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开发区:三大产业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徽省商务厅在郎溪经济开发区隆重举办“金融进园区”活动。记者从会上获悉,郎溪经济开发区目前已形成主园区、十字园区、梅渚园区、新发园区“一区四园”格局,智能制造、大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成为开发区发展的强劲动力,2018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16亿美元。

  “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连续两年获省政府表彰

  郎溪经济开发区位于皖东南,长三角腹地,皖、苏、浙三省交界之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与长三角宁沪杭、苏锡常等15个中心节点城市均在2-3小时车程以内,于2006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2018年底,按照“一县一区”要求,郎溪经济开发区与原十字经济开发区完成整合,加挂“安徽郎溪皖苏产业合作园区”牌子,形成主园区、十字园区、梅渚园区、新发园区“一区四园”格局。

  目前,开发区共有工业企业382家,其中规上企业181家(2018年202家),已形成以华菱电梯、东奥科技、动力源科技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以新涛光电、韩华科技、万方织染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国肽生物、柏维力生物、普菲特医疗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三大主导产业构筑起开发区现代产业新格局。

  2017年,郎溪经济开发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中位居第19名,“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连续两年获省政府表彰。2018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1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35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93亿元,税收收入12.51亿元。

  一手抓绿色 一手抓创新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严把招商项目准入关口,坚决拒绝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入区,从源头上严控能源和资源消耗结构。加大环境检查整治力度,坚决关停落后产能和无环保手续企业,扎实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开展“环保管家”和“云平台”建设,聘请专家对重点企业定期进行检查,指出企业存在的环保问题,并制定方案推进整改;对重点涉水企业进行视频和在线监测的云平台管理。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坚持科技创新,突出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升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科大、上海交大、江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60余项;建成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园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3户,省“专精特新”企业19户。

  优化营商环境 主动帮扶园区企业

  健全完善县、园区两级企业投资项目代办服务机制,组建了一支既能代办又能跑办、既能咨询又能指导的专业化服务队伍,为入园项目提供全程帮办服务。常态化开展“百名干部帮百企”和“四送一服”活动,从技术改造、项目申报、企业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实施“个性化”服务和“主动式”帮扶。县委常委会常态化在郎溪经济开发区召开现场办公会,及时解决园区和企业发展难题。贯彻落实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开启“内循环”变“企业跑”为“我来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现“当月受理、当月审批、当月兑现”。

  围绕“一岭六县”试验区 加快推动产业升级

  2019年,围绕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省、市分别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规划建设包括郎溪县、广德县、溧阳市、宜兴市、长兴县、安吉县和上海白茅岭农场在内的“一岭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同时,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圈、南京都市圈、苏南现代化示范区、G60科创走廊等多重战略在郎溪叠加,为郎溪经济开发区搭建起对接沪苏浙与合作共建的历史舞台。

  郎溪经济开发区将抢抓G60科创走廊、苏皖合作示范区、“一岭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实施创新驱动,加强合作共建,坚持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效益,培育生态经济,壮大绿色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力争到202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税收收入达30亿元,上市公司突破1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5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30个,全面构建起经济增长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发展新模式,努力将郎溪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沪苏浙皖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长三角一体化深度合作的示范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