮,顯得古城更滄桑古老。走完北城門抬頭仰視,不高三券洞式城門,全用大塊石料券砌而成,一看即是宋代陝北典型軍事城堡的城門形制。城門上的城樓己坍塌,但城門券洞完整堅固,城門額所嵌石匾己嚴重風化,但可辨上刻“迎恩”二字。入古城北門,我們登上林草叢生的高土坪,呈現在眼前的是明清時吳堡縣衙遺址。古縣衙是一處分南北兩院兩進的四合式庭院。南院古時曾是縣衙衙役們的居所和關押男女囚犯的牢房,現當年南女牢、東男牢石窯殘存,衙役們所居的西窯洞尚完整保存,並由當地居民佔用。信步走入古縣衙北院,當年縣衙前、後大堂及六房衙署己成一片廢墟,殘牆斷壁,遍地磚石瓦片,荒草叢生,但仍看出古時縣衙署的佈局及其建築規模。在廢墟上,我俯身拾起幾塊瓦片仔細辨認,全是宋代形制,可以證明此毀縣衙早在宋代即是吳堡寨守將的府地,只是在明洪武年間,吳堡知縣範平仲,“繼修前後堂、典史廳、門、庫備”。然而這一千多年前縣衙古建竟毀於 1938 年侵華日軍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縣衙北院廢墟東旁現僅存一小破廟,興華君講當地群眾稱之為衙廟。我步入小破廟尋覓,這竟是元明時陝北典型的“枕頭券式”一座石窯廟宇,內供神像己不存,但東西兩壁上壁畫保存完好,兩壁畫所繪都是古代騎馬官人及隨員出巡的場景,繪技精美,繪畫使用的原料像是硃砂、鉛丹一類的礦物質原料,所以壁畫歷經了數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鮮豔的顏色。廟內地下土坑至今鋪埋有兩塊石碑,遭受著遊人踩踏,實在可惜。希望有關單位儘快將這兩塊石碑保護起來。

保護的缺失,古城漸漸凋零

2013 年 1 月的古城

2013 年 1 月小編有幸前往古堡進行了實地的考察。領略了吳堡石城的迷人風采。從住處向吳堡石城進發我們大約經歷了兩個小時。當地居民告訴我們這段路程徒步大約需要一個半鐘頭,若是路況不好就不好說了。這次去正好趕上修路,中途經過了一個施工地,峭壁下漂浮著浮冰的黃河水緩緩地向東流去。這對於沒有徒步經驗的遊人來說多少還是有些困難的。穿過荒草叢,不停地向上攀登最終到了吳堡古城面前。沒有想象中的雄偉,也沒有傳說中的氣勢。它只是靜靜地矗立著,俯視著我們,悄無聲息。古城很小,就佔據了那麼一個山頭,下面就是黃河。這裡從未顯示出任何特殊,一切都普通得甚至顯得有些簡陋。從城門洞走上城牆,沿著城牆,聽著黃河水中的碎掉的浮冰發出的聲響,靜謐的不像是一座城。從城牆上可以直接拐進居民的房屋。這些房屋都帶院子,圍牆用碎石壘成,圍出了小院子,也隔出了一條條短而窄的小路。那時,這一切那樣溫馨。然而,歲月讓一些家園變成了廢墟。只有一座房屋稍加修繕過,拉著電線,養著小狗,小道上還有沒有清除的羊糞球。這是我們在吳堡古城發現的唯一一戶人家,我們想上去敲門卻又怕唐突,只能大聲的說話,希望有人可以回答我們,但是並沒有人回應我們。現在只有那一戶人家留守在這座古城。這不能不令人感到惋惜。

古城 · 思考

我們從吳堡古城看到了這裡基本保存了原始狀態,這雖然是保護的一個方面。然而,作為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顯然不太稱職。銅色的牌子己經顯得非常破舊,甚至在有些比較危險的地方,警示牌都沒有存在過的痕跡,也根本看不到垃圾箱之類的垃圾回收設備。索然我們不再提倡破壞性保護但是像這樣沒有實質性設施的保護也實在令人扼腕嘆息。我們國家一直在呼籲對古建築的保護,也在許多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保護。比如安徽的宏村,蘇州的同裡,杭州的烏鎮等等。將他們開發成商業的旅遊景點,保證原居民的基本生活,進而將本土建築存留下來。這雖然是一種比較成熟的保護措施,但是也存在許多問題。過於商業化、經商人員大量遷入、本土文化缺失這些都是魚待改變的現狀。然而,完全的保存這一座城,一座荒城,或許並不是明智之舉。一座城中沒有人的存在,這只是一個軀殼,文化需要人的傳承,建築作為文化的一種特殊的物質形式也需要人們的傳承。否則,經過時光的侵蝕,我們剩下的只是一座沒有靈魂的空城。

保護的缺失,古城漸漸凋零

雖然吳堡古城在歷史上很有名,但是在今天,它或許己經被外人遺忘,甚至不曾記起。看到古城裡錯綜的街道不難想象曾經的熱鬧,但是在今天我們來到這裡看到的除了殘存的石頭牆、建築格局其他基本被破壞殆盡。

或許當地政府想保留古城的原生態,但是像這樣的開放式的原生態保護基本就是對容許社會對他的二次破壞,而且經過小編的現場觀察古堡這裡基本沒有什麼像樣的開發設施和發展周邊基礎設施,而且在到達吳堡縣城的時候基本沒有找到可供住宿的地方,這也就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古堡開發的後續保障設施根本跟不上,甚至是影響了人們來此地旅遊的熱情。

今天我們在這裡看到了吳堡古城歲月裡留下的痕跡,卻也嘆息它未來的發展與存在。像吳堡古城這樣的古遺蹟在中國存在著千千萬萬座,但是他們的保護是不是也與吳堡古城這樣處在一個被遺忘的角落,我們不得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