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周”开始:走进诺贝尔博物馆是什么体验?

发起于2013年的“探寻世界名校之旅”,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亲自带队实践,迄今已持续7年,走访了四大洲20多个国家的200多所世界名校,采访教授、招生官、留学生500余人。本文节选自周成刚“世界名校启示录”系列文章,希望通过一则故事、一个人物、一段历史解读世界名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带给我们关于更美好教育的启示。

“诺奖周”开始:走进诺贝尔博物馆是什么体验?

截至目前,官方已先后揭晓了2019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剩余奖项也将于近期陆续揭晓。

当地时间10月7日,在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分别来自约翰·霍普金斯、牛津、哈佛大学的三名教授分享这一奖项,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可用性”。

“诺奖周”开始:走进诺贝尔博物馆是什么体验?

当时时间10月8日中午,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和日内瓦大学的三位物理学教授获奖,他们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看法,有助于我们理解宇宙在大爆炸后如何演化。

“诺奖周”开始:走进诺贝尔博物馆是什么体验?

当地时间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传,来自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名城大学的三位教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其在锂电池发展上所做的贡献。

“诺奖周”开始:走进诺贝尔博物馆是什么体验?

当地时间10月10日,波兰小说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于分别获得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

“诺奖周”开始:走进诺贝尔博物馆是什么体验?

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就备受世界瞩目,至今没有其他奖项可与之媲美——贯穿多个自然和人文学科,跨越如此之多的国家,代表着世界至高无上的荣誉。

2017年9月,我们从探访欧洲名校之旅的首站赫尔辛基飞抵斯德哥尔摩,希望在这里探寻诺贝尔奖的前世今生,期待去了解瑞典教育的风貌。斯德哥尔摩位于瑞典东海岸,坐拥24000个岛屿,有“北方威尼斯”之称。城市内水道纵横,大大小小的岛屿由70多座大桥连接在一起,犹如天幕中镶嵌的群星,散落在茫茫无际的湛蓝之中。这座美丽的城市就是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故乡。

“诺奖周”开始:走进诺贝尔博物馆是什么体验?

美丽的斯德哥尔摩

不可错过的诺贝尔博物馆

诺贝尔博物馆坐落在古色古香的斯德哥尔摩老城区,与瑞典皇宫、国家博物馆相邻。走近后你会发现,博物馆并不是想象中的恢弘壮丽。入口只是一扇普通的玻璃门,参观者有序地排队购票进入。展厅面积大约500平米,庄严而简朴,分为历届获奖人物介绍、诺贝尔奖得主私人物品展览、颁奖典礼影像资料、纪录片展映、书籍及纪念品商店和咖啡厅。

走进主展厅,诺贝尔奖百年发展史就在眼前生动地展开。青霉素的发现、晶体管收音机的发明、柏林墙的倒塌、数码相机的问世、一战中红十字会的卓越贡献……一个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见证了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罗曼•罗兰、泰戈尔、叶芝、萧伯纳、艾略特、海明威……不同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伟大的作品丰富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让人不得不感慨,诺贝尔奖的发展历程正是人类奋斗、求知、仁爱的百年史!

诺贝尔奖得主私人物品展览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一顶帽子、一条围巾、一双鞋子,简朴的生活琐物让游客们在心里揣测科学家和文学家们的生活工作状态;而他们用过的一把剪刀、一辆自行车、一叠稿纸可能就在向我们诉说着某个重大发明前一次可爱的灵感。

“诺奖周”开始:走进诺贝尔博物馆是什么体验?

诺贝尔博物馆获奖者手稿

在工作人员讲解的过程中,一名游客提出疑问,为何不设立诺贝尔数学奖?博物馆讲解员表示,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明确提出设立的奖项反映了其本人的研究兴趣和关注点,但诺贝尔并没有解释其中的原因。有说法称,之所以没有设置诺贝尔数学奖是因为诺贝尔与当时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发生过冲突,但尚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

同行的同事提出疑问: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他奖项的性质和分量一样吗?我们在博物馆的自助答疑机中找到了答案:诺贝尔捐赠自己95%的财产用于奖金设立,目的是为了表彰全世界范围内,在物理、化学、医学或生物学、文学与和平五个领域的突出贡献者。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成立300周年庆典之际,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发。然而,在大众的认知中,只有诺贝尔本人在遗嘱中明确提出的五个奖项才能称为“诺贝尔奖”。

诺贝尔:我是世界公民,应为人类而生

诺贝尔的父亲是位发明家,对火药武器研发很有兴趣,同时富有创业精神,生意涉及军火、石油,成功时富可敌国,落魄时曾两度破产。诺贝尔早年的理想是当个作家,然而父亲却把他送到国外学习,希望他成为一名化学工程师。

自17岁开始,诺贝尔就在父亲的安排下游历欧洲与美国。与此同时,他还在父亲的化学工厂和实验室里实习,年纪轻轻就对研制炸药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多次试验,期间发生了好几次事故,他终于发现硝酸甘油,制成了安全炸药。此后,诺贝尔的工厂开遍欧洲20多个国家,雇佣上万名工人。

1896年诺贝尔去世时,早已成为一代工业巨富,名下有90家工厂,355项专利,个人财产达3000多万克朗,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诺贝尔一生未婚,也没有子女,他在弥留之际留了一份遗嘱,将财产用于设立奖金基金,也就是今天的诺贝尔奖。

奖金设立后,首次颁发的单奖金额为150,782克朗,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100年的工资,此后奖金金额更是连年上涨。如今,3000多万克朗发了117年,不仅没用完还增值近百倍,这全靠科学的投资理财。

哪些人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呢?遗嘱中这样表述——所有剩余的可变现资产将按以下方式分配:由我的遗嘱执行人将资金转换为安全证券,设立基金,其利息将作为奖励,每年给予那些在上一年为全人类最大利益作出贡献的人。

利息平均分成五份,分配如下:

一份给予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者(奖项由瑞典科学院颁发);

一份给予做出最重要化学发现或改进者(奖项由瑞典科学院颁发);

一份给予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者(奖项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研究所颁发);

一份给予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最杰出作品者(奖项由斯德哥尔摩学院颁发);

一份给予为增进各国间的友谊、取消或裁减常备军、建立和促进和平会议做出最多或最佳努力者(奖项由挪威议会遴选出的五人委员会颁发)。

我明确希望授予奖励时不考虑(获奖人的)国籍,将奖励颁给最有价值的人,无论他们是否是斯堪的纳维亚人。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等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就是本人的成就和贡献。

然而,遗嘱公布后却引起舆论哗然,当时很多人认为,不把遗产捐给瑞典就是不爱国。诺贝尔在遗嘱中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物理学和化学奖金,结果院长主张把诺贝尔的财产捐给瑞典皇家科学院,还拒绝参加研究评奖细则的会议。后来经过遗嘱执行人的不懈努力,瑞典国王在1898年宣布遗嘱生效,1901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首次颁发。

“诺奖周”开始:走进诺贝尔博物馆是什么体验?

斯德歌尔摩市政厅金厅

近年来,诺贝尔奖带给广大中国人的深刻记忆应该是莫言和屠呦呦获奖。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为其“以幻觉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报告大厅举行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中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学家、文学爱好者和学生们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莫言的文学跨越国界,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如今,不论是文学、医学,还是物理、化学领域,世界各国间的交流与融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们为了感兴趣的课题组成科研小组,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去啃 “科研硬骨头”,而所有科研成果的受益者将是全人类,不分国界。

百年之前的诺贝尔没有将奖项局限在本国,而是决定奖励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来自全世界的杰出人才,他说,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这样的远见和胸襟让人敬佩,这也是诺贝尔奖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

你了解瑞典的大学教育吗?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瑞典多年来一直被评为世界十大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这是因为瑞典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制度公平,福利水平高,自然环境保护得当,科研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创新成果领先。

只有1000多万人口的瑞典,孕育了汽车行业的沃尔沃、家居行业的宜家、时尚行业的H&M和空气净化品牌Blue air,此外,起搏器、安全带、拉链等发明也来自瑞典。这种令世界瞩目的创造力从何而来?我们期待从瑞典教育中探究一二。

瑞典拥有历史悠久的大学教育,在全国40多所大学中,乌普萨拉大学成立于1477年,历史最为悠久。隆德大学常年稳居世界百强名校,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乌普萨拉大学紧随其后。除此之外,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哥德堡大学等院校在专业领域成果斐然,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注重培养批判和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

“诺奖周”开始:走进诺贝尔博物馆是什么体验?

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图书馆

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前后,瑞典的大学都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学生可以申请花50克朗(约人民币36元)买一张诺贝尔奖晚宴的门票,如果有幸被选中,将与诺贝尔奖得主、瑞典皇室成员和世界政要共享佳肴。

此外,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将在颁奖典礼后被邀请在瑞典各个大学举行巡回讲座,学生将有机会与他们近距离接触,甚至在提问环节面对面直接交流。斯德哥尔摩大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皇家理工学院还会组织一年一度的 “睡帽派对”,与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庆祝到深夜。诺奖在瑞典各个大学备受追捧,也折射出当地高等教育体系一贯尊崇知识、学术、科研的价值文化导向。

“诺奖周”开始:走进诺贝尔博物馆是什么体验?

皇家理工学院的校园活动

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以来,除因战时中断,每年的12月10日,颁奖典礼都会如期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晚宴则在市政厅进行。每年的这一天,诺贝尔奖得主、瑞典皇室成员、政府官员、各国外交使节等上千人相聚在市政厅的蓝厅,享用瑞典手艺最棒的厨师精心烹制的佳肴。

据市政厅工作人员介绍,厨师和菜品的选择就要花去半年时间,反复比较、推敲后才最终确定。2018年,3亿人观看了诺贝尔晚宴直播,被称为是“全世界最受关注的晚餐”。

每年诺贝尔盛宴之后,当地的Stadshus Kallaren餐厅会按照当年晚宴的菜单,适时推出同款大餐,提前一个星期预约即可。我们也来体验了一把诺贝尔奖得主食用的美味,真是有趣的经历!

餐厅墙壁上悬挂着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照片,每把椅子下都有获奖者的亲笔签名,而餐具则是当年晚宴使用过后迁移至此,十分难得。菜单上只有瑞典语,看不明白,只记得满桌的传统北欧美食,最有意思的是餐后咖啡搭配的诺贝尔奖章巧克力,好几位同事都舍不得吃掉,带回去送给家人、朋友或是自己留作纪念。

“诺奖周”开始:走进诺贝尔博物馆是什么体验?

提供诺贝尔晚宴同款菜单的餐厅

在瑞典的行程结束了,这里的所见所感都与诺贝尔有关,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和爱的追求以及人类发自本能的同理心。无论兴趣何在,我们的视野都应该比眼前的世界大一点、再大一点,唯有心系寰宇,才有远走的冲动;唯有心怀苍穹,才可岂止远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