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佛陀》雜想:假如沒有修行,悉達多設想的和平大計能成嗎?

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宅在家裡不給國家添亂,上網看劇是少不了的。每每見到疫情的報道,心裡總暗暗唸叨“佛祖保佑,佑我中華”。在網上找到了印度拍攝的電視劇《佛陀》,劇集圍繞著佛陀悉達多的出生,少年求學,成年結婚生子,出家求道,弘法利生,僧團建設,晚年生活,到最後涅槃而結局。

整部電視劇共五十四集,在前面花了二十幾集去講述生活在王室中的悉達多。到了第二十五集,國王淨飯王認為王儲悉達多已經長大了,必須要讓他真正成為剎帝利,於是派遣他做代表去摩揭陀國與國王洽談聯盟。

看《佛陀》雜想:假如沒有修行,悉達多設想的和平大計能成嗎?

悉達多來到摩揭陀國與國王詳談,他多麼的渴望和平,不希望國與國之間有戰鬥,大家和平共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他設想著一套和平大計:現時的商隊做生意,將物資運往東南方向,必須途經拘薩羅王國,路途遙遠,一關關的稅務繁重。而羅西尼河是穿過釋迦領土的,他要在上面建一座橋,與西面山坡相連,就可以直達摩揭陀王國。那樣,商隊改道釋迦國,不但節省行程,也只需繳一份費用。釋迦國與摩揭陀國聯盟,拘薩羅王國又與摩揭陀國是姻親,拘薩羅國王也會顧慮他們的情誼不會進犯了,毗舍離王國也會支持他們,如此四個王國,都能和平共處,戰爭忌恨將終結於大地。

摩揭陀國王聽後非常讚賞並且親吻了悉達多的前額:你的想法令人起敬。你說的對,戰爭一無所獲,我摩揭陀王頻婆沙羅向悉達多承諾,道路建成之日,便是與摩揭陀通商之時,頻婆沙羅有幸為你效勞。

看《佛陀》雜想:假如沒有修行,悉達多設想的和平大計能成嗎?

我們假想一下:假如沒有修行,悉達多設想的和平大計能成功嗎?

釋迦國國內因素,悉達多的王儲之位並不牢固。

悉達多出生的王國名迦毗羅衛,由釋迦族剎帝利國王統治,在劇中又稱為釋迦國,迦毗羅衛是都城,這時期,國王是太陽王朝的後裔淨飯王,悉達多正是這位國王的兒子。

太陽王朝:印度神話中有兩大主要王族和英雄族,一是月亮王朝,而另一個即是這個太陽王朝。任何一個王朝、國家都不會是簡單的存在,內部充滿著利益關係、王族竟爭和臣民矛盾。

1、釋迦國王族並不團結,內部兄弟之間的王權竟爭。

釋迦國國王淨飯王有兄弟三人,他是大哥,繼承了王位,還有兩位弟弟,二弟名為斛飯王,三弟名為甘露王。

淨飯王是一位勇士,他為了保護國家,也為了擴大領土地,會親自帶領部隊去打仗。他常常取得勝利,但是,他很彷徨。雖然他擁有兩位王后,但仍然多年無子,而他的二弟斛飯王卻早早生下了一位兒子提婆達多。

當淨飯王出門打仗時,會將國家交給斛飯王管理。假如,沒有子爵的國王有什麼不測,那麼必然是由他的二弟斛飯王繼位,又或者是他的兒子提婆達多繼位。

在劇情的開編,這位提婆達多王子就是整個王宮、整個釋迦王族的未來,包括國王、王后都對他無比寵愛。淨飯王打勝仗班師回國,在迎接他進入王宮時,這位提婆達多攔住了國王的去路,索取禮物,國王沒有一點生氣,並且說出:屬國的國王向我進貢,而提婆達多國王想從我這兒要“貢品“呢,可愛的提婆達多。然後親吻於他,抱著這位小王子走進了王宮,後面緊跟著王后及一班大臣。

看《佛陀》雜想:假如沒有修行,悉達多設想的和平大計能成嗎?


偉大的聖人將降生,當然是需要經過一番波折。

在語主大師的火祭之下,蓮花盛開了,預示吉時將至。

紅蓮盛開,白象自空中降臨,高貴的靈魂即將誕生,於是摩耶王后懷孕了。淨飯王的興奮程度之高無以言語,連性別都未能確認時,他就豪言壯語:“我只是一國之主,而他將是眾王之王,轉輪聖王”。他彷彿已經看到了他的兒子已經是”車輪所到之處暢行無阻、萬眾臣服“的尊王。

有人歡喜就有人愁,斛飯王與他的王妃祥光,絕對不希望這個孩子出世,這將令到他們的兒子失去王位繼承,劇情中也安排了他們想毒害王后,當然最終是不會成功的,因為,這個將要出世的孩子就是悉達多。

看《佛陀》雜想:假如沒有修行,悉達多設想的和平大計能成嗎?

2、悉達多的出世和快樂成長,卻引起提婆達多邪惡的開端。

提婆達多從小被他的父母期望能成為釋迦國的王儲,將來的國王。在悉達多未出世前,他也確實被國王和王后所疼愛,他的母親祥光更是對淨飯王說:提婆達多就是你的兒子。

悉達多出世了,國王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那必然是釋迦國的王儲。

斛飯王如果學甘露王一樣,全心全意當好王弟,那麼,他的兒子提婆達多的成長就不會過得如此痛苦,也不會對悉達多如此的痛恨,因為,在提婆達多從小的意識中就是本來屬於他的一切都被悉達多搶去了。少年成長中,悉達多對這位兄長是非常親近的,而提婆達多卻不會真心接納這位弟弟,只想著尋找機會打敗弟弟,搶王儲身份,將來能當上國王。他的父母更是推波助瀾,用可以用的一切手段幫助兒子爭取王儲地位。

從小在善良的波闍波提王后教育之下成長的悉達多,對這位兄長和叔叔嬸嬸是極度的信任和熱愛的。

3、釋迦國雖然是小國,但從國王、大臣、民眾都從來沒有想過國家之間能夠沒有戰爭,更不會相信世界能夠和平。

淨飯王的最大心願是能成為“轉輪聖王”,但他未能完成,於是將願望寄予兒子悉達多身上,與覺善王結為親家,讓悉達多迎娶耶輸陀羅公主為妻子,耶輸陀羅公主的星象顯示必嫁給一位偉大的國王,無論她嫁給誰,那位也必將是偉大的國王。

看《佛陀》雜想:假如沒有修行,悉達多設想的和平大計能成嗎?

釋迦國的議政大廳有好幾場劇情表現出大臣們的憤怒。其中,拘薩羅國偷襲迦毗羅衛城後,大臣們極力要求向拘薩羅國報仇,而王儲悉達多卻不肯發動戰爭,大臣們極度憤怒。另一場,在悉達多離開釋迦國去修行時,淨飯王無心上庭議事,大臣們紛紛擁護提婆達多當新的王國繼承人。

釋迦國的民眾在聽說王儲悉達多離家修行後,非常憤怒,抱怨王儲不理國家,不理百姓,自行棄絕修行,向王宮發起了尋回王儲的要求。

總結釋迦國的國內情況,悉達多的王儲之位並不牢固,悉達多的慈悲之心,並沒有得到包括父親在內的國人支持,因此,假如悉達多沒有棄絕出家修行,在國內實施他的計劃:“在羅西尼河建立一座橋,打通西面山坡,連接摩揭陀王國。”這在當時的技術上估計是一項難度已超出當代人所能想象的,就似我國古代的“愚公移山”,這將是超大的工程,即使是當時的強國摩揭陀國國王都不敢想象,釋迦國的國民能夠完成嗎?又因為有提婆達多的破壞,國王、大臣、民眾能萬眾一心,團結一致,向著目標全力以赴嗎?所以,這個工程估計是難以完成的。

婆羅多之土分崩離析,眾多的邦國紛爭,戰爭從來沒有停過,誰都希望能成為霸主大國。

悉達多生活的年代距今兩千五百年,在這之前,摩訶婆羅多一戰,使婆羅多之土分崩離析。印度諸語言中稱印度為婆羅多,出自雅利安部族及最有名的統治者婆羅多,“婆羅多之土”指的就是整個古印度。我們可以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來理解悉達多生活的古印度大環境時期。

在列強爭霸時代,強國肯定會常常欺負小國,小國希望可以依附更大的強國,只有與強國聯盟,才得以安身立命,強國卻計劃著如何吞併這個小國。

釋迦國在印度東北部,都城建在迦毗羅衛,面積僅約320平方里,可以說是一個弱小邦國,領近大國摩揭陀國和毗舍離國。

拘薩羅王國是古印度十六雄國之一,當時老國王與悉達多的丈人覺善王是摯友,還算是一位講信用講交情的人,他的兒子加冕繼承王位,他卻是一位雄心壯志,決心擴張領土而不惜發起戰爭的人。

鄰國摩揭陀國更強大,也是古印度十六雄國之一。後來,摩揭陀國還滅了拘薩羅王國,成為古印度的四大強國之一。當時的國王表面上是一位仁慈之人,與悉達多交情深厚,處處維護他,幫助他。然而,他的王儲同樣是雄心壯志,決心擴張領土的人。

毗舍離王國即跋闍國,都城為毗舍離,也是古印度十六雄國之一,處於摩揭陀國與拘薩羅王國之間,後來也被摩揭陀國滅了國。

悉達多慈悲之心是與生俱來的,他不僅希望本國百姓能安居樂業,更希望國家之間不要戰爭,戰爭就會死人,悉達多最害怕因死亡帶來的悲傷與痛苦。在他所想的解決方案中,明白摩揭陀國的強國地位,周圍的王國都忌憚摩揭陀國,所以選擇與之成為友誼之邦。如果兩國建好直接相通的道路,生鐵物資能直接互運,同時運往東南方向更廣更多的國家,釋迦國與摩揭陀國也不需要受制於喜歡起爭端的拘薩羅王國。兩國的經濟發展起來,百姓的日子就能過得更好。建立起釋迦與摩揭陀的情誼,本相隔遙遠的兩國可以相通直達,那常常威脅著釋迦國的拘薩羅王國、毗舍離王國也就有所忌憚,不敢鬧事起爭端。

方案是否成功,強大的摩揭陀國國王是最大的關鍵,現任國王頻婆沙羅向悉達多承諾,道路建成之日,便是與摩揭陀通商之時。

國王說的是:首先,建橋的工程是你們王國的事,我沒有承諾參與其中;其次,橋建好了,道路連通了,我承諾可以使用這個路與你們通商。

這位四國國王之首,可以說是最支持悉達多的“朋友”了,但是,做為一個邦國的國王,朋友之情可以照顧,言語上可以讚賞,休戰和平的承諾卻不能隨意發出。這就是一國之王,剎帝利,哪一位都希望自己就是“轉輪聖王”。

總結外憂,悉達多的和平道路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國王們的利益是不會考慮商人與百姓的生活的。

最後,悉達多為尋求解脫眾人心靈痛苦,捨去家國,棄絕修行,最終得以覺悟,修正正果,成為佛陀。

悉達多未修行之前就是一位普通的王子。今天我們的最美“逆行者“,沒有生而英勇,只是選擇無謂。醫生、護士、解放軍戰士、志願者、社區工作人員、疫情時期為能讓百姓保持日常生活而堅持上班的人士,“逆行者“們用行動來實現“佛祖保佑,佑我中華”,而成為一名戰士。“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然成為了新時代共和國的脊樑,成為我們國家的驕傲和希望”。我們是成功的,我們是勝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