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高效溝通的必備技能——積極傾聽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越來越多的90後走上工作崗位,且為人父母。

“垮掉的這一代”並沒有按照自己被教育的那套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為了適應日漸複雜的教育環境,這些年輕的父母展示出了自己的“十八般武藝”。

今天要講的,就是被推上“神壇”的高效溝通技能——積極傾聽。

別眨眼,好好看,記好筆記

與孩子高效溝通的必備技能——積極傾聽

當孩子提出問題時,除了邀請孩子開口的開啟法,還有另一種更為有效的回應方法。開啟法僅僅只是打開了孩子的談話之門,作為教練(父母)需要學會如何讓這扇門保持敞開。

請記住:積極傾聽遠比被動傾聽(沉默)更為有效,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把信息的“發送者”與“接收者”都包含進來。在這個過程中,接收者是積極的,與發送者一樣。但是,要想學會積極傾聽,教練(父母)們通常需要更多地瞭解兩個人之間的溝通過程。

不論何時,當一個孩子決定與他的教練(父母)溝通,他就會開口,因為他有需求,常常是因為他的內心產生了某種想法。他想要一些東西;他感到不安;他對某些事有情緒;他為某些事難過;他遇到了問題——我們說這個孩子的生命體處在某種不平衡狀態。為了使得生命體恢復到平衡狀態,孩子決定開口談話。比如說,孩子受傷了。

與孩子高效溝通的必備技能——積極傾聽

為了緩解不舒適感(不平衡狀態),這個孩子成為信息“發送者”,要與人溝通他認為能表明自己膝蓋受傷的信息。但他無法傳達自己內心確切的想法(他受傷了),由於膝蓋受傷是一種發生在生命體內部複雜的生理反應,並且永遠只能停留在生命體的內部。因此,要想與別人溝通他的不舒適感,他必須選擇某些他認為能向人表明“我受傷了”的信號。這個選擇過程被稱作“編碼”——孩子選擇了一個編碼。

假設這個孩子選擇的編碼是:“老師,我想休息可以嗎”這個編碼或語言符號的組合,就會被轉化為一種被接收者(教練)所感知的內容。

當教練接收了這個經過編碼的信息後,他必須經過一個解碼過程,這樣才能明自它的意思,進而瞭解孩子內心正在發生著什麼。

如果教練能夠正確地解碼

,他就會明白孩子真的受傷了。但是,萬一教練把這個信息解碼為孩子不想訓練想休息,他的理解就是錯誤的,整個溝通過程便中斷了。但是,矛盾就在這個地方——孩子是不知道這個情況發生的,正如教練也不知道,因為孩子無從知道教練內心的想法,就像教練無法看透孩子的想法一樣。

這就是兩個人之間的溝通過程經常產生問題的地方:接收者誤解了發送者的信息,而雙方都沒有意識到這種誤解的存在。

與孩子高效溝通的必備技能——積極傾聽

然而,假設教練決定檢查一下他的解碼是否正確,以便確定自己是否誤解孩子。他只需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就可以了——讓孩子知道他解碼過程的結果:“你不想訓練,想休息。”現在,在聽到了教練的“反饋”後,孩子就可以告訴教練他的解碼是不準確的:

孩子:老師,我不是那個意思,我是說我真的受傷了,希望休息一會。

教練:我明白了,你是真的受傷了。要不你先休息怎麼樣?我們必須等下課,才能讓你和家長一起走。

孩子:好的,老師。

當教練第一次“反饋”給孩子他所理解的孩子的原始信息時,他就是在進行積極傾聽。

在上述例子中,他一開始誤解了孩子了,但是他的反饋使他意識到這點,於是他送出另一個解碼,最終正確地理解了孩子的信息。

與孩子高效溝通的必備技能——積極傾聽

以下是積極傾聽的一些例子:

例1

孩子(哭):小楊把我的籃球搶走了。

家長:你肯定很不好受,你不喜歡他這樣做。

孩於:是的。

例2

孩子:今年我遇到了一個不喜歡的教練,我真是受不了她。

家長:聽起來你真的對你的教練感到失望。

孩子:是的。

例3

孩子:爸爸,我終於進籃球隊了!

家長:進入籃球隊你感到很棒!

孩子:是的!

在上述的每個例子中,家長都準確地解讀了孩子的情緒——孩子的“內心”的感受。每個例子中的孩子都用某種方式表達了“你準確地理解了我”,從而證實了家長的解碼是正確的。

在運用積極傾聽的時候,傾聽者試圖瞭解發送者的情緒或信息的含義,然後他把自己的理解轉化為他的語言(解碼),反饋給發送者進行求證。

傾聽者並沒有發出他本人自己的信息——例如評價、意見、建議、推論、分析或質疑,他只把他對發送者的話的理解反饋回去——不多也不少。

與孩子高效溝通的必備技能——積極傾聽

文章就要結束,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拖90後的後腿,你學會“積極傾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