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獲獎者筆下的另一位“佛陀”,行走於世俗最後河畔證道

佛陀是對釋迦摩尼的尊稱,“佛”的意思為覺悟者,而“陀”則是印度梵名Buddha的音譯。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家的創始人,佛陀對於東亞乃至世界的影響都是深遠的。


諾貝爾獲獎者筆下的另一位“佛陀”,行走於世俗最後河畔證道

其實遠在德國,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黑塞描寫了另一位“佛陀”的故事。

諾貝爾獲獎者筆下的另一位“佛陀”,行走於世俗最後河畔證道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黑塞

這部作品《悉達多》的書名本身便充滿了寓意,作者赫爾曼·黑塞的構思十分巧妙,他把釋迦牟尼的本名悉達多·喬達摩一分為二,拆成了小說中的兩個人物,婆羅門之子悉達多,和世尊佛陀喬達摩。


諾貝爾獲獎者筆下的另一位“佛陀”,行走於世俗最後河畔證道


在小說中,主人公悉達多是一個求道之人,喬達摩則是一位圓滿的佛陀。悉達多走完自己求道之旅,在河畔證道之時,居住在舍衛城中的喬達摩,在人世間恰逢涅槃。這似乎象徵著生命和“道”的傳承與循環。

縱觀全書,悉達多的求道之旅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婆羅門之子悉達多青年時期的求道之旅。

年輕的悉達多是一位高貴的婆羅門之子,他英俊睿智,受到人們的喜愛。可是他卻時常靈魂不安,為了追尋內心的平靜,他離開家鄉,和朋友一同成為貧窮的沙門,他們結伴修行。

直到三年後,二人聽到世尊轉世的傳言,便趕到舍衛城中,聆聽世尊的法義。自那之後,悉達多的好友決定追隨世尊,而悉達多卻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道,而世尊的法義並不能幫他找到屬於自己的“道”。

於是他告別了好友,再次踏上了孤獨的修行之路。


諾貝爾獲獎者筆下的另一位“佛陀”,行走於世俗最後河畔證道


第二個階段:沙門悉達多在俗世承受著誘惑,並一步步走向墮落。

悉達多在求道生涯裡,來到了一座城市之中,並且愛上了城中的妓女迦摩羅。為了得到錢財同妓女歡好,悉達多跟隨商人學習做生意。

從此之後,悉達多沉浸在財富、權利和淫慾的泥沼中不可自拔。他也曾為此感到羞愧,卻最終還是投身到奢靡的生活之中,狂飲濫賭,醉生夢死。

但是妓女迦摩羅卻在生活迷亂的外表下,窺視到了悉達多的內心深處,她覺得悉達多始終是一個求道之人。他終有一天,會同這俗世的一切告別。


諾貝爾獲獎者筆下的另一位“佛陀”,行走於世俗最後河畔證道


第三個階段:船伕悉達多在河畔的悟道與圓滿。

一天夜晚,悉達多夢到了死去的知更鳥,他醒來後深感悲哀。他醒悟,自己不應該毫無意義地留在這荒誕的生活中,於是,他拋棄了富貴和權力,離開了城市,一去不返。

許多年後,他遇到了自己和迦摩羅生下的孩子,但那孩子最終也離他而去。在孩子走後,悉達多從河水之中,聽到了芸芸眾生的聲響。


諾貝爾獲獎者筆下的另一位“佛陀”,行走於世俗最後河畔證道

那一刻,年邁的悉達多終於證道圓滿,而此刻,世尊佛陀喬達摩,圓寂在遙遠的舍衛城林間。


《悉達多》像是一首純正地追求解脫之道的生命讚歌。書中的主旨正如諾瓦利斯所說:“生命不該是一部贈予我們的小說,而應該是一部由我們自己製作的小說”。

在黑塞去世後,《悉達多》風靡美國。五十年後,它又以不可阻擋之勢席捲了中國,其原因在於它對生命之道的執著追問與探索。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書中的悉達多,我們在少年時代都對世界充滿好奇,也希望破解生命的真相,不斷的尋求解答和幫助,但在成長中最終迷失自我,不同的是我們還沒有像悉達多一樣證得真道。

我們是佛陀,我們又不是佛陀。我們有自己的路要走。希望這篇文章能給行走在紅塵的悉達多們一些幫助,也算善莫大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