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請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從自己接受教育的十幾年裡,

一直有一種感覺,

學習是學習,

生活是生活,

而父母常常說的話是,

你好好學習就行,

生活上的事情不用操心。

在我後來生活中接觸了心理學後,開始慢慢的發現,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學習是一個發生神經鏈接的過程,學習一樣東西,鏈接越多,學習的越牢固,所以,學習和生活應該是緊密合作才能彼此促進。

但是多年的“分裂式”生活,讓我很難再實踐中去貫徹這樣的理論觀點。

主張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從打招呼,整理衣物,到自己做道具,這些都是培養孩子的必要手段。

請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有幸讀過日本教育學家大原敬子的一本書,我更深刻的理解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一個在家裡事事都被包辦的五年級女生,做到了絕對意義上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來不操心任何家裡人,不用做任何“學習以外”的事情,對學習的影響是什麼呢?

是懶惰變成了一種習慣,懶得操心自己明天要帶的書本,懶得去想為下節課的美術課準備好畫筆,懶得在數學課上寫下練習的答案,當然,自己的書包總是一團糟,自己的座位下面總是堆滿廢紙。

請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當下,兒童聚集的地方,就聚集了各種興趣班的宣傳,包括各種手工課程。這些課程都在給父母宣傳動手的重要性。

但是我想,花幾十塊錢用超輕粘土做一個娃娃,當然可以鍛鍊動手能力,但是在家裡有那麼多現成的機會,有多少爸爸媽媽會利用起來呢?

從幼兒期的自己動手吃飯,穿衣,穿鞋,繫鞋帶,到兒童期洗碗,炒菜,收拾房間,這些生活中處處都可以進行的動手教育,卻被大部分家庭視而不見。

請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生活中的能力鍛鍊有幾個好處:

1.培養孩子處理複雜事情的整體觀

完成一件家務事,看似簡單,但是完整做好一件事就是一種培養孩子整體視角的機會。

以洗碗為例,從收拾餐桌,倒掉剩餘飯菜,到使用不同的洗碗布洗不同材質的餐具,再把餐具放在櫥櫃不同的位置,最後擦乾淨灶臺,清理洗碗池,倒掉垃圾,套上乾淨的垃圾袋,這才完成了洗碗這件事。

對大人來講,可能是非常簡單的,但是孩子要想把整件事完成,就需要看到整件事的全部步驟,沒有多次的練習,肯定會漏掉其中的部分。

收拾房間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對房間所有物品擺放佈置的整體觀念,就不知道該把哪些東西扔掉,保留的物品應該放在什麼位置,這些位置是為了美觀,還是為了取放方便。

請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2.培養孩子主動思考的習慣

很多家長會抱怨孩子學習缺乏主動性,感覺是在為父母學習似的,總是父母比孩子還著急。一個人在生活中的積極主動也是一種習慣。

比如孩子在家總是被動的接受照顧,總是索取的一方,你想把學習這一件事讓孩子保持主動,那基本上是很難的。

一家人要外出,需要準備什麼隨身物品,很多時候都是父母去想;到了換季的時候,需要準備哪些應季的衣物,也是父母去想;孩子要和同學一起出去,要注意哪些問題,還是父母去想......

孩子的大腦很少主動去思考問題,那麼到了學校,也會延續在家的狀態,老師催一下,就寫一下練習,老師不催,一節課下來可能什麼都不幹,大腦和身體都處在一種懶散的狀態。

請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3.提供自我肯定的機會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自信,遇到困難容易退縮。這都是父母無意間造成的。

當孩子在2、3歲要求自己去穿鞋穿衣服的時候,父母會因為孩子做的很慢而幫孩子做,孩子的無能感增加了一分;當孩子要求自己洗手洗臉洗澡的時候,父母因為孩子洗不乾淨而代勞,孩子的無能感又增加一分;

當孩子搭積木總是倒的時候,父母忍不住出馬,瞬間幫孩子解決了困境,孩子的無能感又增加一分;當孩子自己畫畫塗顏色的時候,父母會忍不住指導孩子的應該如何搭配顏色,孩子的無能感又增加一分;

上了小學,太多不認識的字,太多難寫的字,而父母都會認識,都會寫,還不停的跟孩子說“這麼簡單都不會”,孩子的自信從何而來呢?

請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請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所以要提高孩子的自信,

要有能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生活中處處都是機會,

只要父母讓孩子去嘗試,

相信孩子的潛力,

每一件小事的完成都是信心的來源。

來源:麥萊恩教育(mylion-ed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